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劉清平隨筆|求知愛智1. 以“認知需要”為原點
送交者: luis 2024年01月05日15:34:19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劉清平隨筆|求知愛智1. 以“認知需要”為原點

 

開始寫隨筆的時候,沒打算將《求知愛智》,當一個系列,而準備在《談學論術》中,畢其功於一役。可寫着寫着發現,這倆系列的重合度雖然高,但強行扭合在一塊,結的瓜兒也不甜。所以現在分開了,《求知愛智》談,“認知”領域的若干問題;《談學論術》談,“學術”研究的某些事項,各司其職。

 

《人性邏輯》7節提到,自覺心理的三分拼盤中,認知不僅與意志、情感三足鼎立,而且對它們有引導效應,從而在五大價值領域中,扮演着獨特的角色,能夠插足到道德、實利、信仰、炫美,四個非認知領域,指手畫腳,說三道四。

 

說白了,這也是隨筆集裡,除了道德領域,認知領域才有資格,單獨構成一個系列的頭號原因。相比之下,實利、信仰、炫美三個領域,雖然也重要,卻只能穿插在《道德元理》,以及本系列裡,零散雜亂地說幾句,沒法另立山頭了。人皆有限,能力不足,壽命太短,尤其淺人,特別如此,木有法子。抱歉。

 

哼哼教誨一回:這樣子的權重分配,是不是讓各位聯想到了,古今中外的哲學中,“認識論”和“倫理學”的內容,大都格外顯眼;相比之下,實利學(如同康德的《實用人類學》那樣子)、信仰論(宗教學)、炫美學(美學)的因素,儘管多少也有些分量,卻很難趕上它倆呢?這樣子看,東哲西哲之間,無疑還是存在,某些跨文化、跨時間的潛在共識滴,不是?

 

和其他領域一個樣,認知能成為一大價值領域,也得溯源到,“認知需要”的心理動機那裡,並因此囊括了,人生在世的所有認知行為,及其後果,俗話或曰“認識世界”,文言又叫“知道這個那個,是怎麼回事”。也因此,本系列的討論,肯定要從這個原點入手。

 

《人性邏輯》4節說了,認知需要本身,還能進一步分成兩種。頭一種呢,就是“好奇心”或“求知慾”(兩個詞的意思完全一樣),鼓勵人們通過感性的知覺、理性的思維、悟性的直覺等途徑,如實描述事實的本來面目,得到符合真相的“真理”知識。對此亞里士多德(以下簡稱“老亞”),早就討論過了,所以大傢伙比較熟悉,屬於嚴格意思上的老生常談咧,嗯哼。

 

另一種呢,則是“好明心”或“求晰欲”(兩個詞的意思完全一樣),激發人們在理性思維中,嚴格遵循形式邏輯,尤其是按照同一律,訴諸一個蘿蔔一個坑的死板方式,理解運用各種概念術語,得到有條有理的“明晰”知識。

 

對此有疑問啦:這倆詞兒很彆扭嘛,從沒聽說過。是啊,別說您了,淺人以往也沒聽說過,只是前不久,批前期維特根斯坦(以下簡稱“小維”),發現有這麼個玩意兒,於是乎成就了,俺老漢的另一個原創;可惜腦子不大好使,想不出不彆扭的詞來,只好用它們將就一下,說不定哪一天,也成了各位覺得,十分親切的常用概念咧,不是?

 

其實哦,雖然這倆詞兒,聽起來蠻彆扭,卻和另一個不彆扭的東西直接相關,就是有名的“(形式)邏輯”。避免混淆起見,友情提醒一聲:有必要把“邏輯”自身,與研究它的“邏輯學”,小心翼翼地區分開——儘管在英文裡,二者原本是一個詞:“logic”。

 

說白了,人們的理性思維,之所以要遵循“邏輯”,頭號原因就在於,他們都有求晰欲,如同人們與世界打交道的時候,之所以會形成“認知”,頭號原因也在於,他們都有求知慾一個樣。

 

話說到這份上,我們就找到了,“認識論與邏輯學統一”的源頭啦:由於認知需要中,本來就包含好奇心與好明心,共同推動着人們,從事認知行為,一邊了解事實真相,一邊促使知識明晰,所以才讓這兩門學問之間,也形成了卿卿我我,甜甜蜜蜜的親緣關係,聯手構成了,哲學的兩個重要分支。

 

當然嘍,這不等於說,它倆就是一回事了。事實上,恰恰由於沒意識到,兩種認知需要的微妙差異,特別關注認知問題的西方學界,往往把“真”與“明”搞混了,結果生成了種種扭曲,又以小維為最。不用講,本系列的一項重要使命,就是對此撥亂反正,正本清源,批他個體無完膚,嗯哼

 

這個節骨眼上,我們還能聯想到,另一個有名的口號了:“本體論、辯證法、認識論、邏輯學的統一”。不管怎樣,馬哲教材的前半部分,往往將前三者,攏到一塊兒,於是乎成就了,雖然各位耳熟能詳,老馬本尊卻不認同的,“辯證唯物主義”,不是?

