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解釋孔子的中庸,並非是要說儒家的中庸。儒家的中庸很多時候是昏庸,與孔子的思想相去甚遠。為了說明兩者的區別,特借用網友秋閣松韻 下面的細緻的分析。這裡聲明一下,本文的主要觀點我是贊同的,當然有些說法可以探討。
差不多大家的衰落都是從內部開始的,儒家也一樣。孔子的思想沒有得到有能力的弟子們的真正繼承發揚,倒是讓子思的譁眾取寵沖淡。以後孟子荀子也都是開孔家店,販賣自己的私貨。孟子荀子尚可借鑑,子思的《中庸》幾無可取之處。所謂博大精深,一定是出自簡單明了,而不是雲山霧罩。孔子老子即是明證。
中華文化的假大空,腐儒朽道實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學儒家文化,必得以孔子為準。
糊塗的「中庸」
「中庸」大概是中國儒家哲學中最上乘的武功了,如果用少林的"硬功"和武當的"柔功"來比喻,那麼現世流傳的「中庸」應該是一種既可硬又可柔的級品功夫,比如金慵先生筆下的華山派掌門岳不群練的「葵花寶典」大概就屬此類,沒有相當心理功底的人,是練不了這門功夫的。
不過首先我們要明白,現世儒家的「中庸」和孔子的「中庸」差別可大了,千萬別把儒家的「中庸」當成孔子的學問! 孔子說"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這個"至"字深不可測,要把握好分寸,一般人玩中庸絕難有可以持久的。孔子評價這個"至"字說"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所以把孔夫子的「中庸」搞明白的人真不多,它不是給普通人準備的學問,賢人"中庸"的過分使人厭惡,而沒名堂的俗人又拿它不當回事,因此他老人家認為他的「中庸」之道,實際已經從民間失傳了,"道其不行矣夫"。
依我看,古往今來,真正修成「中庸」這門絕活的,大概就只有老子和莊子,孔子自己都沒敢說練出來,子曰:“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 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見知而不悔,唯聖者能之"。 可見孔夫子自認為是君子,卻也忍不住半途而廢,只有聖人如老子莊子做到了遁世不見知而不悔(即隱入山林默默無聞而不後悔)。後來的君子修練的,都不是孔子的「中庸」,而是「君子劍」和「葵花寶典」。
這麼論述孔子,估計不少人會很生氣,可這不是我的論斷,孔夫子自己說:"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實踐家,開創了思想而不能驗證,這並不違背科學,近代的愛因斯坦就是個例子。
「中庸」這門功夫,孔子曾用來鑑別君子和小人,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如果按當今儒家"中庸"的標準來衡量,這大概是孔夫子說過的最不中庸的話了。 這句話讓後人付出了巨大的代價:首先有人打着孔夫子的牌子販賣山寨版的「中庸」之道,其次如果誰敢不買帳,那他必定是個小人。 中國歷史上因為懷疑山寨版「中庸」而被戴上"小人"帽子人的數不勝數,包括大學問家詢子也難倖免。
孔子當然知道自己講的過了,因此後面加了句解釋"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意思是君子和小人其實都是講究中庸的,只是度和量的不同而已:君子的中庸是"君子"而不過量,小人的中庸是"小人"而過量, 如此而已。換句易懂的說法,兩個中庸的區別,就如"君子"動口不動手,"小人"動口還動手。 我為什麼說後來的儒家賣的是山寨版的「中庸」呢,看看他們對孔夫子這段話的解釋就明白:仲尼說:“君子中庸,小人違背中庸。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為君子隨時做到適中,無過無不及;小人之所以違背中庸,是因為小人肆無忌憚,專走極端"。 這樣解釋孔子,幾乎是胡說八道了。
那麼到底孔子的「中庸」是怎樣的呢? 孔子沒有明確的定義過什麼是「中庸」,他通過兩個實例來闡述他的思想:第一例是舜帝,子曰:「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以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 。其斯以為舜乎」!這個講的其實是兩極的道學思想,第二例是顏回,子曰:「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這個講的則是篤厚的儒學思想。 舉完這兩個例子,孔子說,「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我不知道讀者能否明白孔子的這些文言論述,明白也好,不明白更好,孔子所講的「中庸」不是凡夫俗子可以做的事,就讀懂最後一句: 中庸不可能也!
