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紀十大物理問題,廣義信息論都給予了圓滿的回答
本女認為,超弦理論家們提出的十大物理問題,在廣義信息論的理論框架下,
都迎刃而解而不成為問題了。
2000年弦理論會議上,弦理論家提出了跨世紀的十大理論問題:
(1) 表徵物理宇宙的所有(可測量的)無量綱參數是否原則上都是可計算的,或
其中某些僅僅是由歷史或量子力學等偶然因素所確定,因而是不可計算的?
答:本女已經指出,最著名的無量綱常數,精細結構常數,和牛頓引力常數
一樣, 直接和宇宙尺度相關,因此它絕對不是數學的必然結果,而是一個
取決於宇宙尺度大小的偶然物理量。而宇宙尺度的大小恰好是這個數量級,
是由生命起源的必要條件,這個ANTHROPIC PRINCIPLE決定的。
(2) 量子引力如何有助於解釋宇宙起源問題?
答:宇宙並沒有一個起源和終結,因此這個問題是個偽問題。如果認為宇宙有
起源和終結,就等於認為存在一個宇宙存在之前的世界。宇宙是我們認識的
這個物理世界的全部,包括全部的時間,空間,參照系。宇宙之外,別無一切。
現在流行的宇宙大爆炸學說,是完全錯誤的學說。真實的宇宙是個穩恆宇宙。
它既沒有在膨脹也沒有在收縮,既沒有起源也沒有終結。
(3) 什麼是質子的壽命?理論上如何解釋?
答:超弦理論要求質子必須有一個有限長的衰變壽命。實驗結果沒有觀測到
任何質子衰變的跡象。至少,即使質子存在衰變,其壽命也比超弦理論預言
的遠遠要長得多。理論上的解釋,就是當一個理論無法解釋實驗觀測事實的
話,那麼你這個理論就是錯誤的。
(4) 自然是超對稱的嗎?若是,超對稱怎樣破缺?
答:超對稱是超弦理論裡面的東西。至今並沒有任何跡象表明超弦理論和
我們這個物理世界有任何關係,既沒有一個實驗能肯定超弦理論,也沒有
一個實驗能夠否定超弦理論,也沒有一個理論家根據超弦理論提出過任何
的可以和這個真實世界聯繫起來的計算結果。因此,這個問題和物理無關。
(5) 為什麼宇宙看來只有一維時間和三維空間?
答:一維時間是人類因果率思維模式的結果。時間和空間,其實都僅僅是
量子信息的統計效應。為什麼空間是三維呢?因為這個世界是個能夠產生
生命的世界,能夠產生生命的世界,必須是複雜而有序的世界。兩維或者
一維的空間,是無法產生複雜性的。李政道博士年輕時候就已證明過,在
一維或者兩維空間下,無法產生湍流。那麼更高維呢?四維或者更多維的
空間呢?多維空間可以產生足夠的熵和複雜性,但是,卻無法從混沌趨向
有序。所以,一個能夠產生生命的世界,一個從混沌趨向有序的世界,就
必須是三維空間的。
(6) 為何宇宙學常數會有其值?是零嗎?是常數嗎?
答:本女已經給出宇宙的尺度大小,以及宇宙中三種物質形式的比例大小,
因此宇宙學常數問題在本女的理論框架下根本就不成其問題了。
(7) 何為M理論基本自由度?果真描述自然嗎?
答:M理論是一種假想的數學理論,它無法和我們的物理世界發生聯繫,
因此和物理無關,也並不描述自然。
(8) 如何解決黑洞的信息佯謬?
答:真實意義上的黑洞並不存在。唯一可以存在的是臨界黑洞。物質可以掉
進去,卻不可以逃出來的黑洞,就意味着時間不可逆的過程。而描述引力的
廣義相對論方程組,時間應該是完全可逆的。
(9) 引力尺度和基本粒子的典型質量尺度之間的差異如此巨大,什麼物理可予以
解釋?
答:所謂引力尺度,也就是普朗克尺度,如本女指出,是根本錯誤的。它錯誤
地假設引力常數和其他基本物理常數一樣,是微觀常數,因此在令得G,HBAR,C都
為一時,就得到數量級極其荒謬的普朗克尺度。這個只有本女的
廣義信息論物理理論可以給予解釋。本女的天然尺度單位,才是真正的微觀
尺度,也才與基本粒子的尺度數量級相吻合。
(10) 如何定量解釋量子色動力學中的夸克膠子的禁閉,以及質量間隙的存在?
