引言
儘管有種種跡象表明,中美的GDP差距正在進一步擴大,但占據優勢地位的美國,卻開始緊張了起來。
2023年1月17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上一年度的GDP數值。
資料顯示,2022年中國的GDP為17.96萬億美元,同一時期的美國則為25.74萬億。
這裡再把時間往前撥一撥,2021年,中國GDP是17.82萬億,美國是23.59萬億。
對比一下就會發現,僅僅過去了一年,中美GDP差額,就從不到六萬億,擴大到了七萬接近八萬億。
更重要的是,中國去年的時候,還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很多成績都是靠人數堆上去的。
真要換算成人均的話,中國恐怕連美國的六分之一都不到。
談起這件事,外界眾說紛紜。有專家說,是因為中國樓市變差了,也有人說,怪我們的消費不夠給力。
事實上,這些通通都沒有說到點上。因為GDP壓根就不是這樣看的,更何況,用紙面數據來比較中美經濟實力,本身就是一個笑話。
可出乎意料的是,美國人看到這樣的數據之後,非但沒有感到欣喜,甚至焦慮了起來。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一、中國增速一直比美國快,美國GDP只是通脹帶來的虛高表象
中美實力相差有多少?這是一個經常被討論的話題,尤其是在中美貿易不斷摩擦的當下。
在很多人看來,GDP或許是中美一決高下的唯一指標。
然而,和多數人所認為不同的是,7萬億美元並不是中美兩國之間真正的差距。如果僅從GDP分析,那可就太低估中國的經濟實力了。
要想搞清楚這個問題,就得先弄明白中美GDP到底是怎麼統計的。
目前,世界各國公布的GDP,都包含了物價上漲所帶來的“名義GDP”。但在計算GDP實際增速時,又需要將通脹帶來的這一部分影響剔除掉。
因此,從GDP增速上進行對比,可以更好地反映中美差距的真實情況。
舉一個很好的例子。
如果把名義GDP也算上的話,那麼美國2022年的GDP增速將高達9%。但實際上,美國的GDP增速有多少呢?僅2.2%。
而在同一時期,中國卻有3%。到了今年上半年,中國的GDP增速,更是達到了5.5%,而美國的增速,卻僅比去年多了0.1個百分點。
可以看出,中國一直在穩定增長,增速比美國快,不可能差距越來越大。
相反是美國,由於通貨膨脹嚴重,進而造成了GDP虛高的假象。
2022年,美國的通脹已經達到了近四十年來的最高水平。商品受通貨膨脹影響,價格持續上漲,導致GDP也跟着漲,但這並不能說明經濟繁榮,生活改善了。
除了通脹之外,造成中美紙面差距失實的干擾因素,還有很多。例如,統計方法和統計口徑的不同。
眾所周知,GDP反映的是一段時間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而這個“最終成果”,則是用商品或服務的價格來衡量的。
基於這一點,中美各有各的統計方式。美國用的是“支出法”,簡而言之,就是看整個社會一段時間裡花了多少錢,再用這些支出來計算GDP。
這就導致很多“無效經濟”也被計入其中,例如法律糾紛。
在美國,打官司是家常便飯,並且往往要打很久,將簡單的問題複雜化。但這對於經濟發展而言,並沒有太大的意義。因為維護法律秩序是社會必要的支出成本,不應該當做一種收益來看。
再加上,美國幾乎所有的消費票據,都會在底下註明稅費占比。這就導致,美國在使用支出法統計GDP的時候,即便是小額消費也會計入其中。
並且,美國是稅務查得最嚴的國家。
在美國,公民需要向稅務機構申報個稅,逃稅被發現的話,後果可是很嚴重的。
因此,美國在統計GDP時,真正做到了分毫必爭。
相比之下,中國由於經濟體量過大,為了減免掉一些重複、無用的數據,所以採用的是“只看生產,不計服務”的GDP算法,也叫作“生產法”。
具體操作是統計各部門的產出總額,並減掉中間損耗,最後匯總在一起,進而得出其增加值。
在這當中,中間產品、非生產性收入、黑市交易,以及小本生意等,都游離在統計範疇之外。
例如,在美國,炸雞一份一美元,賣出去就貢獻了一美元的GDP。
但要放在中國,這麼做可能一分錢都貢獻不了,因為中國不把地攤交易算進GDP。
又如,稅收是統計GDP的重要佐證之一,而我國實行的是人民至上、藏富於民的體制,對很多行業幾乎不徵稅,買東西也沒有開發票的習慣,這就使統計結果出現偏差,導致中國GDP規模被嚴重低估。
總的來說,美國的支出法注水嚴重,是虛胖;而中國的計算方式太過低調,是精瘦。
中國這麼做也有一定的道理。畢竟樹大招風,中國發展得太好,就容易引來某些居心叵測的國家嫉妒,進而招致制裁和打壓。
二、美聯儲瘋狂加息,造成美國GDP虛高的另一關鍵因素
除此之外,中美GDP差距拉大,還受匯率因素的影響。
例如,中國一塊麵包生產出來的價值大概是6元,在美國也是6元,不過他們是6美元。
為了方便做比較,所以國際上普遍習慣用美元計價。
而這本身就是很不公平的一種比較方式。如果有一年,人民幣相對於美元貶值了一半,那麼相對應的中國GDP也會減半。但這能說明中國人一年創造的實際財富減半了嗎?
