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一次的2005年工程院院士增選工作正式啟動,新規定是增選名額向科學院
看齊,不超過60人,年齡原則上不得超過70歲,超過70歲的專家,須經其專業所屬
學部至少6位院士提名,才能成為有效候選人。
從新規定來看,今年的工程院院士增選工作比往年嚴謹,對名額和年齡的限制
凸顯了學術回歸學術,鼓勵創新的嚴肅性。然而,一個讓人倍覺荒誕的現象是:一
方面作為技術領域的最高獎,國家技術發明獎的一等獎連續6年空缺;另一方面,
工程院院士的選舉依舊熱鬧非凡,惹人矚目。
探討一等獎空缺的原因,是由於缺乏在國際上居領先水平的科技成果。不獨技
術領域如此,基礎科學研究領域也不例外,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亦曾長期空缺,直
到前兩年才有所突破。
然而,中國工程院院士的組成規模卻急追直上。中國工程院院士人數現為658
名,相當於美國全國工程科學院院士人數的三分之一,和英國皇家學會相差無幾,
但發明專利數量卻遠遜於英國,僅相當於美國的四十分之一。今年工程院將增選名
額由不超過120名調整到不超過60名,一方面反映了增選工作如今要從嚴把關,另
一方面也顯示出了院士增選的“中氣不足”。
10年來,工程院院士數目從開始的90餘名到如今的600多名,走的是跨越式路
線。那麼,這樣10年的中國科學技術應當也是跨越式發展的10年,是創造出大量領
先世界的技術發明的10年吧?可事實上,中國科技相對水平從上世紀90年代中以來
已呈滑坡趨勢。試問,今天我們還有多少相當於當年人工合成牛胰島素和雜交水稻
這類讓世界刮目的成果?重大技術發明創造的缺乏,核心技術領域的原創性不足,
已經足以令10年來的工程院院士們蒙羞了。
有人將原因歸咎為資金投入不足,著名物理學家何祚庥院士就抱怨說國家在技
術發明方面的資金投入僅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1%,而其他國家在這方面的投入能占
2.5%到3%。問題是這1.1%已經是1000多億人民幣了,而人工合成牛胰島素的經費是
多少?雜交水稻又耗費了多少?為什麼這1000多億連國內自設的國家技術發明獎一
等獎都拿不下來?
由此看來,根本原因不在於錢,而在於學術評價機制。2001年的院士增選就鬧
出過某部官員雖無什麼重大技術成果和學術貢獻,卻順利當選為工程院管理學部院
士的笑話。雖然在2003年的院士增選中,40餘名遞交申報材料的部級官員候選人均
未過關,學術考核暫時戰勝了行政官本位,但學術領域的官本位思想卻並不見得有
太大改善。一個鮮明的證據就是這幾屆增選的院士當中校長、院長和所長的比例占
了相當一部分。
今天,我們已經取消了社會科學方面的院士,而工程技術方面的院士雖也有力
地推動了現代化建設的發展,但惜無重大創造性成就,不能不說是一大遺憾。我們
所能做的,惟有反思這個遺憾是如何造成的,這個遺憾會不會長久地持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