答:夸克禁閉的原因是微觀尺度上時空失去連續性。這個微觀尺度並不是
普朗克尺度,而是本女提出的天然尺度單位,其數量級大小等於原子核的
尺度大小。而質量間隙是無法在任何數學的,或者規範場論的框架下得到
解決的,因為這些理論都是在一個無限延伸的時空背景下構造的模型。在
無限時空下質量是不可能存在的。根據廣義信息論,廣義信息有限及守恆。
可觀測宇宙的時空必然是因彎曲而封閉的。質量便是封閉時空的局部曲率。
在平直而無限的時空,不存在局部曲率,也就不存在質量了。
這些問題只是反映了弦理論家當時的看法。前面提到的一些重要問題並沒有完全列
舉,甚至沒有涉及。不過,這已經反映出現有的物理理論還遠遠沒有完成。
溫伯格(S. Weinberg)在他的《引力論和宇宙論──廣義相對論的原理和應用》一書
的開篇,寫下這樣一段話:“物理學並不是一個已完成的邏輯體系。相反,它每時
每刻都存在著一些觀念上的巨大混亂,有些像民間史詩那樣,從往昔英雄時代流傳
下來;而另一些則是像空想小說那樣,從我們對於將來會有偉大的綜合理論的嚮往
中產生出來。”為什麼溫伯格會這樣寫呢?
物理學是基於實驗和觀測的科學,而任何實驗和觀測的構思和分析,又離不開從大量
實驗和觀測抽象出來、和從以往的發展繼承下來的基本觀念和原理。基本觀念和原
理一旦形成和建立,就可以而且應該由此出發建立理論體系,亦即邏輯體系。因此,
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論體系在物理學的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
難道物理學從來不是,也從來沒有一個完成了的邏輯體系嗎?是的。不僅如此,將
來也不會有。
19世紀末的三大理論體系都沒有完成
17世紀牛頓建立的力學和萬有引力理論是自哥白尼(N. Copernicus)、伽利略(G.
Galileo)以來第一個偉大的力學和物理理論體系。在19世紀,經過拉格朗日(J. L.
Lagrange)、哈密頓(W. R. Hamilton)和雅可比(C. Jacobi)等的發展而建立的分
析力學,以及費馬(P. de Fermat)提出的最小作用原理等,賦予了位勢系統的牛頓
力學以新的形式和內涵。但是,作為一個理論體系,牛頓理論並沒有完成。
質量和慣性等在牛頓體系中起著核心作用,其起源卻無法解決。為此,牛頓引入絕
對空間和絕對時間作為支撐體系的支柱。但是,卻與滿足伽利略相對性原理的,沒
有絕對速度的牛頓力學和引力規律相矛盾。無限大的歐氏絕對空間和萬有引力無法
解釋日落天黑這樣的簡單事實,也無法建立一個在引力作用下穩定的宇宙圖像,這
些可稱為牛頓體系的夜黑-引力佯謬。
在法拉第(M. Faraday)原創工作基礎上,麥克斯韋(J. C. Maxwell)建立了電磁理論,
統一了電和磁的現象,預言了電磁波,描述了帶電體、光和電磁波的運動,是19世
紀物理理論的偉大成就。在麥克斯韋理論中出現了光速c。按照牛頓的時間和空間觀
念,光速c是相對於絕對空間的絕對速度。當時認為,電磁波是充滿絕對空間的“以
太”的波動,而地球相對於絕對空間是運動的,因此,應該能夠測量出地球的“以
太漂移”。然而,所有有關“以太漂移”的可靠的實驗結果都是否定的。不僅如此,
按照麥克斯韋理論,加速電荷應該發出輻射,然而,計算結果卻出現無法處理的無
限大,這與後來量子電動力學的發散具有本質聯繫。這些表明,麥克斯韋電磁理論
作為一個理論體系對於在宏觀尺度上的電磁現象並不是已經完成的;至於後來發現
的微觀尺度上的電磁現象,經典的麥克斯韋理論根本無法解釋。
19世紀熱力學和統計物理學的建立和發展是另一偉大成就。統計物理在描述和確定
熱平衡態物理性質方面取得了與實驗相符的一系列成功。但由於統計物理依賴於個
體規律,而統計規律與個體規律間的本質區別和聯繫、統計物理的基本原理一直不
完全清楚,因此作為一個理論體系也沒有完成。對統計物理有偉大貢獻的玻爾茲曼
(L. Boltzmann)為此甚為憂慮,後來他神秘地自殺身亡。
19世紀末曾有“兩朵烏雲”之說。其實,“烏雲”並不僅僅指邁克耳孫-莫雷(Michelson-
Morley)實驗和黑體輻射,夜黑和引力佯謬早就是“烏雲”,放射性的大量實驗發現
更是“烏雲密布”,至於理論體系自身的問題就更多了。
量子理論遠沒有完成
1900年,普朗克大膽提出作用量子假說,解釋了黑體輻射譜。20多年後,海森伯(W.
