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創新的哲學理解(上) 中軍 2015.4.8 在手指一點,思維就能縱橫天下的當今,沒有創新,一個民族就不會主導時代的潮流。思維創新,是要突破舊有勞作的觀念,超越傳統思維的方式,創建現代生活的意識,推動科技發展的進步,適應人們理想的要求。但是,究竟什麼是思維創新,創新思維是怎樣發生的呢? 從前面幾篇討論中,我們看到了語言學會涉及到文字、語音、語義、語境的問題,認知學會涉及到童年、興趣、記憶、思考習性、實驗模型的問題,心理學會涉及到意識、 潛意識、無意識、本我、自我、超我的問題,社會學會涉及到環境、習性、生活方式、大眾心理的問題,倫理學會涉及到品性、道德、良心的問題,宗教學會涉及修 煉、誠信、忠實、信仰的問題,諸家的分析都是各有根據的。但是,怎樣能夠更加充分的從整體上來把握思維創新呢? 讀了《論範例》,覺得有一些啟發。 首先,該書把思維創新看作是悟性認識的一種規定。 ------ [《論範例》將思維創新看作是悟性認識,既,“純粹悟性”,的“唯一規定”。] 在作者看來,人的認識有三個階段,即感性階段、理性階段和悟性階段。悟性階段是理性與感性的聯繫並上升到新的高度,基於“2+1”的認識狀態。“悟性認識”被引入範例研究中,作為高於知性認識、理性認識外的第三層認識能力,也是最高的認識層次。 悟性認知和其他二種認知的本質不同在於: 感性認識,也叫知性認識,是人類最基本的認識能力。感性認識的感官資料來源於外界,通過人的身體器官接受刺激。感官將所感受到的這些刺激傳達到大腦,大腦憑藉感 覺作初步的處理,將指令發給各個有關的器官做出反應。知性認知,是思維將感性得來的經驗材料進行處理,所得到的認識。感性認識是人類認識的初步階段,它的 特點是,個別性,偶然性,不定性,是最低級的認識,也是人最初始的認識能力。 ------ [將人的認識分為“感性,知性和理性”是康德個人對認識能力的劃分。多數哲學家遵循的是“感性和理性”二個階段的劃分。很明顯,康德說範疇的建立是“知性”,不是“理性”,很牽強。因為“理性”從字面上就已經包含了“理由,規律,道理”等概念在其中了。] 理性認識是人類較之感性認識處理問題,更高級的認識能力。理性認識的信息來源,雖然也來自感官,但理性用自己獨特的方法先進行處理。這個不同於感性的區別在於, 理性將自己在內心已經建立起來的認識能力,如運用理解和學習到的,結構化的知識結構,重新來組合材料和分析,以試圖理解感官傳遞的信息。 這就是內心後天建立的範疇運用和內省的經驗的運用。理性認識能力高於感性認識能力,因為理性認識,不僅單憑個人的感覺,而且藉助人類文化的成果,如邏輯學,科學已有的結論等。所有基於理性認識所作的決定更科學,更堅實和牢固,更有普遍性和真理性。理性認識是基於知性認知,但又更高級的認識能力,它的特點是將感性材料,用康德的“範疇”概念加以整理,而產生更可靠的知識。 悟性認識,來源於理性認知,又高於理性認知。悟性認知的特點是,它不再依賴理性認知在內心建立的知識大廈,更無須處理感性認知所依賴的外界知識的原材料,而是利用心靈產生出特有的,新的圖像,新的形象,直接進行思維和判斷,用心靈直覺,不是感性直觀,直接抓住事物的本質, 來認識真理。 ------【作者抓住了悟性能力的核心:“心靈直覺”】 如果說感性階段的特點是,外界與內心是截然分開的,內心空虛,外界牢固存在;理性認知既向外界尋找知識來源,又向內挖掘內心,篩選合適的規則來整理外界的知識原 料,經驗的知識和抽象的知識,得到了統一的話,那麼,在悟性階段,外界與內心不再是兩個分開的世界,也不是一對類似的世界,而是一個完整唯一的世界本身。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就是詩人的悟性思維。通過詩, 展現在人們眼前的是一幅畫面,而不是語言,更沒有邏輯與規則。但這幅心靈想象的畫面,無可置疑,直接揭示了詩人的愛憎立場,份外鮮明,又入木三分。藝術家,詩人,美術創作者,多採用悟性思維的方法來表達自己,揭示世界。 ------【作者的這裡關於悟性認知的“統一內外認識”的解釋,比範例原文的解釋要更清晰】 就其規定及特點而言,知性、理性認識是“單一”性的邏輯思維,是一個一個方法的嘗試,是“線性思維”方法,所以,知性、理性、甚至包括邏輯認識的核心弱點是不能解釋新發現所需要的認識機制。