事實上,類似的情況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已經發生過一次了。
1985年,日本的GDP是1.4萬億美元,大概是同一時期美國的三分之一。
十年後,日本的GDP卻翻了五倍以上,達到了5.55萬億美元。其占美國GDP的比重,更是飆升到了歷史性的百分之七十。
然而,這一現象的出現,真的是因為日本經濟爆發式增長嗎?
顯然不是,對這段歷史有過了解的都知道,上世紀90年代之後,日本的經濟泡沫就已經破裂,進入了持續至今的“不景氣”階段。
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匯率操控的結果。
1985年,在美國的逼迫下,日本簽署了廣場協議。
從那時起,一直到本世紀初,美元兌日元的匯率,便在以驚人的速度瘋狂貶值。
以至於日本人躺着不做,就能讓GDP排到世界第二,但日本人的實際生活水平,卻沒有因此得到任何實質性的改善。
這與我們現在看到的,所謂中美GDP差距不斷拉大,其實是同樣的道理。
現在的美元,正處在高通脹時期,又在不斷升值的階段,這是美聯儲不斷加息、美元不斷回流造成的結果。
同時,受美元升值的影響,人民幣兌美元的匯率,比去年最高點下跌了百分之七。換算下來,中國的GDP又縮水了許多,與當年美國之於日本的情況何其的相似。
總的來說,美聯儲的加息,雖然已經接近尾聲,但恐怕還將繼續下去。
因此,在這個美元不斷升值的節點上,忽視兩種貨幣的匯率差,直接去比較中美的名義GDP,顯然沒有多大的意義。
三、以美元計價,中國屈居第二;以實際購買力相比,中國世界第一
因此,在對比兩國經濟實力的時候,不能只看GDP,而是應該更多地把目光放在實際購買力上。
把這個問題帶入到生活領域,我們發現。一件商品,換算成同一種貨幣計價,在美國賣得貴些,在中國賣得便宜些。
但到了消費者的手裡,獲得感是一樣的。
基於這一點,世界銀行曾指出,中美GDP若以實際購買力計算,中國的經濟總量早就反超美國了。
又如2011年,中國同意了世界銀行對我國購買力水平的摸底調查,並與其他成員國進行比較。結果顯示,中國當年的GDP,雖然以美元計價只有美國的一半,但以購買力平價計算,居然達到了美國的百分之八十左右。
三年後,世界銀行再次以同樣的方式計算GDP,不出所料,中國已經成為了世界第一。
也就是從這時候起,美國感受到了競爭壓力。
於是,美聯儲時不時加息,金融巨鱷動不動就收割中國資本,企圖做空中國。
可結果呢,直到現在,中國依然是屹立不倒的世界第一。
拋開美元匯率影響,2021年,與世界銀行並列齊名的另一家國際權威金融機構——IMF,也公布了一份全球購買力平價榜單,排名顯示,中國以24.19萬億位列榜首。
這足以說明,中國已在金融戰中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
而美國卻因為美聯儲的一系列騷操作,陷入了保美元還是保美債的世紀難題中。
在武器裝備製造上,中國也有一番成績。這裡把購買力的問題聯繫到軍事領域,我們就能更直觀地看出中美差距。
例如,同樣是五代機,美國一架F22的造價是2億美元,而中國的殲20造價換算成美元卻僅為1.1億,差不多是美國的一半。
這就意味着,中國只需要付一半的軍費,就能得到與美國相媲美的軍備實力。
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應了中國的裝備製造業水平極高,正因如此,中國才能生產出更具有性價比的武器。
而真正到了打仗的時候,GDP用哪一種貨幣計價其實意義都不大,比拼的是誰的工業水平更高和戰爭潛力更強。
這也是為什麼,中國公布的人均GDP相對較低,連美國的六分之一都趕不上,而美國卻一直在中國周邊不斷製造軍事威脅的原因。
畢竟,美國人自己看得透徹,中國不是真的窮,只是紙面數據不好看而已。比起美國,中國的軍費成本太低了。
可以看出,中國的捉摸不透,令美國感到了不安。畢竟,如果中國的實際GDP,比公布的數據要高得多的話,那麼中美之間的實力差距,就會更小。
美國的確擁有很強的國力,但如果低估對手的話,就會陷入一種錯誤的判斷和決策之中。進而導致其在未來的對外競爭中會喪失優勢或主動權。
結語
總的來說,中國的GDP屬實是被嚴重低估了。若是用相同口徑計算的話,中美之間誰的GDP規模更大,答案不言自明。
而作為中國人,我們不能低估自己的實力。
儘管我們經歷過很多困難和挑戰,但我們各個方面,都取得過不亞於美國的顯著成就。
可我們也不能驕傲自滿,而是要明確自己的定位,抓好自己目前需要解決的問題,要駕馭好自己的發展方向和節奏,保持從容的姿態,用實際行動取得更多的成就。
所以,不要妄自菲薄,更不要輕視對手。
只有根據自己的實力和優勢,深入挖掘發展潛力,才能在中美競爭中掌握主動權,創建一個更好的未來。
參考資料:
1、吳文.關於改革開放前後經濟增長被低估的兩類GDP統計原因[J]理論研究 2022年01期
2、魏鳳春.中國GDP緣何被低估[J]中國稅務 2005年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