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QU著:近體格律詩體與永明格律詩體之規則
第一部分:近體格律詩體
定義:凡符合下列近五(七)言句詩格律詩譜+合符粘對規則+押韻(平水韻,或當代放寬的新韻)+對仗(絕句無須,律詩必須),可稱之近體詩
一.近體格律詩體平仄格律
1..近體格律詩--(七)五言句之基本四個句式:
01(平平)仄仄平平仄.
02(仄仄)平平仄仄平,
03(仄仄)平平平仄仄.
04(平平)仄仄仄平平,
注:上面基本四句式之組合排列變化,構成全部近體格律詩之基礎.
2.近體格律詩--(七)五言絕句之基本八式:
1):在2.4句押韻:
式一:平起仄收:
01(平平)仄仄平平仄.
02(仄仄)平平仄仄平,
03(仄仄)平平平仄仄.
04(平平)仄仄仄平平,
式二:仄起平收:
02(仄仄)平平仄仄平,
01(平平)仄仄平平仄.
04(平平)仄仄仄平平,
03(仄仄)平平平仄仄.
式三:仄起仄收:
03(仄仄)平平平仄仄.
04(平平)仄仄仄平平,
01(平平)仄仄平平仄.
02(仄仄)平平仄仄平,
式四:平起平收:
04(平平)仄仄仄平平
03(仄仄)平平平仄仄
02(仄仄)平平仄仄平
01(平平)仄仄平平仄.
2):在1.2.4句押韻:
式一:平起仄收:
01(平平)仄仄平平仄
03(仄仄)平平平仄仄.
02(仄仄)平平仄仄平
01(平平)仄仄平平仄
式二:仄起平收:
02(仄仄)平平仄仄平
04(平平)仄仄仄平平
01(平平)仄仄平平仄
02(仄仄)平平仄仄平
式三:平起平收:
04(平平)仄仄仄平平,
02(仄仄)平平仄仄平
03(仄仄)平平平仄仄.
04(平平)仄仄仄平平,
式四:仄起仄收:
03(仄仄)平平平仄仄.
01(平平)仄仄平平仄.
04(平平)仄仄仄平平,
03(仄仄)平平平仄仄.
3.近體格律詩--(七)五言律詩之基本八式:
在上面八式基礎之上,按粘對規則延長.
二.粘對規則
請參見相關文章.本人也專撰一篇.
三.押韻:
1.押在平水韻或當代新韻之同一韻部;
2.在2.4(或2.4.6.8)句處押韻;或在1.2.4(或1.2.4.6.8)句處押韻;
四.對仗
絕句無須,律詩必須,
注:本段內容屬於人們對近體詩共識.本人僅將七(五)言絕律規則,合在一起做了綜述.
------------------------------------------------------------------------------------------------------------
(附)
D.QU著: 近體格律詩--(七)五言格律基本與用中八式+拗句七式-->總共十五式
一.近體格律詩--(七)五言句之基本四個句式:
01(平平)仄仄平平仄.
02(仄仄)平平仄仄平,
03(仄仄)平平平仄仄.
04(平平)仄仄仄平平,
注:上面基本四句式之組合排列變化,構成全部近體格律詩之基礎.
二.近體格律詩--(七)五言句之用中四個句式:
05(中平)中仄平平仄.-->當七言句1.3字同時用中時,必須連動.
06(中仄)中平中仄平,-->當五言句1.3字同時用中時,必須連動;當七言句3.5字獤時用中時,必須連動;
07(中仄)中平平仄仄.-->當七言句1.3字同時用中時,可不連動; 也可連動;
08(中平)中仄仄平平.-->當七言句1.3字同時用中時,必須連動.
注1:本人特別指出:五言格律基本四句可用中處有五字(06句必須連動);
注2:七言格律基本四句可用中處有九字(四處必須連動);
注3:請參見本人所撰相關一文.
注4:關於近體詩用中眾說不同.但有些原則須遵守(例如,忌孤平+二仄夾一平;忌尾三平).上面用中系個人看法,僅供參考.
三.近體格律詩--(七)五言絕句基本四個句式+用中四式之外的幾個拗句式:
在漫長的近體詩形成過程之中,人們默認可以使用下面特殊拗句:
09(中仄)仄平平仄平,--->前式本質上是"02(中仄)平平仄仄平"在3.5字(七言)或在1.3字(五言)用中之後(見上)
10(中仄)中平仄平仄-->五(三)拗,須六(四)救.-->也稱"特拗句".
注:上面09與10式在唐全詩卷中很常見,以致於後代人們將其看成"常式",大量使用.
四.此外,當代學者曹雪葵先生指出,五言格律中還存在下面特殊拗句(出句):
11平平仄仄仄-->尾三仄,無須救,全唐詩卷中常見.
12仄仄平仄仄-->中一平,對救之法:06平平平仄平
13平仄仄仄仄-->尾四仄,對救之法:06平平平仄平
14仄仄仄仄仄-->連五仄,對救之法:06平平平仄平
注:請參見曹雪葵先生所著的"曹氏五言格律十句式".蘭字系本人增加.
五.本人在此再補充一句式:
15仄仄平仄平-->對救之法:10平平仄平仄
D.QU 2015.5.9 IN PARIS
版權所有.
