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纠正一个中国人习惯性信以为真,而事实上是似是而非的神话,那就是汉字词汇更容易记忆。
人类使用有音语言有几十万年的历史,这使人类的大脑在生理上进化出了对语音语言的天生接受能力和记忆能力。这是一种本能,对任何正常发育的人类个体来说,在他们幼年,学习语言的能力非常之快。而且,一个华人孩子放在美国,可以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学会几乎所有日常对话所需的词汇和句型。同样,一个美国的孩子,如果放到中国,也能很快学会汉语。证明,人类对语言的学习能力是不分人种,不分语种的。
这种对语言学习记忆的本能,让正常人类都能很容易地通过语音记住语言的内容。所以,语音才是语言最重要的要素,而语义,应该是附着在语音背后的,不必是直观的。讲英语的民族是如此,讲汉语的民族也是如此。
因为近代汉语普通话只使用四五千个常用汉字,其它所有词汇都是汉字组合而成的,这是近代白话汉语的特征。因此很多人以为这是汉语的优点。其实它是汉语的无奈,因为造新字会增加学习负担,四五千汉字已经造成中国大众的文盲和半文盲多的社会现象,再增加汉字字数,九年汉字学习就要延长到十年或更多,中国的文化就会回到清明的那种状态,显然是不可行的,这也是近代白话运动的初衷,减少汉字字数,曾加复合词的词数。经过长时间使用,中国人认为,汉语复合词汇有望文生义的优点,于是这个“优点”被无限夸大了。
1. 任何稍复杂点的概念、名词、程序、状态、。。。等的精确内容,用两到三个汉字来定义,都是无稽之谈。所谓可以“望文生义”的汉语复合词汇,不过是一种缩略表达,而且谈不上精确,多数时间往往具有误导,有时甚至很严重。“革命”这个词,我一次在北大中文论坛上问过一位教授,他说:“革命”就是革天命,改换命运的意思。显然,他是以字为单位来认识这个复合词词义的。这种似是而非的望文生义,会对中文读者在视觉上,在理解上都产生误导,最后一篇文章想说的和读者最后获得理解天差地别。
2. 汉语复合词汇并不容易记忆。我这里所说的记忆,是指可以自由通畅地从大脑中调进调出的词汇。不是指,看见了后会有某些似是而非语义的那种提示。人们对汉语的记忆仍然是语音的,而不是语义的,这点和我们的常识和习惯很冲突,但却是事实。中国人的名字,都是汉字组成的,往往也有某些意义,但并不好记。美国人的名字,很多并没有字面意思,但记忆却很容易。事实上,我们记住得不是语义,而是语音,经过语音的提示从而自然地从大脑中获得相关的语义信息。如果语义更容易记忆,古时的秀才们为什么大清早的,就出去朗读诗文,他们不过是企图通过语音来记忆诗文的内容。汉语成语都有很精彩的典故,但如果不是记住了它们的语音,谁能仅凭典故就脱口而出地把成语说出来呀? 汉字汉语词汇都有语音,这才是它们被记忆的基础,只不过这个过程我们不自知而已。望一眼可以知道内容,和可以自由地随时随地从记忆中调进调出脱口说出来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两个过程。一个曾见过一面的人,再见到也许能唤起某些回忆。这和对一个人有深刻认识,从小就摸爬滚打,不用见,只要一提起,就能自然回想到他的音容笑貌秉性习惯,。。。,那是继而不同的记忆。汉字词汇见了面,也许能猜出某些字面意思,但这个可以自由通过语音调进调出的口语表达能力差得太远了。你看,国人多数都不擅长口语表达,为什么?因为他们的脑子里并没有那份记忆。中国的领导为什么讲话都必须拿稿子?因为不看见那些文字,他们的脑子里没有记忆。奥巴马一个多月前的国情咨文,洋洋洒洒一个多小时,更本就没有拿稿子,因为他是从大脑记忆中自由表达那些内容的。语音比语义更容易记忆,这个对专业词汇同样适用。那些看似容易懂的汉字专业词汇,真得到用(表达的时候)往往脑子空空如也。而那些记住了语音的词汇,才是你真掌握了的词汇,你可以自由地使用。
其次,汉语词汇往往具有误导作用,这个先入为主的污染,之后是很难纠正的。小时候形成的认知,不管对错,都会根深蒂固,等他/她长大了,谁去复杂清出这些污染呀?十几亿人的精神污染,怎么清除呀?这就是中国社会的问题之一。根据汉语中词汇的语义,大众自然地信以为真的那些道理,真是害死人,而且再次清理的成本之大,已经是不可能的了。上世纪的大锅饭,谁知道和“共产主义”这个词的字面意思而什么关系呀?文革的血雨腥风,和“革命”这个词的字面意思又有什么关系,谁说的清楚?汉语中的很多复合词,已经在汉语中暗藏了很多谬误,它形成了中国社会的价值观,法律观,道德观,认知基础,理论依据,常识,。。。。,真是积重难返呀。
多谢读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