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筪語屑
十二正經及其絡穴並主證之歌訣
世為混濁一片,分清濁二氣,清氣上升為天,天為陽;濁氣下沉為地,地為陰;陰陽相搏生人。天地人,三才。人得陰陽二氣所化生,陽陰二氣在人體須平衡,平則和,和則無恙。不和則病矣。
人體為一股氣血也。
氣即為陽,主功能;血即為陰,主有形。血提供營養物質,氣化生營養物質。氣血運行暢通,則無疾患。氣血運行,按中醫理論,便離不得經絡也。經者,經脈;絡者,絡脈。今先談經脈之十二正經也。
何謂十二正經?
即手三陽經、手三陰經、足三陽經與足三陰經。氣血是循經首尾相連,如環無端,在經脈中運行的。手三陰經,是從胸走手;手三陽經,是從手走頭;足三陽經,是從頭走足;足三陰經,是從足走至胸腹。按子午流注來言,即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其中膽行子夜,心行正午。按《靈樞
經脈》篇,手太陰肺經,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臂內側行於手少陰經、手厥陰經之前,下肘中,沿前臂內撓側緣入寸口,上魚,循魚際,終於大拇指端,其一支脈出列缺直上二指端與手陽明大腸經相接。肺經入穴為中府,出穴為列缺;列缺為絡穴,也為八脈交會穴,通任脈,主證呼吸氣短,尿頻遺尿,手腕手掌部發熱。肺經主證歌訣云:
肺經主病八大證,
咳喘咯血缺盆痛。
胸部脹滿肩背痛,
咽喉腫痛循經痛。
手陽明大腸經起於二指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第一、二掌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拇長伸肌腱與拇短伸肌腱之中)即陽溪穴,沿前臂外撓側緣直上,過肘外,上臑外前廉上肩,過肩髃穴,經肩峰,上出大椎之穴,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經面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止於鼻翼兩邊迎香穴。入穴為合谷,出穴為迎香。是十二正經中,入穴與起始穴不一的一條經脈。絡穴為偏歷,入耳中,連宗脈,主齒痛、齒冷與耳聾。大腸經主證歌訣云:
大腸主病十大證,
鼻衄鼻涕與齒痛。
咽喉腫痛連頸項,
瀉泄腹痛與腸鳴。
下利赤白莫忘了,
還有大腸循經痛。
足陽明胃經起於鼻翼旁,上行鼻根部,旁交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下關穴)循髮際,至額顱。
其一支也,從大迎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
其二支也,即直行脈,從缺盆直下,經乳頭,下挾臍,入少腹側氣街中。
其三支也,即胃下口支脈,起於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氣街中而合,再下行髀關,抵伏兔,經陰市,過梁丘,越犢鼻,循脛骨外側前緣,過足三里,下足跗,至第二足趾外側端。
其四支也,從足三里別出,進入趾中指外側。
其五支也,從足沖陽穴別出,入足大趾內側端,接足太陰脾經。
胃經入穴為承泣,出穴為沖陽。絡穴為豐隆,主癲狂,音啞與咽喉腫痛。足陽明胃經主病歌訣為:
胃經主病十四證,
發熱發狂與水腫。
腸鳴腹脹胃脘痛,
口歪嘔吐易飢餓。
咽喉腫痛流鼻血,
還有胸腹循經痛。
足太陰脾經起於足大趾內側隱白穴,沿大趾內側赤白肉際,上行內踝前,經小腿內側脛骨後,於內踝上8寸交出足厥陰肝經之前,經膝,過大腿內側前緣,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挾食管,連舌根,散舌下。
其支脈,從胃上膈,流注心中,接手少陰心經。入穴為隱白,出穴為大包。絡穴有二,一曰公孫絡,二曰大包絡。脾之大包絡,主遍身之酸疼,四肢鬆軟無力;公孫絡主霍亂,嘔吐。脾經主病歌訣雲
脾經主病九大證,
噯氣嘔吐胃脘痛,
腹脹便溏兼黃疸,
身重無力舌根痛,
還有太陰循經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