K. Heisenberg)和薛定諤(E. Schr?□dinger)等新一代天才在愛因斯坦光量子說和
玻爾(N. Bohr)的原子模型基礎上建立了量子力學。此後,在實驗和理論的推動下,
原子分子、核、固體和凝聚態物理等理論相繼建立,並快速發展。
然而,關於量子力學是否完備的爭論一直沒有停息。愛因斯坦、薛定諤等對量子力
學的建立做出過突出貢獻的物理學家認為,量子力學並不完備;以玻爾和海森伯為
代表的哥本哈根學派則認為是完備的。1980年代以來,由於實驗技術的發展,愛因
斯坦、薛定諤等在1930年代中期提出的責難量子力學的理想實驗得以實現。實驗結
果雖都支持量子力學,但又引出量子糾纏、量子隱態傳輸等一系列新問題,量子測
量的實質、是否與相對論矛盾等問題也重新提了出來。
費恩曼(R. P. Feynman)早就說過:“我可以放心地說,沒有一個人懂得量子力學。”
在晚年,他還說過:“按照量子力學的觀點看待世界,我們總是會遇到許多困難。
至少對我是如此。現在我已老邁昏花,不足以達到對這一理論實質的透徹理解。對
此,我一直感到窘迫不安。”蓋爾曼(M. Gell-Mann)也說過:“全部現代物理為量
子力學所支配。這個理論華麗宏偉,卻又充斥著混亂。這個理論經受了所有的檢驗,
沒有理由認為其中存在什麼缺陷。我們知道如何在問題中運用它,但是卻不得不承
認一個事實,沒有人能夠懂得它。”
果真沒有欠缺嗎?事實上,薛定諤方程作為量子力學的基本方程,只能描述經典位
勢系統的量子行為,無論是正則量子化,還是路徑積分量子化都是如此。經典與量
子力學的界限在哪裡?量子測量過程涉及突變等非位勢系統的特徵,這類系統如何
量子化?如何建立量子測量理論?這些都是應該解決,而又沒有解決的重大問題。
不僅量子力學本身令人“窘迫不安”,作為量子論和狹義相對論的結合的量子電動
力學和量子場論更是如此。一方面,量子電動力學取得了巨大成功,可以給出與實
驗精確符合的微擾論計算結果,例如:關於電子反常磁矩的微擾論計算結果與實驗
結果可以符合到十幾位有效數字;格拉肖-溫伯格-薩拉姆(Glashow-Weinberg-Salam)的
弱電模型在很大程度上統一了微觀尺度上的電磁作用和弱作用,在相當於1000倍質
子質量的能量尺度下與幾乎所有實驗符合;包括量子色動力學在內的標準模型對於
強作用的一些性質也能給出令人滿意的結果等。另一方面,與實驗精確符合的微擾
論計算在理論上卻並不成立,微擾級數本身一定會發散。標準模型中有20幾個自由
參數需要實驗輸入,其中包括一些極重要的無量綱參數,如精細結構常數、介子與
電子質量之比等。為了減少參數的大統一理論或超對稱大統一理論,往往會導致質
子衰變。可是,實驗上一直沒有觀測到質子衰變現象,也沒有觀測到超對稱粒子,
這是為什麼?超對稱如何破缺?為什麼有夸克禁閉和色禁閉?為什麼夸克質量譜中
存在極大的質量間隙?為什麼會有三代夸克-輕子及其質譜?理論上作用極大的“真
空”到底是什麼?理論上計算的“真空”能量,與宇宙學常數觀測值相應的“真空能”
相比,高出幾十到一百多個數量級,這又是為什麼?這些問題都難以回答。
由於非相對論性或相對論性的量子規律和狀態分別是伽利略或龐加萊(J. H. Poincar)不
變的,並不是廣義協變的,因此加速運動與勻速運動的量子系統並不等價。至於引
力場的量子化問題也一直沒有解決,成了世紀難題。其實,如果引力場不能或不用
量子化,就可以設計理想實驗,破壞作為量子力學基礎之一的不確定性原理。
凡此種種,作為一個描述微觀基本規律的理論體系,非相對論性和相對論性的量子
理論都沒有完成。
相對論體系並沒有完成
20世紀初,龐加萊把伽利略相對性原理推廣到包含光速的洛倫茲變換和麥克斯韋理
論;愛因斯坦提出光速不變原理。1905年建立的狹義相對論解釋了“以太漂移”的
零結果,發現同時性的相對性,並從新的角度導出了重要的質能關係等。現在,所
有可忽略引力效應,與宇觀尺度現象無關的宏觀尺度上的實驗和觀測都與愛因斯坦、
洛倫茲(H. A. Lorentz)和龐加萊的狹義相對論相符合。
