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漢字每個都具有語義,所以漢語中兩個以上漢字組成的詞彙都是語義的組合,也就是既有概念的組合或彼此的修飾。
假設,一個科學家在實驗室里培養出或發現了一種新型的病毒,此時,人類對該病毒一無所知,不知道它會導致何種疾病,也不知道它的生存環境,繁殖方式,何種物質可以滅它,。。。。 但此時必須首先給它命名,以便這個科學家向外界通報自己的發現並和其他各國的科學家彼此交流。
如果用漢字命名,就幾乎沒辦法,因為每個漢字都有語義,不能隨便起名字,因為漢語的名字也是一種最簡單的描述,而描述一個事物必須首先知道它的一些情況。使用字母文字就沒有問題,比如可以叫Zika。從字面上這個名字對該病毒沒有任何描述,甚至都沒有肯定它一定是病毒。名字有發音可以書寫,便於學界彼此交流和通訊。具有獨特性和專有性,不會和任何其它東西混淆,這就夠了。而用漢字呢?叫什麼病毒好呢?當然了,在知道了國外對Zika研究的某些資料後,可以名之為: 小頭病毒。但這是後驗性的,不符合人類對事物認知的自然過程:由無知到有知,從知之甚少到知之甚詳。
當然了,現在中國把該病毒翻譯為: 茲卡。這是音譯,而每個漢字的意思並無意義。既然是語音的,那麼中國人何必非用漢字呢?如果所有的名詞都用音而不用義,漢字的書寫方式有必要嗎?
命名過程的後驗性,是使用漢字民族在科學或說在認知領域進步最大的障礙,也是中國科學技術在歷史上落後的重要原因。現在中國科學技術上的進步,1。是後驗的性的,即山寨別人的; 2. 是通過從業人員大量學習外語和翻譯資料的結果;3. 因為自然科學使用大量的公式,方程,配方,程序,符號,。。。 都不是自然語言。
中國在社會科學方面的落後,才是當今社會發展的最大瓶頸,諸如:法律,政治,哲學,語言學,認知學,行為學,管理學,社會學,歷史學,人類學,考古學,藝術(文字部分),。。。。都是自然語言表達為基礎的,中國的現狀慘不忍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