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這章講有為法。天長地久,相對來說天長地久。相對什麼?相對人壽唄。天地人。人的壽命,非常短促,如白駒過隙。那麼天地能夠長久,是因為它們不自生。天不會自己再生一個天出來,地也不會自己再生一個地出來。人呢?其實嚴格來講也不算自生,自己不能生自己啊。初始是父母生, 父母生完了,後來就是自生了。每天每天地吃那麼多飯喝那麼多水(加上看那麼多書看那麼多電視電影 – 吃飯喝水是餵養身體,看書是餵養精神),就是每天每天自生 – 佛法中叫 相續。連續地存在,前前為後後之因。就是說,因為有昨天的你,你又沒有被餓死打死撞死病死,那麼就能有今天的你。
人為何就不能長久?因為我們太在乎這個皮囊了。做什麼都要先滿足了這個皮囊再說別的,意思就是把身放在第一位。當我們把身體放在第一位的時候,是一種顛倒作意,因為我們完全就忽略了意識的作用。意識,或者心識,是生命必不可少的要素,但因為不安靜下來我們就體會不到,所以我們常常被身體被外境牽引着到處散亂,一會發怒一會發痴,雖然都是意識的作用但我們沒有想到過也要給意識一些營養品(諸如無我苦空無常的認知)。然後意識就這麼樣一直被餓着直到餓得蒼白乾癟。很多人其實也想有精神追求,但卻求錯了方向。給意識餵養的是一些很無聊的音樂影視作品,無聊書刊,那些只能讓意識變得虛胖而無力。意識被餓壞損壞了,身體怎麼可能不跟着壞掉?意識對於生病的作用非常大,究竟的病因是阿賴耶識帶來的,暫時的病因是這一世的各種生活習慣和對於健康本身的認知 –生活習慣可修改,也由意識決定。
後其身,言外之意,有個要優先的。要優先的,就是我們的心識。把心態調整好,很多病可以自愈,甚至根本不會生病。科研結果證實樂觀的人得病較少且較長壽,樂觀的癌症病人生存較長。所謂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注意這個外哦。外其身,那麼相對的,什麼是內?內其心呀!
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這一句其實大有玄機了。表面講身心關係,實則可以擴展到菩提道心。佛陀以其廣大發心而修道成佛,最終得以成就自他二利。大乘佛教的發心絕非是“我要成佛”,而是:“我要利他所以要成佛”,因為成佛之後法力無邊,具足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可以恆時利益一切有情。不像我們現在好不容易發點心想有益於大眾,結果可能啥事也辦不成。成點事情難乎其難。最能夠利益眾生的方式,就是成就佛果,任運自成利他事業。六度萬行,其實在凡夫位只是“相似”的六度萬行,因為沒有證悟人無我,“你我皆凡人,難免有雜念(李宗盛)”,無法行持真實勝義菩提心。當菩薩證得初地,他所能行持的利他事業已經是超乎我們的想象了,就不用提佛陀的利他了。
因此,發菩提心,是大乘修行一個非常重要的竅訣。有之則全有,無之則全無(非大乘弟子也)。正因無私(發心利他),我們終究“成其私”--成就自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