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的美國次貸危機,CDS和CDO是罪魁禍首。大部分美國專家這麼說,大部分其他專家(包括中國)也是這麼說的。周立波先生在他的脫口秀中這麼說,拙作《華爾街數學》中《笑侃周立波》一文也如是說。最近因工作需要,替美國證管會(SEC)做些和CDS有關的工作,對這兩個怪物算是有了相當深刻的了解,覺得有必要為許多讀者科普一下,也算是為自己的文章加個腳註。
CDO的全稱是 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CDS的全稱是Credit Default
Swap。但如只看簡稱,大多數人會感覺是一回事,只是細節有些區別,大概就像麻油雞和口水雞的區別。金融業特別喜歡莫名其妙的簡稱,我對此相當厭惡,這又是一例。兩者只有一點相同,都是金融產品,其實是風馬牛不相及。
由於篇幅過長,今天先介紹CDO。
要了解CDO,先要介紹一下美國的房貸債劵。銀行發放貸款,其來源只能是存款和累積的資產。美國大多數房貸是30年,就是說,銀行30年才能做一筆生意。當然,每個月的月付在進來,實際周期要短一些,但無論如何還是太長。
於是有人想出,把這些房貸發行債劵,讓那些長期投資者來苦等這30年,銀行就可以把回籠的錢做下一筆生意。當然,並不是所有這些投資人都要等30年,80年代有個MIT(?)的物理博士想出了一招,讓投資期限不等的投資者可各取所需,這兒就不深入介紹了。
可是新的問題又來了,那些投資人,尤其是長期的,原指望這些錢是好多年後派用場的,但借款人中間出了點毛病,破產了,房子自然也不要了。但投資人要的是錢,不是房子。房子可以賣,但肯定值不了幾個錢,否則借款人就自己把房子賣了來還債了。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美國國會指定成立了“兩房”,銀行和貸款公司將貸款賣給兩房。兩房將這些房貸打包後再賣給投資人。這兒,兩房起了兩個作用。首先,打包使單一房貸破產的不確定性大為降低。這種打包,基本上是“合併同類項”,每一包里的房貸,基本參數都差不多。單一的銀行或貸款公司很少具備這個條件。這些
“包”,少則好幾百,一般為幾千,這樣統計部確定性就大為降低。第二個作用是擔保。萬一借款人破產了,本金及拖欠的利息,兩房會付給投資人,一分不少。
既然擔保,就要有“體格檢查”,那些質量太差的房貸他們是不收的。於是,私人公司就進場了。這些私人公司只負責打包出售,但不擔保。要指望投資人上鈎,只能增高利率。通過打包,統計不確定性降低,但不可能完全消除。運氣好,這一包里破產的人少,可以賺個人仰馬翻。運氣不好,不說一分錢拿不到,但會輸得很慘。
為了進一步消除這種不確定性。。。讀者請集中注意力,現在和CDO有關係了。打包公司一般將債劵分為三“大”類。第一類為AAA,大約占本金80%,第二類15%,第三類為垃圾債劵,約5%。“大”類中,尤其是二三兩類,還有小類,這兒就不討論了。每個月月付進來,第一類得到全部本金以及其債劵相應的利息。後兩類只拿利息。一但破產出現,現從第三類的本金中扣除。一但虧損超出5%,第二類就要出動。一般年景,第一類是沒什麼風險的。可以想象,第一類的利率,一定低於包中房貸的平均利率。後兩類的利率一定比較高,否則誰干啊?
那些打包的發現,第一第三類比較好賣。而第這二類,說好不好,說壞不壞,買的人不多。於是,那些想象力豐富的打包公司(按照John
Hull的說法,想象力過於豐富。)想出了一個損招。
他們把第二類重新打包,還是80,15,5。這80%居然又是AAA,也不知那些評級公司的電腦是怎麼算的。我在書中說,把土豆塗層泥當松花蛋賣,還真是說對了。這第二類屬於土豆,是再明白不過的事。唯一的區別是好土豆和壞土豆的區別。現在貼了個AAA,確實是當松花蛋了賣了。
讀者可能覺得奇怪,這土豆應該不難辨別。搞投資的,智商比一般人應該要高一些,怎麼連土豆和松花蛋都分不出。這裡大概有兩個原因。第一,這債劵的發行文件,肯定是寫的極其隱晦,哪像你現在讀我文章(還是中文的)這麼容易。看到這80,15,5,這80%不明擺着是AAA嗎。估計是下面幾行小字每仔細看。第二,當投資者和銷售員一起證明了這80%確實是AAA,這高利率顯然使他們利慾薰心了。我上次買的AAA利率可比這低多了。在2005-2007年房屋泡沫的大環境下,雙眼皮的老母豬都成了大美人,投資者跌入這陷阱就不是太難理解了。
兩房擔保的房貸破產率,正常年景在百分之零點幾的量級。私人公司打包的由於狀況較差,比兩房的要高些,也就乘個兩三倍而已。當虧損波及到第二類(大於5%),已是大廈將傾,獨木難支了。那些自認為撿了個大便宜的投資人,腦袋一陣發熱,就連這基本道理都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