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生命-絕對(5)
生命來自“絕對”,而不是來自物質,比如認為微觀粒子會自動產生化學分子到自動形成生物分子。換句話說,化學和生物學之間沒有連接,化學分子不可能構成具有生命特徵的生物分子。這些結論是範例的思想。從更廣泛的角度看,“reductionism”不成立,猶如亞里士多德所說,“整體大於部分”,既整體不是部分的機械累積。
認識到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我們可以少走許多彎路。生命不同於物質的微觀粒子,根本的原因是,後者屬於相對的事物。相對事物永遠不可具有絕對的性質,而只能被絕對事物所產生。在這個意義上,絕對是“因”,相對是“果”。但絕對必須通過相對完成一個循環,既對自身的認識,所以絕對將生命的特徵寄託到相對事物的形成中。待生命的種子在具有相對屬性的物質中發現合適的環境,就會產生萬物和人類。最終人類的大腦進化到具有思維和意識的高度發達的頂點,而認識到絕對本身 - 這就是“整個一切”的循環過程。
“進化論”的問題,雖然從達爾文發表其著作一個半世紀以來有大量的例子支持的證明,並且現在仍然是西方的主流科學認識結論,但其根本理論支柱的核心是“外因論”。既,它認為是外界環境的變化造成了內部的變化而生成新的特徵。我們知道,外因論本身就是有缺陷的理論。很明顯,外因的變化都是“量”的變化,而不會有“質”的改變。恐龍不會變成其他動物種類而繼續生存,比如兩棲類動物,不論環境如此惡劣,因為他們之間有“質”的不同。反對進化論的另一派則是“神創論”,它直接引用聖經來解釋上帝如何在7天內創造了世界。這兩個極端都是偏激的,都是因為沒有更深刻的哲學體系的出現和指導的結果 - 我希望範例哲學的提出能夠填補哲學發展史上這一空白。
沒有對絕對的認識,使人的行為和動物界沒有區別,既人受自己的“物質”(身體)需要而趨使渡過一生,浪費了人的大腦的思維和意識的絕對性質,這不能不是人生的悲劇。東方中國的聖人孔子孟子沒有認識到此,說“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禮記>,“食色性也”<孟子.告子>。相比較,亞里士多德說,“All men desire to know”。東西方聖人思維深度的差別在此一目了然。現在自然科學的發展只有五個世紀,在人類自然科學發展的下五個世紀內,人的基本物質要求,我認為無疑會被解決的。當人類一旦脫離了基本的物質需要,人類也就從動物世界最終地解放出來了。到了那時,亞氏所說的人類求知慾望的滿足將是為人的第一需要。當人類文明前進的巨輪處在泥潭中時,個人很難看清人類文明的走向,這不能不是我們時代的悲劇。
絕對寄託於相對之中,猶如本質隱藏在現象之中,是需要發現和費力挖掘和研究的。西方哲學所研究的內容,在東方思想中或者沒有,或者浮皮潦草,三言兩語一帶而過。比如許多人認為中國古代有關於自然規律,既關於“道”,的研究。但除了“道之道非常道”這六個字外,沒有人能夠拿出令人信服的研究證據來證明中國人對自然規律有系統的理論研究(不是技術發現)的興趣。不承認差距,就永遠不會虛心學習,歷史成為包袱而不是前進的動力。這就是中日在近代“西學東進”歷史上走過的道路。不論人們是否承認,日本由於歷史上受中國古代文化影響形成的“感性民族”,而在近代它迅速地成長為西方式的“理性民族”。在此道路上,日本遠遠地拋中國在其後。直到現代,中國人不但不能認識到缺乏理論頭腦的先天不足,還自我得意地稱“摸石頭過河”是“智慧”。可見一個集體的文化發展到了如此“腦殘”的程度,已經到了無可救藥的境地了。偏見確實比無知離真理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