 

琢磨了兩種認知需要後,這個問題上,本系列的見解卻有所不同。首先吧,放棄了“本體論”,這個容易誤導的術語,改用了“存在論”,這個更明晰的概念,譯讀英文的“ontology後,本系列主張:存在論與認識論其實是一回事,因為凡是存在的,都是得到了認知的,木有例外。換言之,研究有關“認知”的問題,其實就是研究,有關“存在”的問題;反之亦然。也因此,這個意思上講,邏輯學與存在論,如同它與認識論一個樣,只是統一的,不是同一的。

 

其次吧,肯定了存在論、認識論與邏輯學的統一後,本系列雖然主張:對各種存在的變化發展,人們能夠形成,符合形式邏輯的辯證認知,卻不承認還有個,相對獨立的“辯證法”“辯證邏輯”,可以與它們相提並論了,理由後面再講。

 

相應地,對於馬哲語境裡,老是與辯證法鬧彆扭的“形而上學”,本系列則批判性地肯定,其中符合形式邏輯的內容,不會單單由於它,因此孤立、靜止、片面地看問題,就把它打入冷宮,同時也給它改個名,叫“老形兒子去上學”,方便把它與西哲語境裡,和存在論接近的“形而上學”區別開,嗯哼。

 

至於西哲語境裡,和存在論接近的“形而上學”,儘管眼下相當時髦,許多做學問的,紛紛拿它當基礎,大搞各種立論,本系列除了批一批外,卻不準備深入考察咧。給倆理由先唄:第一哈,從它和存在論一致的方面看,既然存在論擺在那裡了,自然就沒必要,畫蛇添足多條腿,疊床架屋摞穴子啦。

 

第二哈,從它和存在論不一致的方面看,包括但不限於:亞里士多德主張的神學內容,以及中世紀開始,一直綿延到今天的,有關上帝存在、靈魂不朽、柿油意志的超驗研究等,主要來自非認知的信仰需要插足,乍一看確實高大上,可細細一琢磨呢,又晦澀無比,玄虛無垠,魅惑無窮,深奧無限,因而是腦子不大好使的淺人,永遠說不清楚滴。於是乎,按照全部隨筆集當成了座右銘,本系列還會專門論證的,那條源於小維的頭號學術原則:說不清楚就閉嘴不談”,對此自然應當保持沉默,英文又叫“shut up”了……

 

比方說,辯證法式的形而上學,很喜歡談論的,既在場又不在場的超越性存在,在俺老漢看來,就有點像個,薛定諤牌的嫌疑犯:你說他不在場吧,好像所有的事兒,都和他脫不了干係;你說他在場吧,可無論是誰,包括高談闊論者自己,既沒法指認,也證明不了……因此說,面對這種量子級別的不確定,你要是沒點,馬王爺式的額外神通,除了傻眼,還能咋整,不是?

 

閒篇子扯完了,回到正題上來。恰恰由於現實生活中,經常出現非認知需要,對認知需要的干預影響,本系列也將考察,兩類不同需要的複雜互動,一方面指出,擺脫了非認知需要的纏繞,對非認知價值保持中立,純粹基於好奇心的認知行為,成就了有名的“科學”;另一方面論證,非認知需要摻乎進來後,旨在引導非認知行為的非純粹認知,又構成了更有名的“智慧(聰明)”。本系列的鼎鼎大名:《求知愛智》,正是因此而來。巧了。

 

溫馨警示一句:除了極少數明確提及,不可害人—尊重權益底線的地方,無論考察求知慾,以及求晰欲本身的時候,還是考察非認知需要干預的時候,本系列總體上,都位於實然層面,保持着純粹基於好奇心的科學態度。

 

所以喲,在此討論的“科學”和“智慧”,也不帶有一丟丟,高低優劣的應然意蘊。比方說,不管是曹操這邊的,還是諸葛亮那邊的,或是孫權中間的,也不管成功了,還是失敗了,只要有非認知需要攪和,統統美其名曰“智慧”。

 

說穿了,本系列的任務之一,就是具體解釋和論證,《人性邏輯》裡一筆帶過的,“實然”與“應然”的微妙異同,以及糾結關聯。期盼。

 

最後一個問題:作為存在論與認識論的同一,本系列是不是有資格,像老亞定位的那樣子,構成“第一哲學”啊?答案就倆字母:no。理由不複雜:全部隨筆集裡,討論最普遍價值問題的《人性邏輯》,才是名正言順的“第一哲學”;如同也位於實然維度的,《道德元理》一個樣,本系列不過是將,“第一哲學”的有關分析,具體貫徹到了認知方面。

 

舉個例:無論導言,還是下一篇,都是從認知行為的源頭,認知需要入手的,其實就等於把,《人性邏輯》以“需要”為原點的普遍立論,運用到了認知價值,這個特殊的領域,嗯哼。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3: 淨空老法師: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36
2023: 呵呵呵,姜昆的相聲《八十年代新一輩》
2022: 人是如何學會外語的?
2022: 以善心開發本心
2021: 哲學邏輯42.國家二皮臉國人生二心
2021: 哲學邏輯43.愚蠢的文科男女
2020: Questions on Instance...
2020:
2019: 陳果:你好,好奇心!
2019: 三乘菩提之入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