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劉清平隨筆 | 求知愛智28. 哲學怎麼異化成了“形而上學”
送交者: luis 2024年12月01日17:00:33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劉清平隨筆 | 求知愛智28. 哲學怎麼異化成了“形而上學”

 

無論中外,“形而上學”隱含的魅惑,都是極大極大滴,力度甚至超出了,哲學的小圈子外,許多人到現在還抓住不放,樂此不疲,也不管自己研究的,是個神馬玩意兒,都要為它找尋,這方面的玄乎根基,彷佛不這樣子的話,自己花了那麼多力氣,對付的那個課題,不僅沒了底氣,而且還會斷氣。上香。

 

魅惑何在呀?中文語境裡,這個詞兒聽起來就高大上,比主要英雄人物還神氣:既然《易傳·繫辭上》曰過了:“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看不見摸不着的屬於大道,看得見摸得着的屬於小器,並且大道還永遠支配着小器,那麼哦,喜歡他還是喜歡我,三爺,你看着辦吧,嗯哼。

 

西文語境裡,魅惑主要在起源上:亞里士多德死了兩百年了,有學生把他討論“第一哲學”的文稿,編成了一本書,取個啥名好呢?想必他的腦子,也像淺人這樣子不大好使,想了半天,楞沒想出來,一眼瞅見桌上剛編好的《物理學(自然學)》,於是乎偷了個懶,把它叫做《物理學之後(metaphysics)》。

 

其實吧,老亞這部代表作,把純認知意願推到極致,鼓吹“為知識而知識”的同時,還以存在論與認識論朦朧合一的方式,將“存在自身”作為“最高原因”或“第一原理”,提升到了“第一概念”的高度,將研究這個概念的普遍性“第一哲學(第一科學)”,凌駕於數學之類,研究“存在片段”的其他科學門類之上,享有了獨占鰲頭的地位,於是乎也讓自己,成了純哲學地盤中,備受推崇的“第一著作”咧,貌似比柏拉圖的《理想國》,更有哲學味兒。

 

過了兩千年,一個日本人翻譯這本書,又借用《易傳》那句名言,給它取了個《形而上學》的標題,把中文詞彙與西方起源的雙重魅惑,疊加在一塊了,於是乎以迅雷不及掩耳盜鈴兒響叮噹仁不讓之勢,絕對性地壓倒了嚴復取名的《玄學》,廣泛流傳開來,勾引着一批又一批的中華學者,無怨無悔地付出了,大好的青春、半夏、中秋、麥冬,不是?

 

無論哪個視角看,這譯名都恰到好處:不管在老亞那裡,還是後來的西學中,“物理學”主要研究,看得見摸得着的具體東西,“物理學之後”主要研究,看不見摸不着的抽象東西。也因此,讓它們分別對應於,中文裡感性的“形而下學”,與超感性的“形而上學”,明顯屬於沒毛病。

 

可是吧,沒毛病的下面,好像還藏着一丁點隱患:與“物理學”的參照系差不多,“物理學之後”的定位,起初是被老亞本尊,當成“第一哲學(第一科學)”來看滴,主張它的頭號使命,在於純粹基於好奇心,專門考察“作為存在的存在”,亦即抽象的“存在自身”,而不是日月山川、水火氣土之類,有形可感玩意兒的具體存在;後來的海德格爾,曾將這樣子的具體存在,貶成“在者的存在”,嗯哼。

 

相比之下呢,中文語境裡,無論“形而下學”,還是“形而上學”,仿佛統統少了點,老亞彰顯的“科學”意思:“形而上學”琢磨的看不見摸不着,大多是天命天理、人性人倫的人間正道,通體浸潤着非認知的需要;“形而下學”琢磨的看得見摸得着,同樣與“物理學”鮮明有別,更偏重於雕蟲小技,不足道哉的奇技淫巧,所以最好的情況下,似乎也只能美其名曰:“第一技術。”

 

大放幾句厥詞:不管我們在中西形而上學之間,找到了多少相通處,都有必要始終牢記,源頭動機上的這點深度區別:是不是單單出於求知慾,有木有價值中立的科學意蘊,因為其中展現的,是中西文化的強烈反差,許多棘手問題的答案,都得溯源到這點區別那裡,不是?

 

相當搞笑的是,老亞這部代表作里,中西形而上學的這種對照,只保持了一小會,因為他老兄很快就掉鏈子了,又把純認知的存在自身,說成是“最崇高的神性實體”,甚至是“神靈”自身,扮演着“第一推動力(第一因)”的終極角色,於是乎讓他所謂的“第一科學”,在異化中當下變了味兒,成了他口中的所謂“神學”,幾乎完美地見證了那句名言:“科學的盡頭是哲學,哲學的盡頭是神學”,以致本來跑在兩股道上的,中西形而上學,在擁有非認知的價值負載方面,居然有點殊起同歸了:起點儘管有區別,歸宿倒是同一個……

 

友情提醒一聲:老亞讓形而上學扛上的,這種非認知價值負載,並非它原本就有的,而是硬加進去的,所以與其叫“有魅”,不如叫“入魅”,嗯哼。

 

當然咯,移位理解地觀,大哲在此走上了入魅的歧途,也算情有可原:第一哈,如同下一篇所說,由於想在靠不住的不確定境遇中,指認一根靠得住的確定性精神支柱,信仰需要與認知需要的纏繞程度,本來就超過了炫美需要,更甭說道德和實利需要了。

 