為了描述引力,愛因斯坦又把牛頓引力中熟知的慣性質量等於引力質量提到等效原
理的高度,並提出了時空彎曲由物質的能量-動量決定的引力場方程,建立了作為時
空和引力理論的廣義相對論。這個理論解釋了牛頓引力所無法解釋的水星近日點的
進動,預言了光線偏折、光譜的引力紅移等效應。
科學對於宇宙的認識也經歷了巨大變革。1920年代末人們發現了河外星系的譜線紅
移;1940年代,在廣義相對論宇宙學基礎上提出了大爆炸宇宙模型,預言了微波背
景輻射,解釋了宇宙中輕元素的豐度等;1960年代微波背景輻射的發現證實了宇宙
大爆炸理論。此後,在宇宙尺度上,牛頓絕對時空被拋棄,夜黑和引力佯謬迎刃而
解。宇宙不是靜止的、一成不變的,而是一個演化的整體,這是20世紀自然科學的
最大成就之一。這些深刻改變著物理和哲學的時空觀和宇宙觀。
然而,相對論體系作為一個理論體系並沒有完成。從前人繼承下來的慣性和慣性運
動的起源問題儘管有所發展,但並沒有解決。1960年代末以來,發現廣義相對論存
在時空失去意義的“奇性”,宇宙起源於奇性,星系演化經過黑洞終結於奇性。黑
洞不“黑”,任何有序物體掉進黑洞,都變成無序的熱輻射發射出來,從而信息丟
失。這不僅與物理學理論基礎之一的量子力學薛定諤方程的概率流守恆矛盾,也與
其他理論衝突。
溫伯格的那段話與他對廣義相對論和宇宙論具有代表性的觀點密切相關,與愛因斯
坦和通常廣義相對論學者的幾何觀點完全不同。在該書的序言中,他寫道:“這種
幾何觀點在廣義相對論和基本粒子物理之間造成人為隔閡。只要還能夠指望,如愛
因斯坦曾指望過的,物質最終可以用幾何語言來理解,那麼在描述引力理論時給黎
曼(Riemann)幾何以首要地位才是有意義的。但是現在,時間流逝已教導我們不能指
望強作用、弱作用和電磁作用都可以用幾何語言來理解。因而過分地強調幾何,只
能模糊引力理論與物理學其餘部分之間的深刻聯繫。”他所採用的是基本粒子理論
觀點:“除非相應的經典場論服從等效原理,看來就不可能建立質量為零、自旋為
2的粒子的任何洛倫茲協變的量子理論。這樣,等效原理似乎就成了引力理論和基本
粒子理論之間的最好的橋梁。”這些是他在1971年寫下的。過了30多年,這種有代
表性的從粒子物理觀點解釋廣義相對論的嘗試,在超弦理論的框架中有所進展,但
是仍然遠遠沒有完成。溫伯格堅持這種觀點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廣義相對論和宇宙
論中的物理量(如質量和自旋等)幾乎全都依賴於狹義相對論。然而,假定的基礎
卻有疑義。其實,只要考慮到宇觀效應,狹義相對性原理就會被破壞,這是因為,
所有實驗室和天文台(包括用於科學探索的人造衛星)相對於宇宙尺度都是局部的,
對於所有可以忽略引力,與宇觀效應(如星系紅移、微波背景輻射等)無關的實驗
和觀測結果都與狹義相對性原理一致:沒有優越的慣性參考系,時間和空間具有平
移不變性,均勻各向同性等物理規律在具有十個參數的龐加萊群的變換下不變。然
而,一旦進行天文觀測,或者實驗室的設備恰恰與微波背景輻射可以發生作用,那
麼,實驗室觀測者就會發現:相對於遙遠的星系和微波背景輻射,實驗室具有優越
速度,時間平移不變性不再存在,所觀測到的宇宙具有演化,時間具有箭頭;以微
波背景輻射為代表的三維宇宙空間大體上是均勻各向同性的。於是,局部實驗和宇
觀效應的觀測之間明顯存在矛盾。在什麼意義下可以把僅僅經過局部實驗驗證的物
理量用到宇觀效應觀測結果的理論分析呢?如果溫伯格的觀點可以貫徹到底,就可
以運用狹義相對論的觀點來說明這一切。然而,奇性存在否定了這一企圖;宇宙學
常數的出現使漸近平坦時空區域不復存在。因此,仍以龐加萊不變性為依據,對宇
觀觀測數據進行分析,特別對有關宇宙學常數數據的分析就存在疑義。
在一定意義上,微波背景輻射可以看成是“光子以太”。地球上實驗室觀測到的微
波背景輻射應該扣除地球相對於微波背景輻射的運動,亦即相對於這類“光子以太”
的漂移。於是,狹義相對性原理和宇宙學原理的佯謬可表述為:如果微波背景輻射