悟性認知,則是“多線並行”的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的混合併用,是在頭腦中的 “愛因斯坦相對論的想象實驗”,它不拘泥於個別的具體實驗操作,最終產生新的形象為結果。悟性認識,是思維“迅速,直接,準確,正確”地抓住事物的本質時,新產生的認知能力的結果的過程。 ------【舉個例子,參加選美的姑娘都在台上站成一排時,觀眾認為那個姑娘最漂亮,是一個一個從左到右仔細看過來的嗎? 很明顯不是。觀眾幾乎一眼望去,就落實在一個或二三個人選上了】 以上的闡述及論證,說明思維創新是精神世界的一種特殊活動,即“多線並行”的抽象思維與形象思維的混合併用,表現了認知關係裡的最高層面,超越了通常的邏輯思維形式,解釋了“如果理性和邏輯能找到發現的渠道,機器有一天就會取代人腦,人就會逐漸失去存在的意義”的主體根據。這裡涉及到了思維創新作為一個世界的內在三層關係,正因為如此,也會引出進一步的思考: 一是心靈與頭腦的關係,既然“利用心靈產生出特有的,新的圖像,新的形象”,那麼這些“新”的生成與理性的頭腦,在生活世界的層面而不是在具體學科領域中發生着怎樣關係? ------【簡言之,這個關係是範例的“宏觀世界”和“微觀世界”之間的關係。宏觀世界是5個維度的世界,微觀世界是二個和三個維度的世界,它們的區別主要在於是否受時空維度的限制。理解了範例的本體論,對悟性能力的基礎,或“純粹悟性”本身的來源,會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是直覺與抽象的關係,既然“直接進行思維和判斷,用心靈直覺”,那麼這些“思維和判斷”的直覺與概念判斷、推理演繹的抽象發生着怎樣的關係? ------【理性對於悟性,猶如感性對於理性,都是“揚棄”的關係(借用黑格爾的術語),沒有感性,理性就是“空”的;同理,沒有感性和理性,悟性就是“胡思亂想”的天馬行空,不會有任何有效的結果。文學著作里經常描述的“遐想”,就不是“純粹悟性”的認知的結果】 三是邏輯認知與非邏輯悟性的關係,既然“不是感性直觀,直接抓住事物的本質, 來認識真理”,那麼這種非理性、非邏輯性與不能找到發現渠道的“理性和邏輯”發生着怎樣的關係?換句話說,這種非理性、非邏輯性真的就不要、排斥理性、邏輯嗎? ------【同上,悟性對理性和感性,不是排斥,而是階梯。屬於“得魚忘荃”的關係】 對這些問題的進一步解釋,顯然是在整體上理解思維創新所必需的。 其次,該書從內在必然性上給定了思維創新的機制。 思維的本質是創新。但創新的邏輯機制是什麼?創新的功能與重複已知的思維是什麼關係?思維的創新邏輯與已知邏輯是什麼關係? ------【創新,是發現真理的“種子”;已知的邏輯,是大家已經習慣的理解方式。只有在種子發現以後,用後者來描述種子將來會長成參天大樹的過程,大家才能理解種子的重要】 作為最高層次的抽象思維認識,悟性認識的核心,在於跳出理性認識的“條件”限制,揭示人類“發現的思維機制”。 ------【說的很對。這是從宏觀世界到微觀世界的“飛躍”過程】 在《論範例》看來,人們每天都有新的發現,發明和創造,它們來的是如此自然而然,以致於人們無法用現有的邏輯方法來解釋。其實,這種“創新發現”的邏輯機制,不在感性理性中,而是在悟性認識里。 一般在宗教中提及“悟性”,將其解釋為一種突然的“覺醒”或“頓悟”。 悟,字義本身,包含思前想後,百思不得其解的意思。頓,表示突然性,剎那間在頭腦中發生的事件,而不是通過逐步的推理或證明得到的。範例哲學探索了悟性過程,認為有如下4個階段: 一是思考準備。此階段是盲目的,連續不斷的思考。這種思考,不斷運用已經知道的邏輯和條件,反覆檢查自已對問題的理解是否正確,所要解決問題的集合中各個因素,所有條件都已經考慮到了,套用過了。這種過程重複多次,以致自己終於相信所有可能的嘗試都已經作了,確定無誤, 但問題無解。反覆的思想實驗導致情緒的厭煩,思維於是開始擴大已知條件的集合,大腦開始走出“out-of-the-box”的思維,開始考慮新的假設的環境,配之與新的條件去發現解決方法。 二是臨界激發。此階段是新條件的假設和新解決辦法的生成。