第二哈,與咱們這邊的神話傳說,偏重於突出各位大神,發明人為技藝的超凡能力,以致今天還備受崇拜的文昌君、文曲星等,也主要是保佑士人學子,通過寫文章、考科舉,博取功名很為不同,他們那邊的傳說神話,偏重於彰顯各位大神,擁有理性智慧的超凡能力,包括但不限於:從宙斯頭顱中誕生的智慧女神雅典娜,被看成理性象徵的阿波羅神等,都有庇護哲學暨科學的重要職責。不管怎樣,老亞鼓吹“為認知而認知”的前後,的確說過或引過下面的話:“喜歡神話的人,也是愛智慧的人”;“唯獨神靈才有智慧”……

 

大概就是由於這種反差,殊起同歸的中西形而上學,依然存在某種有趣的對照:西式形而上學看重的,並非安身立命方面的道德政治內涵,而是指向了終極實在的信仰神性意蘊,並且總是與認知理性,密切纏繞在一起。

 

第三哈,由於這種文化基因的深度影響,老亞之前,也有不少玩哲學的,把他們描述的世界始基,包括但不限於:具體的水火氣土,以及抽象的數和邏各斯等,當成神靈來推崇;尤其巴門尼德,還將據說是單一整全、不生不滅、永恆不變、只有理性思維才能把握的“存在”,也給神化咧。

 

這個意思上講,老亞在神性信仰與理性認知,如此合為一體的文化土壤里,賦予本來只是指,事實之是的“存在”概念,以神性實體的內涵,就算不上多原創了,反倒有拾人牙慧的嫌疑;唯一的新穎處,或許還帶點反諷:他已經把好奇心,與實利和炫美的需要,截然斷舍離啦,卻說着說着,又把原本屬於非認知範疇,可他傻傻沒分開的信仰需要,當成認知需要引進來了,結果讓“哲學”入魅成了“神學”,不是?

 

正是他邁出的這關鍵一步,讓形而上學偏離了,他自己主張的,“為知識而知識”的科學正道,轉向了“為信仰而知識”的學術歧路,結果在中世紀的文化氛圍下,被基督宗教神學發揚光大,甚至還一度出現過,直接沿着老亞路數走下來的,“自然神學”的分支。

 

進入了科學化的現代階段,雖然各門分支科學,紛紛離開哲學暨形而上學的母胎,獨立謀生,它自身卻依然維繫着,非認知入魅的強勁勢頭。尤其笛卡爾、萊布尼茨、康德等大牌,繼續在存在與神性的傻傻分不清中,着力探討某些玄而又玄的神秘話頭,包括但不限於:上帝存在、靈魂不朽、柿油意志等,結果讓這些據說都有,第一推動力的意蘊,因而屬於無因自生的神秘玩意兒,成了形而上學本尊,區別於本體論(存在論)的專有對象,彷佛它們才是,嚴格意思上的“形而上”似滴。敬畏。

 

換個方式說哈:如果說在老亞那裡,小荷才露的“形而上學”,主要還是具有,“超越物理”的抽象理性特徵的話,進入現代後,經過一堆大牛的精心改造,它已經以琢磨,據說是“無因自生”,所以享有“第一推動力”盛名的三大勞什子:上帝存在、靈魂不朽、柿油意志,作為自己才有的獨特使命了,甚至還因此,與旨在研究“存在自身”的“本體論(存在論)”,劃清了界線,嗯哼。

 

另一種意思上的“形而上學”,也是這當口橫空出世的:萊布尼茨大師,有個叫沃爾夫的死忠粉,堅持理性獨斷的態度,想憑藉嚴密的邏輯推理,照着幾何學的完美禿子榜樣,畫出整個形而上學體系的瓢來;在研究世界本質的宇宙學領域,他更是站在機械論立場上,主張無機物和生物統統是機器,因而整個世界全是按照力學的規律,如同嘀噠噠響的鐘表那樣子,按部就班運轉滴。

 

這種特定意思上的“形而上學”,後來遭到馬恩的批判,指責它與“辯證法”截然對立,於是乎讓這個術語,另外有了“否定矛盾變化”等貶義內涵,最終一詞兩義,變得不確定起來咧:同一個詞“形而上學”,有時指研究“存在自身”“第一原理”“終極原因”“神性實體”等等的哲學分支,有時指“孤立、靜止、片面、機械地看問題”的研究方法。

 

由於一目了然、不必細說的緣故,國內不少學者,都是在“與辯證法對立”的馬哲語境裡,理解運用“形而上學”四個字滴。當然嘍,由於同樣不必細說、一目了然的緣故,隨筆集不會在,這種後來才有的貶義上,運用“形而上學”四個字,而是借用當年,工農兵學哲學的時候,發明的一個低俗說法:“老形兒子去上學”,作為這種特定“形而上學”的新名稱,並對它推崇形式邏輯的努力,表示相當的肯定,覺得在概念術語的理解運用上,嚴格恪守同一律,一個蘿蔔一個坑,無可比擬地優越於,動不動就混淆轉化的變戲法,不是?

 

不過哈,俺老漢也不打算,如同當下國內外許多學者那樣子,在褒義上運用“形而上學”的術語,更不打算高高舉起,“復興形而上學”的大旗,理由嘛在於:一開始就被亞里士多德,以入魅的手法異化後,它越來越偏離了,為認知而認知的實然正道,被某些莫名其妙的非認知需要,帶到神秘晦澀的應然溝里,結果製造了,不少扭曲假謬的見解,下一篇再分析,嗯哼。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23: 老黃說史:花6個億從英國買回絕密技術
2023: 陳寅恪:與魯迅同窗兩年,為何對魯迅只
2022: 你們的良心都叫狗吃了嗎?
2022: 淨空老法師:淨土大經科註(第四回)19
2021: “相對的相對”- 定義和意義
2021: 禮制主義4. 薛定諤的“天命”
2020: 文學門外蹭修養(上)
2020: 知人知面不知心
2019: “人之初,愚蠢始”
2019: 我家祖傳三件寶,已經成功被我攜帶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