在19世紀末就發現,在地球上就可測出相對於微波背景輻射的“光子以太”的漂移。
那麼,相對論體系會怎麼辦呢?
關於“包羅萬象的理論”的爭論
這裡,應該提及“包羅萬象的理論”(theory of everything,TOE)。1970年代初
提出的弦理論源於強子物理。後來發現,其中包含在強作用中不存在的質量為零、
自旋為2的粒子。如果把這個粒子解釋為引力子,這類理論就有可能把已知的夸克-輕
子及其四種基本相互作用統一起來,同時解決量子引力問題。1980年代和1990年代
中期,弦理論有重大進展。現在知道,超弦有五類,它們有可能通過M理論相互統一
起來。於是,有人認為,這是TOE;也有人認為,這個理論一旦完成,理論物理就基
本終結了。這種說法自然受到非議。宇宙學常數的出現等也對此帶來極大困難。
如果物理學從來就不是,也沒有一個完成的邏輯體系,那麼,當然不會存在這種TOE。
這是因為,任何物理理論都需要從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出發,例如,基本物理
量、基本自由度、基本的對稱性、基本的動力學等。這些概念和原理是從大量實驗、
觀測事實中抽象出來或從以往的理論體系繼承下來的。如果這些觀念和原理之間是
自恰的,餘下的問題就是通過邏輯推理建立理論,把結果與實驗和觀測作進一步比
較。何況往往還需要工作假定呢?
不妨類比數理邏輯的哥德爾定理。哥德爾(K. G?□del)指出,一個足夠大的公理系
統中必有不能證明也不能反證的命題;或者,從有限多公理出發建立的數學是不自
恰和不完備的。不過,該理論不能判斷一個具體命題是否為不能證明也不能反證的
命題,也不能提供具體例證。從有限多個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出發建立的物理理論
的邏輯體系也大體如此。這或許是為什麼至今沒有,也不會有邏輯上完成的物理體
系的一個原因。戴森(F. J. Dyson)早就用哥德爾定理與物理學中的理論發展相比較,
他甚至以此說明,物理學理論的發展是無止境的。霍金(S. Hawking)曾在1980年代
初以為,如果超引力理論能夠完成,就有可能導致理論物理學的終結。近來有人也
用哥德爾定理對試圖統一不同類型的超弦和M理論做出這種類比。
當然,世界是統一的,世界的統一性在於物質性。相對統一的理論總是可以建立的。
只要得到實驗和觀測的一定證實,該理論就反映了世界的統一性在於物質性這一絕
對性。在當前的實驗和觀測水平下,有沒有可能統一夸克-輕子和它們之間的所有相
互作用呢?這是一種在具體前提下、具體範圍內的統一,這不是沒有可能。然而,
即使建立了這樣的理論,也不是什麼TOE,更不是理論物理的終結,因為它雖然有可
能解決上述許多問題,但仍然是不完備、甚至不自恰的,至少它的前提和基本原理
無法得到解釋,因而一定還有需要探索的更基本、更深刻的問題。何況,這種統一
即使實現,也是在個體規律意義上的統一。
到1960年代,人們才知道,統計規律和個體規律有著本質不同。其實複雜性和隨機
性處處可見。安德森(P. W. Anderson)說得好:“多是不同的。”這是相當普遍
的規律。僅知一、二,遠遠不夠:對“零”和“極多”都無法說明,何況其間聯繫
呢?霍金在用哥德爾定理論證M理論即使建立也不是TOE時,卻認為麥克斯韋方程和
狄拉克方程可說明所有化學和生物現象,恰恰忽略了這一點。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不妨這樣借用老子的話:如果把最終的TOE比喻
為常道或常名,那麼,能夠表述的道或名就不是常道或常名了。我們和自然界都存
在於普遍聯繫之中。對於任何現象、事物和規律的認識,不可能沒有簡化、條件和
前提,因而,任何對於現象、事物的規律性的認識,都是有條件的、具體的和相對
的,其中包含著普遍性和絕對性。不過,更重要的是要具體分析相對在哪裡?普遍
性是哪些?
