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千年無嘆
送交者: 王若谷 2004年12月06日12:01:49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余秋雨先生的幾本文化旅遊大作撼動了華人文壇和讀書界。儘管各種各樣的批評聲與讚譽聲一併蜂起,但看來並沒怎樣影響余先生的興致,他後來又同鳳凰衛視台旅行組一道,由幾大主持人美眉輪番陪同,遊歷了四大文明發祥地及歐洲,寫下了《千年一嘆》、《行者無疆》兩卷大書。這兩本書儘管印數也不少,但反響似乎不太大。 我最近才擠出時間讀完了它,有點感想想談。

  余秋雨實地踏勘了幾大文明發祥地的古蹟及今天的現實圖景,經過一番梳理後的結論是:“人類幾大發祥地,都已衰落,無一例外;”不過,“相比之下,希臘的情況較好……希臘當初衰落的直接原因我看是兩個,一是雅典人與斯巴達人曠日持久的政治內耗,二是既要迎戰外敵,又要不斷遠征,造成致命勞損。” 至於埃及文明、兩河文明、恆河印度河文明,則更等而下之了。前者,“一開始就缺少明澈的理性,沉醉於自身的神秘;”中者,“整體傾向實用,缺少深厚的人文基座”,“因此直接誘發大量戰爭”;後者的衰落,其內部原因,“至少有一半與宗教迷誤有關”。比較之下,余秋雨對中華文明有了許多“重新認識”並好感日增,諸如“循環模式”、“中庸之道”、“安土傾向”,乃至“集權思維”等等,這些來自“農耕文明”的“文化選擇”,一下子都成了綿延“長壽”的原因,成了好東西好寶貝;因而,余先生由衷感嘆:“還是要深深佩服我們祖先的高明。”

  有了這種新認識,因而余秋雨對他曾在 “文化苦旅”中貶低過的冷兵器時代封閉僵硬的“雕塑”長城,也重新刮目相看,要讚頌它的偉大並頂禮膜拜起來了。

  對余先生的新認識,我除了也東施式地來個“千年一嘆”之外,真的說不出什麼了 。筆者執教大學語文,剛向學生們講了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的《摸魚兒》詞,詞中下片借漢武帝和陳皇后故事,比喻君臣關係:“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娥眉曾有人妒。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詩人從春殘落紅無數,聯想到“集權思維”體制下的宮廷美人失寵,抒發了自己遭受“眾美”嫉妒而未得寵的“閒愁”和苦悶。說到底,儘管辛棄疾自視甚高,不過只是封建君主制下的一個“粉黛”而己。這樣的文明有什麼不好?在秦皇漢武這些“一代英主”看來,唯一的不足和遺憾,可能就只有以下兩點:一是天不假年,個人長壽因子至死尚未找到;二是未能將寶座傳留萬世,讓子子孫孫永享其樂了。而對於秦漢暴政下的子民,他們則只能發出“天下苦秦久矣”、“時日曷喪,予及汝偕亡”的咬牙切齒之聲了。

  余先生現時的際遇可能比當年的辛棄疾要強得多:既可“行者無疆”,又有版稅高稿酬可拿,還有不少風華絕代的美眉旅途相伴,自然便會連辛棄疾的那一點兒牢騷,都消弭得乾乾淨淨,而不會再有什麼不平之鳴了。

  千年無嘆,絕頂高明。

  魯迅早說過:“未曾闊氣的要革新,曾經闊氣的要復古,正在闊氣的要保持現狀——大抵如是。大抵!”看來,還是魯迅翁高明,不愧“20世紀最偉大文化巨人”之稱。

(青年文摘)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3: 終有一天 你我都會老去
2003: 網絡廣告的困境
2002: 奶奶和1953年的諾貝爾獎
2002: 兩眼朝天-----前北大校長傅斯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