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清平隨筆 | 求知愛智12. 人怎樣把“時空”加在對象上 |
送交者: luis 2024年04月02日16:46:16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
劉清平隨筆 | 求知愛智12. 人怎樣把“時空”加在對象上
與“動靜”比,“時空”應該說是,貨真價實、假一罰十的康德式認知結構了,只不過他沒像,亞里士多德前輩那樣子,把這倆放在知性的範疇表里,卻主張它們是,感性認知套在對象上的,兩種先天的直觀形式。
這一點上,淺人站老亞,不站老康:雖然對象的“時空”狀態,如同“動靜”狀態一個樣,許多情況下,單憑感官都能知覺到,因而不像“因果”那樣子,一定要通過理性的辨析,才能區別開,但兩對術語本身,如同“因果”二字一個樣,都是爐火純青、如假包換的理性概念,並非感性的直觀形式,嗯哼。
更重要的是,要是人們察知對象的,動靜以及時空狀態時,只有感官得到的知覺,卻沒把這兩對理性的認知結構,加在對象上,他們就僅僅會形成,一團渾渾沌沌的印象,既談不上嚴格意思上的知識,也沒法滿足自己的求知慾了。
比方說,我在鐵道邊放羊,看到火車開過來了,產生的好奇心一定是:這玩意兒跑得這麼快,要去哪裡?啥時候到?否則的話,假如我單單看到了,一個轟隆隆的玩意兒,一會兒功夫,變得很大,再過一會兒,又看不見咧,就等於我對這個對象的,動靜以及時空狀態,有點漠不關心、無動於衷啦,不是?
這個意思上,俺老漢才有了,前一篇的淺見:對於有了文字的文明人來說,經驗論與唯理論的爭論,其實沒那麼重要,因為打從牙牙學語,說“這是爹地,那是玩具”的時候起,人就的確成為,“認知理性的動物”咧,總是把自己通過各種渠道得來的,其中自然包括,從父母老師那裡學來的,各種抽象的概念術語,加在自己感興趣的對象上,通過這樣子立法,獲取有關它們的知識。
所以哈,眼下人們說習慣了的,“人為自然立法”,用康大牛本尊的詞兒講,就是包括了時空的,“知性為自然立法”;用不像他那樣子矯情,非要在“知性”與“理性”之間,也要搞個二分架構的術語講,就是“理性為自然立法”。
進一步瞅,要是格式塔心理學的立論,能夠成立的話,我們好像還有理由宣布:人的感性知覺,也有自己的認知結構,只不過並非理性概念化的,而是形色圖式化的;更重要的是,那些理性概念化的認知結構,或許就是從這些感性圖式化的認知結構那裡,慢慢演變過來滴。至於其他動物的感知中,有沒有類似的認知結構,要是有的話,與人的認知結構之間,又是怎麼個關係,儘管淺人說不清楚,只能閉嘴不談,但好像也是個,蠻有意思的待考課題喲,嗯哼。
值得一提的是,格式塔心理學,雖然在這方面,受到了康德的啟迪,卻毅然放棄了,“先天”“先驗”的晦澀術語,更接地氣地強調,“經驗的原初組織”。不用講,本系列也不承認,時空是先天的直觀形式,反倒基於它們與動靜的直接關聯,主張這兩對概念,都是有着事實以及經驗基礎的認知結構。
此話怎麼講啊?無論動靜,還是時空,原本都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察知到各種東西的存在變化,及其時刻位置後,從感性經驗中,提煉出來的理性結晶,再通過後天的教育學習,一代代傳下去,所以不像“有奶便是娘”的直覺那樣子,在媽咪肚子裡,無需胎教早已成型,一出生就能付諸實施。
也因此,你剛呱呱落地,只會照着這本能行事,絲毫不知道,動靜時空是個啥玩意。友情提醒一聲:此時此刻,這本能其實也是個,純粹的感性直覺;得等到“這是爹地,那是玩具”的牙牙學語開始後,你才逐步掌握了,“奶”和“娘”之類的認知結構,同時也學會了,如何將它們套在,有關的認知對象上。
當且僅當這樣子的學前教育繼續下去,讓你結合日常經驗,接受了“這東西在動,那東西沒變”,“太陽早上從東邊升起,晚上在西邊落下”的命題,你才慢慢懂得了,動靜時空的核心語義,再碰上神馬東西,就能將這兩對概念加上去,琢磨它在不在變,處於何時,位於何地,藉此形成對它的認知,不是?
再次重申一回:本系列既不是經驗論,又不是唯理論,而是與存在論同一的認識論:人對存在的認知活動,本來是什麼樣子,就用某些概念術語,如其所是地描述出來,拒絕添油加醋、亂放佐料,尤其不會為了追求,色香味俱全的晦澀魅惑,就把原本簡單的東西,搞得複雜得不僅不得了,而且了不得,嗯哼。
有人要立異哦:不少大牌都論證了,時空只是人們的心理體驗,木有事實方面的基礎。說句老實話吧:淺人腦子不大好使,整個看不懂,他們的高科技論證方式,所以只能談點,面朝生活實際、不去玩玄弄虛的日常經驗:要是時空缺乏事實基礎,純屬人們創造的認知結構,那人們想怎麼加,就能怎麼加了,完全不必考慮,對象在綿延順序,以及廣延形位方面,擁有的自己如此咧……
可是呢,實際的情況是:雖然你在長沙的時候,武漢在北邊,你在鄭州的時候,武漢在南邊,貌似相當“辯證”地變動不居,但你打算自駕游的時候,一定要拎清楚了,人為立法在它自己如此的事實基礎上,加給它的南北定位;否則的話,一旦方向搞錯,來個南轅北轍,真的不好玩吔。費錢。
更能見證這一點的,是計量時空的尺度標準:與時空本身比,它們的人為立法特徵尤其鮮明,因為不同地場的人兒們,早先設定的標準尺度,還會因族而異,所以才有了陽曆陰曆、公尺母尺之間,不換算就不般配的嚴重麻煩,後來儘管達成了大一統,包括但不限於:用炎黃過去的三尺,兌換現今舶來的一米,卻依然不同程度上,殘存着打一槍換個地方,公婆都有理的相對主義,不是?