物理學正面臨新的挑戰、醞釀新的突破
20世紀物理學不僅取得了偉大進展,也促進了有關技術的飛速發展。但是,作為描
述自然界和宇宙基本規律的物理理論,卻存在包括上面提及的許多重大問題:一方
面,對一些基本的實驗和觀測事實,理論上無法解釋;另一方面,各種基本理論本
身作為邏輯體系都沒有完成,甚至存在內在的不協調。2000年弦理論會議上,弦理
論家提出了跨世紀的十大理論問題:
(1) 表徵物理宇宙的所有(可測量的)無量綱參數是否原則上都是可計算的,或
其中某些僅僅是由歷史或量子力學等偶然因素所確定,因而是不可計算的?
(2) 量子引力如何有助於解釋宇宙起源問題?
(3) 什麼是質子的壽命?理論上如何解釋?
(4) 自然是超對稱的嗎?若是,超對稱怎樣破缺?
(5) 為什麼宇宙看來只有一維時間和三維空間?
(6) 為何宇宙學常數會有其值?是零嗎?是常數嗎?
(7) 何為M理論基本自由度?果真描述自然嗎?
(8) 如何解決黑洞的信息佯謬?
(9) 引力尺度和基本粒子的典型質量尺度之間的差異如此巨大,什麼物理可予以
解釋?
(10) 如何定量解釋量子色動力學中的夸克膠子的禁閉,以及質量間隙的存在?
這些問題只是反映了弦理論家當時的看法。前面提到的一些重要問題並沒有完全列
舉,甚至沒有涉及。不過,這已經反映出現有的物理理論還遠遠沒有完成。
1990年代後期以來,有關暗物質、暗能量和宇宙學常數的觀測結果對以量子論和相
對論為基礎的物理學的整個理論框架提出了新的挑戰:在廣義相對論和宇宙學原理
的分析框架內,觀測數據表明,通常的物質只占區區百分之幾,未知的暗物質約占
百分之二十多;與通常能量所完全不同的“暗能量”約占百分之七十;宇宙時空不
是漸近平坦的,而是漸近常曲率;嚴格說來,在涉及宇宙尺度的效應上,作為物理
量定義基礎的狹義相對論失去了宇觀觀測的基礎;由量子理論得到的宇宙學常數值
比觀測值大了幾十到一百多個數量級。如何解釋?根本問題出在哪裡?對此,當然
會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
愛因斯坦指出:“物理學構成一種處在不斷進化過程中的思想邏輯體系。”不錯,
物理學理論作為思想邏輯體系並沒有完成,也不完備,而總是處在不斷追求完備的
過程之中。然而僅僅指出並承認這一事實並不夠,更加重要的是應該分析:當代物
理學會如何進化、向哪裡進化?我們應該如何追求、向哪裡追求?
類比哥德爾定理之於數學,物理理論在不斷發展著,更要不斷直面實驗和觀測的檢
驗和挑戰。特別是現在,有一點是明確的:物理學的基礎正在面臨實驗和觀測的前
所未有的尖銳挑戰。科學發展的歷史預示著,一場新的變革正在醞釀,並且遲早會
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