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筪语屑
十二正经及其络穴并主证之歌诀
世为混浊一片,分清浊二气,清气上升为天,天为阳;浊气下沉为地,地为阴;阴阳相搏生人。天地人,三才。人得阴阳二气所化生,阳阴二气在人体须平衡,平则和,和则无恙。不和则病矣。
人体为一股气血也。
气即为阳,主功能;血即为阴,主有形。血提供营养物质,气化生营养物质。气血运行畅通,则无疾患。气血运行,按中医理论,便离不得经络也。经者,经脉;络者,络脉。今先谈经脉之十二正经也。
何谓十二正经?
即手三阳经、手三阴经、足三阳经与足三阴经。气血是循经首尾相连,如环无端,在经脉中运行的。手三阴经,是从胸走手;手三阳经,是从手走头;足三阳经,是从头走足;足三阴经,是从足走至胸腹。按子午流注来言,即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其中胆行子夜,心行正午。按《灵枢
经脉》篇,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臂内侧行于手少阴经、手厥阴经之前,下肘中,沿前臂内挠侧缘入寸口,上鱼,循鱼际,终于大拇指端,其一支脉出列缺直上二指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肺经入穴为中府,出穴为列缺;列缺为络穴,也为八脉交会穴,通任脉,主证呼吸气短,尿频遗尿,手腕手掌部发热。肺经主证歌诀云:
肺经主病八大证,
咳喘咯血缺盆痛。
胸部胀满肩背痛,
咽喉肿痛循经痛。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二指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第一、二掌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中)即阳溪穴,沿前臂外挠侧缘直上,过肘外,上臑外前廉上肩,过肩髃穴,经肩峰,上出大椎之穴,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经面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止于鼻翼两边迎香穴。入穴为合谷,出穴为迎香。是十二正经中,入穴与起始穴不一的一条经脉。络穴为偏历,入耳中,连宗脉,主齿痛、齿冷与耳聋。大肠经主证歌诀云:
大肠主病十大证,
鼻衄鼻涕与齿痛。
咽喉肿痛连颈项,
泻泄腹痛与肠鸣。
下利赤白莫忘了,
还有大肠循经痛。
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旁,上行鼻根部,旁交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下关穴)循发际,至额颅。
其一支也,从大迎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其二支也,即直行脉,从缺盆直下,经乳头,下挟脐,入少腹侧气街中。
其三支也,即胃下口支脉,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再下行髀关,抵伏兔,经阴市,过梁丘,越犊鼻,循胫骨外侧前缘,过足三里,下足跗,至第二足趾外侧端。
其四支也,从足三里别出,进入趾中指外侧。
其五支也,从足冲阳穴别出,入足大趾内侧端,接足太阴脾经。
胃经入穴为承泣,出穴为冲阳。络穴为丰隆,主癫狂,音哑与咽喉肿痛。足阳明胃经主病歌诀为:
胃经主病十四证,
发热发狂与水肿。
肠鸣腹胀胃脘痛,
口歪呕吐易饥饿。
咽喉肿痛流鼻血,
还有胸腹循经痛。
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隐白穴,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上行内踝前,经小腿内侧胫骨后,于内踝上8寸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经膝,过大腿内侧前缘,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食管,连舌根,散舌下。
其支脉,从胃上膈,流注心中,接手少阴心经。入穴为隐白,出穴为大包。络穴有二,一曰公孙络,二曰大包络。脾之大包络,主遍身之酸疼,四肢松软无力;公孙络主霍乱,呕吐。脾经主病歌诀云
脾经主病九大证,
嗳气呕吐胃脘痛,
腹胀便溏兼黄疸,
身重无力舌根痛,
还有太阴循经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