可是哈,難道這就等於說,分秒尺寸的度量衡,就純粹是一寸光陰一寸金的主觀體驗了麼?答案就倆字呢:非也,因為據說羅馬帝國的時候,一寸就大約等於,三顆大麥的長度;《說文解字》更是乾脆宣布:“周制:寸、尺、咫、尋、常、仞諸度量,皆以人之體為法。”
時間的情況,更黃更暴力了:中外的古人,都拿日月地球的運行軌跡,作為劃分時辰的參照系;後來發現,地球的自轉不是勻速的,於是乎為了精準確定,又把1秒界定成:“銫-133基態的兩個超精細能級間躍遷輻射震盪9192631770周”,有點像基於同樣的考慮,把1米界定成:“1/299792458秒的時間間隔內,光在真空中行程的長度”那樣子。坦白從寬一回:倆句話都是網上抄來滴,俺老漢也不懂,是個神馬意思,純粹引用一下,而已而已而已,嗯哼。
火上澆點油哈:要是跳出了,描述與創造、發現與發明之間,也仿佛是水火不容的二元架構,我們好像還有理由宣布:數學不僅僅是事實的描述或發現,如同一二三四那樣子,而且同時也是,人在這些發現或描述的基礎上,展開的創造或發明,如同負數虛數那樣子,因此同樣可以說是,人為了精準地認知,對象的存在動靜及其時空,憑藉自己的理性能力,設定的抽象尺度……
弱弱滴問一聲:自己如此的自然萬物,care不care 人發明的尺度,立下的法呀?答案好複雜喲:要是放下非認知層面,人們的實踐干預不談,面對這類人造的玩意兒,它們只會自顧自地存在着,睬你都傻。這個意思上講,“事實不依賴於人的認知,要麼客觀、要麼主觀地存在着”的命題,肯定成立。
所以呢,宇宙連同其中的所有東西,不僅僅是那些,看得見摸得着聞得出,有着長寬高的質料性物體,而且還有許多,看不見摸不着聞不出,不知道長多少、寬幾何、高若干的非質料之場,都是自己如此、依然故我地存在着,也壓根不會為自己,有木有時空、有多少時空的事兒傷腦筋,不是?
既然自己如此的東西,不care人為它們立的法,那人兒們為啥還要,手忙腳亂地設定各種尺度,把自己的認知構造,如同本來意思上的立法那樣子,套在它們頭上呀?畫龍點睛一次:就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認知需要,特別是求知慾唄。
問題在於,雖然人們的認知需要,經常是獅子大張口,人們的認知能力,卻是相當的有限,沒法直接了解到,以形形色色、瞬息萬變的萬花筒形式,自己如此地存在着的自然對象,所以才不得不動用,動然、靜然、時然、空然這些個認知結構,以及年然、刻然、米然、寸然這些個標準尺度,幫自己一把,弄清楚它們究竟是怎麼個樣子。
謂予不信,那就敬請閣下,擯棄任何概念術語,扔掉所有尺度標準,看能不能夠,如其所是地描述,武漢的地理方位,並把這個簡單的事實,傳達給想和您一起,玩自駕游的那傢伙。淺人有個瞎猜:這樣子不為自然立法的結果,一定是閣下這邊稀里糊塗、一盆漿糊,同伴那邊如聽天書、一臉懵逼,嗯哼。
現在看出來了吧,主張從經驗上升到理性的認識論,對於文明人類,為啥太片面嘞:如果說文明前的人類,的確是一步步地從感性經驗中,逐步提煉出理性概念的話,文明後的人類,要是不藉助這些理性概念,以及相關的推理論證,搭起來的認知結構,設法把它們套在對象上,就無從理解,感性經驗中的任何東西啦——哪怕這些理解,不少情況下是虛假謬誤的。
所以哦,人類認知史、尤其是思想史上,那些發現或發明了,原創性的概念術語、認知結構、深度理念的人兒,才對文明人類理解世界的認知活動,做出了無可否認的重大貢獻,無論這些發明發現,同時又潛含怎樣的窟窿漏洞,如同康德大師提出、眼下正在討論的,“人為自然立法”的理念本身這樣子……
很不幸,也是由於類似的原因,當下各種時髦摩登的學說,尤其是反對資本剝削的左翼均等主義,才特別熱衷於亂構術語、生造概念,再極力壟斷,對它們的專屬解釋權,好把你那個水靈靈的腦袋瓜,攪和成一團泥巴漿,讓你沒法憑藉實然的認知構造,如其所是地理解這個世界,只能追隨它們立下的應然之法,兩眼一抹黑地栽溝裡頭啦,俗話或曰“忽悠”。你看你,已經瘸了不是?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23: | 搞情報:多謝越冬小,我的心都要醉了不 | |
2023: | 《BHFF》第一冊至現在的《BHFF》視頻廣 | |
2022: | 那些塑造過我的靈魂的人(1) | |
2022: | 濟群法師講唯識:1.3 唯識的經典依據-- | |
2021: | 儒家文化搶救運動是漢儒做的最偉大,最 | |
2020: | 美國感染者是“增量” 還是“存量”? | |
2020: | 晚舟歸來(23):可可成為麥當勞第一位 | |
2019: | 理查德克萊德曼的簡要傳記 | |
2019: | 從響水爆炸案回看蘇南模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