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例哲學對量子纏繞現象的解釋
在量子力學中,微觀粒子的“纏繞”現象是不爭的事實。纏繞粒子的本質是,兩個相關的粒子的行為總是一致的,如上旋1/2或下旋3/4等,一個粒子自旋的值必定是一對兒的另一個粒子同樣行為。通過千萬次的量子物理實驗測量證明,兩個粒子的這種相關性決不會是有超過光速的通信在兩個相連的粒子中存在(愛氏的觀點)。
近百年來,從玻爾當年與愛因思坦的爭論到今天,我不是專業物理研究人員,但我相信科學界一直沒有對後者稱為“spooky”現象的“系統相關性”(玻爾),作出合理的解釋。科學家強調,他們需要更好的哲學出現來解釋;而哲學家聲稱,科學需要更先進的手段來測量實驗結果。
我現在認為,範例哲學可以對量子力學的這種纏繞現象給出新的哲學解釋。它正確與否只是需要科學的證明。這個解釋的核心思想是:當微觀世界生成“粒子”作為物質被“drop”到宏觀世界的時空裡去時,並不是完完全全地割掉了這個粒子和其“微觀世界胎盤”的一切關係。其實這個粒子與它的“母體”保留了一根連接的“臍帶”。就好像風箏的線一樣,一直在操縱和控制着粒子在時空中的行為,直到這個粒子由於各種原因造成的消失。
我們知道,在哲學史上,柏拉圖第一個提出了世界萬物都有完美“形式”的思想。他認為,自然界的一切個體都是其“形式”的例子。最完美的是形式,例子都是充滿缺陷的,會很快消亡,只有形式永恆。他所描述的蘇格拉底,也是相信知識在人出生前就已經存在在頭腦中,只是在出生時忘記了。經過誘導,人就會回憶起前生的知識,如奴隸所顯示的可以理解如何證明幾何定理一樣。柏拉圖的思想對西方哲學具有極大的影響,如歐幾里德幾何的證明思想,就是柏拉圖思想的直接繼承。但柏拉圖的思想,沒有解釋形式與例子是如何聯繫的,他們是如何分開在不同的世界又發生關係。
範例哲學繼承了柏拉圖形式的思想,並將世界的本質分為二個部分,宏觀世界和微觀世界。範例思想進一步定義了宏觀世界的根本特徵是“物質在運動”,而微觀世界則是“運動產生物質”。兩個世界的聯繫則是,運動導致了“一對兒”事物的產生:一個是“原初範例”或屬於思在的“高級範例”;另一個是將被投放到宏觀世界的“物質”,物質來到了具有“時空性質”的宏觀世界。但物質的到來並不是從此與微觀世界這個母體從此斷絕關係了。而是相反。宏觀世界的物質形式無時無刻不在“聽從”自己在微觀世界的“形式”,這裡稱之為“原初範例”的控制。這也是為什麼宏觀世界的物質總是已微觀世界的“原初範例”為指導的原因。
範例哲學與柏拉圖思想的不同點在於,“初始範例”的存在不是永恆的,而是“相對的絕對”,不像柏拉圖認為的形式那樣永恆不變,而是在某個階段產生的。很明顯,地球的恐龍的消失使人很難想象恐龍的形式仍然存在。否則的話,上帝不僅是新生命的創造者,也變成了垃圾的的收集者了。
F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