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清平隨筆 | 道德元理 10. 人際差異與道德“歧視” |
送交者: luis 2024年05月02日16:49:48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
劉清平隨筆 | 道德元理 10. 人際差異與道德“歧視”
本篇打算討論一個,以往不太重視、眼下頗受關注的問題,就是道德領域裡,圍繞身份角色的“歧視”現象,包括但不限於:種族歧視、膚色歧視、性別歧視、性向歧視、血型歧視、年齡歧視、地域歧視、戶籍歧視、知識歧視、學歷歧視、分數歧視、宗教歧視、趣味歧視、語音歧視、德性歧視等。
漢語的“歧視”,源於英文的“discrimination”,本來是指“識別力”“辨別力”“鑑賞力”,這類據說能讓你長出,一雙慧眼的優長玩意兒,但不知怎麼搞滴,卻通過“區別對待”的實然中介,轉而逐步染上了,“歧視”“偏袒”的應然含意,甚至與負面的不平等、不公正,搭上了界。
於是乎,各種“歧視”就成了追求平等的左均思潮,格外“歧視”甚至“仇視”的對象咧;到了神馬程度呢?到了它們居然也大力讚揚,“positive discrimination(正面歧視)”、“reverse discrimination(逆向歧視)”,強調應當對曾受到負面歧視的團隊集體,給與特殊優待的“積極區別對待”的地步,嗯哼。
不過哈,儘管包含相當幽默的反諷意味,左均對所謂歧視的反對態度,還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大多數歧視,有個共通的實然弊端,就是將人際間的“非道德差異”,通過“德性歧視”的比附類推,擴大化成了“道德歧視”,下面做點分析。
其實呢,標題里給“歧視”,加了個“道德”的定語,正是想從實然角度,指認下面一點:認知、實利、信仰、炫美領域,原本只有人際“差異”,包括但不限於:種族差異、膚色差異、性別差異、性向差異、血型差異、年齡差異、地域差異、戶籍差異、知識差異、學歷差異、分數差異、宗教差異、趣味差異、語音差異等,其中並不包含,能用這些差異來修飾的“歧視”。
在且僅在道德領域,才會出現所謂的歧視,亦即圍繞不同人倫身份的“歧異”,展開的帶有瞧不起、看不上意味的“鄙視”“蔑視”。換個方式講哈:雖然許多歧視是圍繞,人際間的非道德差異展開的,但所有的歧視無一例外,統統帶有濃郁的道德內容,尤其是會落腳到,彼此歧異的人倫角色上。
問題在於,由於自然生理、社會環境、個體選擇等,沒法一概而論的複雜原因,人與人之間經常存在,一言難盡的大量差異,以致“人人生來平等(一個樣)”的口號,儘管十分動聽,可惜從來虛幻:不僅男女、老少等等之間,而且男或老的內部成員之間,都很難找出,完全一樣的兩個來。所以哦,不僅就人的價值性存在而言,而且就人的整體性存在而言,下面的說法依然成立:世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儘管它們都叫“樹葉”。
如同剛才所說,人際差異中的許多因素,本身其實不含倫理意蘊;即便涉及了價值內容,也不過是優長與弊短的反差,諸如男的體力通常更壯,少的活力往往更強,他天生是個學霸,我唱歌特別嘹亮之類。然而吧,由於本身就嵌入到了,人際比較之中(否則怎麼會有差異),它們一旦與人倫身份搭上界,分分鐘都會被塞進道德的內涵,從而通過嚴格意思上的“德性歧視”,演變成廣義的“道德歧視”。
啥叫“德性歧視”呢?實然角度看,它才是不摻雜非倫理因素的,純粹“道德歧視”:人倫關係中,有德性的某些人,瞧不起缺德性的另一些人,覺得他們拒絕履行,某種德性義務,就不配享有某種正面身份,只可以扮演某種負面角色。
比方說:槍一停,下戰場,無論勝了,還是敗了,衝鋒陷陣的勇士,往往會居高臨下地嘲笑,貪生怕死的同伴,認為他們與其叫“軍人”“戰友”,不如叫“懦夫”“膽小鬼”,哪怕自己受了重傷,依然有種倫理上的自豪。
反觀同伴呢,倘若原本也認為,勇敢是德性,怯懦是劣性,只是因為看重身體髮膚,選擇了臨陣脫逃,那他們即便暗自竊喜,沒受傷或保住命,道德上還是會覺得低人三分、心中有愧滴,甚至可能因為受到歧視、深感恥辱的緣故,下一仗就浪子回頭,捨棄懦弱的劣性,煥發勇敢的德性,俗話或曰:“知恥而後勇”,不是?
