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是中國最貧窮和受列強欺侮的時期,但是那個時期中國在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上卻出現了很多大師。 例如,華羅庚(1910-1985),張文裕(1910-1992),梁思成(1901-1972),吳大猷(1907-2000)和蘇步青(1902-2003)等等。 他們同當時世界上的同行們相比毫不遜色,他們有知識分子的自豪感,正義感和使命感,他們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使命,有着強烈的改變國家落後面貌的願望。這不能不讓我們思考下面的問題,在那個時代裡,到底是什麼東西造就了這些大師?為什麼現在沒有那樣的大師了?
有人認為有下面的兩條原因: 一,民國時期思想解放;二,言論自由。 這些觀點有其道理,但是還是需要加上下面的補充。 這裡講的是外因,但是沒有提到內因。
最近,我剛剛發表了一篇回憶我父親張德馨教授(1905-1992)的文章。 他就是這一批知識分子的一員。他小時候受到的是私塾教育,後來才留學德國,取得數學博士學位。再比他年輕十歲的人就沒有受到系統的傳統教育的機會。
因此,我有了以下的感悟,也就是民國時期產生大師的內因。
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生在清朝或者五四運動之前。 他們首先受到的是完整的傳統私塾教育,後來才進洋學堂、上大學、再後來留學。 良好的私塾教育使得傳統文化已經深深地滲入在他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中,他們有了系統的傳統教育。 所以當他們面對西方文化的時候,能夠自信地將西方好的東西接收並融入進自己的體系中,從而形成對社會有用的知識和智慧。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加上當時先進的現代科學成就了那個時代的知識分子,造就了一批大師們。
具體的說一下,我認為要成為大師級人物必須具備下面四個條件: 一,有堅實的中文底子; 二,有很好的道德觀和價值觀;三,所學的文化是完整和系統的。 沒有系統的掌握知識是不可能有自信的,知識在沒有系統的情況下不可能得到有效的發揮。私塾教育不僅僅是語文教育,還是道德教育,更重要的是它是一個完整的文化體系;
四,掌握了最先進的西方科學文化。 那一代人正好具備上面的所有條件,當面對西方文化和科技時就他們能夠批判性地吸收西方好的東西為己所用,所以才出現了那麼多大師級人物。
那麼,為什麼現在沒有那樣的大師? 在五四後的教育當中,我們開始毀滅性地拋棄傳統文化,丟掉糟粕的同時也丟掉了精髓。 雖然,傳統語文教育保留下來一些,可是傳統的道德教育被徹底拋棄,更重要的是完整的知識結構徹底喪失了。道德教育被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所取代。最重要的是學校里學的知識沒有系統,課本中有魯迅,高爾基,還有古文,也有馬列主義,近些年來又加上英語,這些東拼西湊的東西在一起不成系統。
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沒有主心骨,沒有一個系統來幫助應用所學的知識。他們看西方文化時是自卑的,對西方的東西只能全盤接受,不敢有選擇性的拿來。 這樣只能使學生們變得教條,沒有創造性。
腦子裡灌輸進去一大堆知識的羅列,卻因為沒有一個完整的系統來充分地發揮所學的知識。再加上道德教育的喪失,所以後來的人就沒有可能成為大師。
簡單說,傳統教育是一個完整的系統。我們不能用西方文化的一部分來取代。 因為我們拋棄了自己的傳統德育教育,取而代之的是政治掛帥,就直接導致了現在的情況,學校里培養出只有知識而沒有文化和美德的人,而且沒有一個系統的知識結構,如何培養出大師級的人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