激發這些因素是一個類似“通電“的過程,令人瞬間無比興奮。例如,阿基米德發現解決了如何知道金子與其 他金屬的比重時所表示的興奮。激發因素需要臨界點的到來,而這個臨界點需要思維的暢通無阻,解決思維中久久存在的堵塞障礙,即條件。阻止的條件也許是多樣的,也許不止一個,也許有更高的複雜性,背後是盤根錯節等情況。 關鍵的問題是,思維必須對這些矛盾的存在,有異常清晰的認識,有非常具體的界定。沒有問題在頭腦的清晰圖像,不可能出現思維的火花的可能。 三是產生媒介。頓悟需要媒介來激發,如同火藥需要雷管來引導點燃。具體在大腦中,是由抽象的問題或困難,形成的“問題形象”。思維對圖像的理解,有比文字理解快 速得多的信息處理過程,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一幅圖像值千字”。但這些媒介,是問題的形象圖像,是關於“舊的問題圖像”,如同是思維中的“鎖頭”。開鎖,就是找到“鑰匙”的過程。但沒有鎖的在思維中具體清晰的形象,不可能有鑰匙的,解決問題的關鍵媒介產生。 四是生成新象。新的解決問題的媒介,是新的文字與圖像的不斷轉換和產生的過程。思維每重新假設一個新的環境或條件,頭腦就形成一個新的形象。這種不斷的轉換過程,就如同人們不斷搜索哪一把鑰匙,是能夠“開鎖” 所需要的。正確形象導致開鎖成功,是一個瞬時的過程。因為思維處理圖像功能的迅速所導致。之所以文字不足以擔當悟性頓悟的功能,就是因為文字的理解需要更長的時間。思維對問題形成的形象,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一詩句,清楚地告訴了人們社會問題的癥結。當人類找到如何實現公正的方法,同樣也會形成一種正義力量的“金光大道”的新形象,來解決問題。 這四個階段說明了思維創新是一個從盲目發生,到新象生成的涉及原發思考、語言情緒、問題激發、新象呈現的過程,能夠解釋思維創新的衝動性、突發性、激奮性、創建性等特點的根據。 ------【這些是範例說的嗎?我懷疑是本文作者說的硬塞給範例;或是範例作者在哪裡“山寨”的也說不定,建議“查三代”。因為我都不記得了。】 但是, 也存在着問題,例如,從思考準備看,既然“此階段是盲目的”,怎麼會“不斷運用已經知道的邏輯和條件,檢查對問題的理解是否正確”呢?或者說,這種無意識與意識是怎樣銜接的,是靠什麼東西支撐的?在臨界激發中,“沒有問題在頭腦的清晰圖像,不可能出現思維的火花的可能”,那麼這問題是怎樣觸電生成新條件的假設和新解決辦法的?在產生媒介中,媒介是激發創新的雷管,但作為這個雷管的“問題形象”是怎樣點燃了思維的炸藥的?在生成新象中,雖然賴於 “新的文字與圖像的不斷轉換”,但是這些文字圖像本身不可能生成“金光大道”的。 ------【所謂“盲目”,指的是人們通常還認識不到自己思維的本質:絕對與無限的特性。從思維的本質來看,它與“絕對的絕對”屬於同一種性質,是“二級範例產生的故鄉”,既“高級範例”。微觀世界和宏觀世界,在這個意義上都是思維的“兒女”,思維看它們如數家珍,是早在孕育其中了。】 探索這些背後各種因素的相互作用,也是整體理解思維創新所必需的。 最重要的,該書從主體性上提供了思維創新的必然根據。 在把悟性認知作為最高階段、把創新機制視為非邏輯的直觀而發之後,《論範例》論述了思維創新是如何從有限層面發展到無限層面的。 思維創新首先是從機械、有限、相對的個體,上升到新的,在無限個體中的重新確定。那麼,什麼事物,或“介面”,是連繫有限個體和無限個體的橋梁? 這種 “兩種物質是如何聯繫的”這個問題,在笛卡爾哪裡就被提出來了。笛氏找不到滿意的解釋,只回答他們的聯繫是上帝的意圖。 這個界面就是人腦的軟件。軟件是命令的發出者,硬件是命令的執行者。軟件的創造有無限的可能性,而硬件的功能受客觀外界條件的限制。心靈和肢體的關係,類似於有限之物和無限可能性中的新的意念的關係。思維的無限功能和肢體等外界的聯繫,在於一種 “介面”,和一種“制式轉換方法”的配合,它類似於計算機軟硬件連繫的道理。 ------【是的,圖靈機的思想。圖靈機就是有部永遠取之不盡源泉,用之不完能力的思維計算機】 (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