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動物的必須人類的天敵
人的天性之一是遐想,給自己的腦袋一點自由。
我上中學的時候,課堂在4樓,最高一層,我的位置在靠近窗戶的邊上。那時的北京還沒有空氣污染,憑窗遠眺,能看到很遠的地方。風景好的缺點是,能使你精神不集中。課堂上老師講的稍微不吸引我時,我就不自覺地扭頭看窗外。除了近處的車水馬龍的喧囂,在遠方能看到落日的餘暉。太陽很大很大,像一個巨大橘子慢慢沉入到地平線里。我這時常常想,太陽那邊是什麼樣子?也有人在哪裡對我這裡好奇麼?我在中學的時間是短暫的,由於文革的鬧劇我的學業不久就中斷了。但中學教室的那一景,永遠留在了我的記憶中。它伴隨了我快半個世紀了,我還經常記憶猶新。
亞里士多德說,“求知是人的天性”,我相信確實如此-儘管事實常常相反。每天我們一睜開眼,就是“車水馬龍般近處的噪音”。我們必須為生活奔波,為自己,為家人,為社會創造財富。沒有錢掙錢。有了錢還要掙更多的錢,掙了花,花完了再掙,如此反覆,“人為財而亡”(順便說一句,中國人的婚姻也是如此,主要從生孩子的角度想,一代又一代繁衍,“意義就在過程,目的是沒有的”)。
我有時就問自己,這就是人的生活全部嗎?這跟那個睡在泥巴中吃飽了哼哼的豬有什麼區別呢?經過琢磨,我終於懂了為什麼笛卡爾說,人的本質是精神,肉體或物質其實只是伴隨着我們而來到這個世界上的副產物(所以自己的身體也稱“臭皮囊”)。用海德格爾的話叫,要克服“被扔到這個世界上了(Thrownness)”,所以要研究“人的存在”的意義。
人類醒來,睜開眼第一發現自己身邊的就是“物質”。亞氏稱其為“Substance”。中國古人叫“渾屯”,這才有“磐古開天地”。這些“物質”都是哪裡來的?都是我們的感官告訴我們的。今天,幾千年後,我們知道了,僅憑感官獲得的知識是膚淺或錯誤的,人類必須使用理性以上的器官繼續在認識的道路上往前走。
用一個攀登的比喻。我們要到高處,必須藉助於梯子。但爬上去了就不需要梯子了。範例哲學的精華,就是告訴人們,世界的本質不是“物質”這個梯子,而是“功能”,即範例。如果要更深究,“語言,是人類認識發展的最後一段“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