------------------------------------------------------------
第二部分:永明詩體
D.QU著:永明詩體規則淺探
一.何為永明體四聲八病:
1.四聲: 南朝齊永明年間,周頤著”四聲切韻”,提出”平上去入”四聲.
2.八病: 南朝齊永明年間,沈約將四聲的區辨與傳統的詩賦音韻知識相結合,規定了一套五言詩創作時應避免的聲律上的毛病,就是後人所說的“八病”。即:”平上蜂鶴,大小旁正”.
A.平頭:一聯出對句中的第1,2字不能同聲; ------------->近體詩採納了此規則;
例如:芳時淑氣清,提壺台上傾。芳時、提壺同是平音字,這就是平頭。
B.上尾:五言詩出句第5字,對句第10字不能同聲; ----> 近體詩破了此條規則50%(例如下列兩種唐詩之四韻腳:平平仄平或仄仄平仄);
例如,樂府:青青河畔草,鬱郁園中柳。草、柳都是上聲,犯了上尾的毛病。
C.蜂腰:
a).句中第2與第4字不能同聲; -->近體詩採納此規則;但特拗句例外(例如:平平仄平仄).
b.句中不能第2與第5字濁聲但第3字清聲; -->近體詩破了此條規則(例如:仄仄平平仄).
例如:飲馬長城窟: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從、方都是平聲字,我、鯉又都是濁音字,中間的雙則是清音,讀起來兩頭重,中間輕,這就是犯了蜂腰的毛病。
D.鶴膝:
a).五言詩出句第5字與出句第15字不能同聲調; -->近體詩採納此規則;
b). 句中不能第2與第5字清聲但第3字濁聲; -->近體詩破了此條規則(例如:平平仄仄平).
E.大韻:聯內忌同韻腳字. -->近體詩沒有此條規則;
例如:漢樂府:胡姬年十五,春日獨當壚。胡與壚同韻部,則是犯了大韻的毛病。
F.小韻:聯內忌同韻部字. -->近體詩沒有此條規則;
例如:古樹老連石,急泉清露沙。樹與露,連與泉同韻部,則是犯了小韻的毛病。
G.旁鈕:聯內忌同聲母字.- ->近體詩沒有此條規則;
例如:魚游見風月,獸走畏傷蹄。魚與月的聲母同屬古音疑紐,這就犯了旁紐的毛病(另外獸走同韻,犯小韻)。
H.正鈕:聯內忌同聲韻母. -->近體詩沒有此條規則;
比如:梁簡文帝詩:輕霞落暮錦,流火散秋金。錦與金聲母韻母相同,只調不同,這就是正紐的毛病(流與秋小韻)。
注:上面舉詩之例引自網絡.
二.現代寫近體詩聲韻之提高途徑:
1.嚴格遵守近體詩規則(即基本四式),鑒上所述理由,可以不用理會前面四病(即: 平上蜂鶴之四病).
2.在融會貫通近體詩規則(基本四式+其用”中”式+特拗與自救拗句)之後,為了提高一首格律詩之聲韻美感(能力),應儘可能避開後面四病(即: 大小旁正之四病).
三. 採用”永明體大小旁正四病標準”剖析實例:
五絕. 丹鶴向空鳴—BY D.QU
01丹鶴向空鳴,問天何雪停. 02欲飛雲萬里,驚起霧千層.
古:平仄仄通平 仄平平仄平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 ◆層【下平十蒸】
今:平仄仄通平 仄平平仄平 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 ◆層【十一庚】
dān hè xiàng kōng(kòng) míng , wèn tiān hé(hè) xuě tíng .
yù fēi yún wàn(wò) lǐ , jīng qǐ wù qiān céng .
按永明體標準其聲韻檢查結果如下:
該首詩按近體詩似乎應該合格.但按永明體標準,則”大小旁正”四病齊全.
注:本文用漢語拼音檢查.因現代人熟悉漢語拼音,故好檢查(大家也很難用平水韻查用字聲母與韻母).
1. 大韻(聯內忌同韻腳字); 第一聯兩韻腳”鳴”與”停”(用紅色標記),儘管按近體詩規則說的過去,但應選用新韻十一庚中(其有四種韻母:ing,eng,ong與iong)中非ing之其他韻母之字更佳.例如:停ting改成終zhong.
2.小韻(聯內忌同韻部字): 第一聯中丹與天(8寒);第二聯中里與起(12齊);用蘭色標記.
3.旁紐(聯內忌同聲母字): 第二聯中 的欲與雲,兩者聲母均”y”;用綠色標記.
4.正紐(聯內忌同聲韻母): 第一聯中”鶴”與”何”兩者聲母”h”,韻母”e”;只調不同(一4聲,一2聲).用橙色標記.
四.初步結論:
1.永明體與近體詩比較,在人們寫格律詩選字組詩時,對所選之字的聲韻要求嚴格的多;
2. 其結果增加了格律詩創作之難度,但也許按其要求創作出來的格律詩更合聲韻原則;
3.但須通過大量檢驗,才能證實” 按永明體要求創作出來的格律詩更合聲韻原則”這一點.
4.特別強調一點:近體格律詩,沒有硬性規定必須遵守"永明體八病"規定.事實上也無人可做到,包括李白與杜甫在內.
D.QU 2014.12.18 IN PAR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