當然嘍,林鳥效應的瀰漫作用下,也少不了下面的現象:我儘管是基於顯擺有錢、博取名聲、推銷商品、面子上不好看等另類動機,才捐出了大筆錢財滴,卻打着慷慨仁慈的得瑟招牌,義正詞嚴地指責你,為啥如此吝嗇,只捐了那麼點。
更糾結的是,雖然眼睛有雪、特別明亮的群眾們,能看出我是個“道德裱”,用高尚的德性裝潢,裱住了惡劣的內心偽善,但受到蒙蔽、所以懵逼的眾群們,卻會一邊把我捧上了天,一邊把你淹沒在吐沫星子裡,嗯哼。
無論真誠,還是偽善,剛才說的都是本來意思上的德性歧視:歧視方由於自以為有德性,占據了道德高地(制高點),所以在倫理維度上,看不上沒德性、有劣性的受歧視方。倘若這種德性歧視再加以強化,還會發展成德性仇視甚至仇恨,其登峰造極呢,則是經常填膺的“義憤”:基於不許突破的正義底線,對於不可接受的劣性及其行為,形成的強烈憤怒,構成了道德衝突中的核心內容,後面還會分析。
很不幸,現實生活中,大多數道德歧視,是把這樣子的德性歧視,以人為立法的應然方式,套在了人際間的非道德差異上,讓它們另外擁有了,德性與劣性之別。所以呢,撇開了應然層面,正當不正當的話頭不談,它們在實然層面,已經扭曲變形了,因而不僅受到了左均的批判,而且還有資格成為,義利之辨的重要對象。
比方說,你生而為女性,家鄉是河南,長大當演員,他生而為男性,家鄉是荷蘭,長大做買賣,於是乎各自形成了,一系列優長與弊短,本身也沒啥倫理內涵:力氣他比你大,中文你比他強,錢你賺得少,可名氣更響……
然而哈,一旦與人倫關係中的身份,發生了關聯,這些非道德的人際差異,就會直接引發,嚴重的道德歧視,甚至有可能是雙向多車道滴:他笑你是個騷貨,你罵他是個渣男;你懷疑他當間諜,他覺得你愛說謊;他挖苦你是戲子,你指責他是奸商……儘管乍一看哪跟哪啊,卻好像又處處在理,不是?
“理”從何來呢?主要就是無厘頭的擴大化唄:擁有某種特定角色的人中,某些成員曾經呈現出,某種特定的德性或劣性,甚至成了他們的行為模式,於是乎通過類推比附,被說成是擁有這種特定身份的所有成員,全都有的標誌化劣性或德性,以致能用這種德性或劣性,概括或代表這種特定的角色。
舉個例:與許多非軍人比,軍人中的許多成員,更鮮明地呈現出勇敢德性,於是乎人們就傾向於,把這個行當與這種德性綁一塊兒,來顯擺它的高大上,儘管事情的真相是:也有某些軍人貪生怕死、臨陣脫逃,比某些非軍人更膽小怯懦。
再比如:由於複雜糾結的種種原因,與某些非藝人比,古往今來的演藝圈中,都有某些成員,更經常地從風流倜儻,走向了風流韻事,以致節操方面,碎了不止一地,文言又叫“貴圈真亂”,於是乎人們就傾向於,把這份職業與某些劣性綁一塊兒,來襯托它的低小下,儘管事情的真相是:也有許多藝人守身如玉、潔身自好,比許多非藝人還沒風流韻事。
有趣的是,現在不少非藝人,雖然相當垂涎藝人的收入,說起來那是滿臉的憧憬,卻絲毫沒妨礙他們,借用有年頭的“戲子”二字,在道德上貶抑藝人。溫馨警示一句:中文語境裡,“戲子”與“孔子”“孟子”“荀子”等等大不一樣,儘管都叫“子”,此“子”非彼“子”,嗯哼。
眼下的許多鄙視鏈(歧視鏈),也是或直白或隱晦地,將某種德性或劣性,在類推比附中放大了,從某些成員身上,擴張到了全體成員頭上,包括但不限於:某二代>官二代>富二代>貧二代>農二代;理科生>工科生>社科生>外語生>人文生>藝體生;高帥富>暴發戶>適用男>矮丑窮>土肥圓……
不用講,這類擴大化了的道德歧視,是應然認知的維度上,經常出現的一種人為立法的評判定勢,喜歡把某些劣性,無中生有地強加在,木有它們的人身上,結果不僅掩蓋了事情的本來面目,而且往往把非道德的張力,變成道德上的衝突,如同開篇提到的那樣子:你操作失誤,他原本只需提醒你,下次別再這樣子做,就完事了,可他卻非要站在,自以為擁有智慧德性的制高點上,說你是頭蠢豬,於是乎把實驗室里的人際互動,變成了格鬥場上的人倫拳擊。
所以呢,無論從實然視角,還是從應然視角,考察道德歧視的現象,都有必要先來點義利之辨,搞清楚它們是嚴格意思上的德性歧視呢,還是把這種德性歧視,擴大化到了某些非道德的人際差異上,使其變成了,針對某個團隊集體的污名運動。
悄悄劇透一次:這個問題上,把攪和在一塊的義利辨清楚了,一方面能夠顯示,左均們反對許多歧視,的確有它的道理,另一方面也將揭露,左均們的核心理念,何以在實然和應然層面,統統沒法成立,等於將“從裡面攻破堡壘”的自我批判伎倆,又擴展到了新領域。敬請耐心等待,捉急吃不了熱豆腐,不是?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23: | 哈哈,沒想到還能這樣 | |
2023: | 素質教育之於人心素質與本質對接處理 | |
2022: | 磐玄︰中華文明之尚“左”文化 | |
2021: | 阮鵬(麥田)構陷韓寒始末 | |
2021: | 唐詩解(47) | |
2020: | 緣起贊釋 10 若於佛所說深事以生疑,可 | |
2020: | 烏拉。。。。 | |
2019: | 北京暴徒 | |
2019: | 中國人均預期壽命與毛澤東階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