為什麼孔子說普通人不可能中庸呢? 因為普通人不是舜!舜好問,做為君王,好問本身就是大德,更何況舜很清楚為什麼要問,為的是察邇言,也就是檢察甜言蜜語的毒性,目的是懲治邪惡,褒揚善良。舜能夠抓住治國的兩極,一個是法治,一個是道德,並且將這兩極中和起來用於民眾,所以舜是偉人。 這樣的中庸,滲透着老子的思想,中和了孔子的學說,明確的道出"善惡"之不可相容的兩極,普通人"能"的了嗎?當孔子找老子談了他的這段「中庸」的大論後,老子毅然決然出關西去,順便留下了一部「道德經」,聖人啊!老子一走,孔子的「中庸」也最終未成體系。
最早山寨孔子的中庸思想的人叫孔伋,也叫子思,是孔子的孫子。據記載孔子68歲時得了這個孫子,72歲就去世,那時子思四歲。 所以子思對他爺爺孔子的了解,都是從別人那裡聽來的。子思的老師是曾子,跟隨孔子十多年,真正大牌的儒學教授,因此子思可謂根正苗紅,他發現孔子的「中庸」甚是糊塗,於是拿它做了畢業論文,取名就叫「中庸」。 經他山寨的孔子中庸,自然一舉成名,儘管孔子說"中庸不可能也",但因為有了"小人反中庸"這句話,那麼「中庸」就必行矣夫!想不紅都不行。
憑什麼說子思的「中庸」是個山寨版,沒了孔子的神韻了呢?那就要看看子思的「中庸」到底是什麼了。 「中庸」這篇文章並不長,共三十三章,實際不過千把字。 用今天科學界一般的原則來看,「中庸」是一典型的創意剽竊:論文開頭,子思先提出了"性,道,教,中,和"的定義,接着第二章,就扯起孔子這面大旗,怕你認不清"孔"字旗號,更一反儒家"孝,敬"的基本家教,直呼"仲尼"!老實講,孫子直呼爺爺的"字",除了子思,怕是再無二者吧?這子思打着"仲尼"的旗號,掄着大棒,對觀眾叫道: 買我的中庸就是君子,不買的就是小人!這可是仲尼說的!
讀孔子和老子,總讓我感受到清爽和自由,唯獨讀「中庸」,剛開頭就出了一身面對無理學霸的冷汗!
隨後子思用了十章的功夫,一遍又一遍的"子曰",想用孔子的中庸來證明他定的"性,道,教,中,和"。 可是讀來讀去,總覺得孔夫子的中庸和子思所謅的東西是風馬牛不相及。 孔子說"道其不行矣",子思非說"道不可須臾離也",孔子說國可分,官可辭,刀山可上,中庸不可能也,而子思非要說"中,和"是天地存在,萬物生長的根本。 看的出來,子思完全沒搞明白老子和孔子合作的精髓,完全不理解兩位哲學家的博大精深,甚至於引用"子曰"都很牽強。
實在弄不下去了,到第十三章,子思突然找到了門道: 孔子說做君子要辦好四大關係;父子,君臣,兄弟,朋友。 孔子謙虛的說,這"道四,丘未能一焉"。於是子思找到了山寨「中庸」的思路;這不就是"道"嗎?孔夫子說過"和為貴",這不是"和"嗎? 孔子講過,"忠恕"是處理這四大關係的根本,那麼把這幾樣加在一起不就是「中庸」是什麼?不過這都是孔夫子早就發明的,他老人家沒把它們定義為"中庸",子思如此簡單的剽竊,怕過不了曾子的關。 於是子思的創意來了,何不在四大關係上再發展一下,加上"夫妻",成為"五行"?這正好和"金木水火土"相對,符合"易"學。
有了這"五行"做「中庸」的骨架,就好發展了。 可是子思偏要創意,要"發展"孔子的學說; 這五大關係的目標,就是要"修身",把自己修成"君子"。 什麼是君子?本來孔子在「論語」中已經把君子定義明白了,而子思卻非要"修正"一下:"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數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 患難。君子無八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 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徼辛"。 把這說簡單點,就是"君子宿命,小人抗命"。
這樣的思想,就是扼殺知識分子的創造性的根源,是中國社會長期處於封閉最後貧窮落後的根源。
宿命也則罷了,子思還非要這些宿命的"君子"治國,怎麼治呢?子思的辦法:"齊明盛服,非體不動:所以修身也。去讒遠色,賤貨而貴德,所 以勸賢也。尊其位,重其祿,同其好惡,所以勸親親也。官盛任使,所以勸大臣也 。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時使薄斂,所以勸百姓也。日省月試,既稟稱事,所以 勸百工也。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遠人也。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
這簡直就是中國當今的貪官污吏的畫像,看看周永康,李鵬,溫家寶等,哪個脫了這塊儒家就"君子"的模子?
子思到此還不滿足,又花了六章篇幅大講"誠"和"信",最後終於忍不住說出了"君子"想要達到"修,齊,治,平"的「中庸」之道的訣竅:
"國有道,其言足以興;國無道,其默足以容。詩 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如果國家昌盛,就多耍些嘴皮子 ,好像是你興的國似的,假如國家處於危難,你就最好躲起來別出聲,總之明哲保身。
子思說完這訣竅之後,又是天又是地的自吹了一通,最後搬出一堆「詩經」裝雅,結束了他的論文。
這就是子思的山寨版「中庸」。 徹底的顛覆了孔子的思想, 是地道的虛偽哲學。 因為打着"中尼"的旗幟,加上一些練這門"葵花寶典"的"岳不群"們的惡毒,幾乎無人敢於打假,最好的不過做個"難得糊塗"罷了。 可是這門邪功夫,卻毒害了中國上千年,直到今天"明哲保身"還是人們的處事哲學,以至中國既失了法治也丟了道德,在迷惘中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