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天合”與“神遇”
送交者: 譚元亨 2005年01月25日11:45:52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歷史既是科學,又是藝術——20世紀大哲學家也是大數學家羅素的這一格言,亦可引伸到建築上。因為建築本身也是一部歷史,而且是信史,這一來,其實與中國古代哲學家的有關理念,可謂不謀而合。當我們講一位設計師應該有高強的綜合能力時,表面看似乎是指善於把技術、藝術等各種因素糅合在一起,其實,這並不等於糅合或者整合,而是一個有機的過程,是升華——只有這麼一個詞才是準確的。一旦用上整合這類詞,就會覺得不倫不類,相當尷尬了。

莊子在《達生》中寫了一個“梓慶削木為鐻”的故事。鐻是懸掛樂器的架子,上面雕刻有裝飾圖象,雕刻既是技術活,也同樣是藝術。記得一位外國雕刻家說過,一位藝術家,就是把石頭上面多餘的部分去掉,雕刻也就成功了。這位梓慶,比這位外國雕刻家講得更生動,也更深刻,他是這麼回答魯侯的驚疑的:臣工人,何術之有!雖然,有一焉。臣將為鐻,未嘗敢以耗氣也,必齊以靜心。齊三日,而不敢懷慶賞爵祿;齊五日,不敢懷非譽巧拙;齊七日,輒然忘吾有四肢形體也。當是時也,無公朝,其巧專而外骨消;然後入山林,觀天性;形軀至矣,然後見成鐻,然後加手焉。不然則已。則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與!

原來,他是“齊心以靜”,當摒棄一切功名利祿、毀譽得失之後,乃至忘卻了形體,忘卻了技藝,化入自然,方胸有成鐻,才動手,這叫“以天合天”。這令我們又想到當代文學大師巴金所說的,無技巧狀態方是最高的技巧,當梓慶連技藝也一併忘卻後,所雕刻出的藝術品才令“見者驚猶鬼神”。

確實,對於建築技術而言,一位設計師早已成竹在胸,嫻熟到家,一旦作圖,也就會忘了技術是什麼,自由瀟灑,作出的設計,更如鬼匠神工。

不過,這裡須有一個前提,那就是他對技術的把握,早已爛熟於心,否則,是無法達到這樣一個自由的創作境界的——當技術達到極致,也便上升為藝術了。

“庖丁解牛”同樣是莊子的作品。庖丁者,廚師也,無非一小技而已。但莊子起筆不凡,說他宰牛時,“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響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於《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竟然把宰牛的過程,演繹為音樂舞蹈,成了純然的藝術。

然而,在庖丁的“目無全牛”中,當包含有多少技術!首先,是解剖學的學問,對牛的結構,尤其是骨胳架構,連接,要十分精通;其次,是用刀的技術,何時快,何時疾,何處下刀,何處轉換,等等,精微之處,妙不可言;還有……不一而足了。也只有這些技術到了家,他在解牛時,方可“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這才上升到了藝術的最高境界。

所謂藝術的最高境界,也便是達到創作的高度自由,用中國人的話來說,當是“得道”了。而這“道”絕非技藝,而技藝的升華,技藝的超越,超越了技術本身,進入到了藝術審美的境界。庖丁不就是這麼得道的麼?

這兩則故事,對設計者的啟迪是意味深長的。自外而內,一個是“入山林,觀天性,然後見成鐻,然後加手焉”,與自己心中的設計相遇而成,技術僅是“加手焉”,這才有出神入化的藝術品產生,與後人“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一致的;一個是“遊刃有餘”,因為已到了“所見無非全牛者”的境界,對內部結構的掌握可謂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前者,是對整體構思的“天合”,後者,則是對內在結構的“神遇”。一個“天合”,一個“神遇”,不正是在掌握了客觀規律之際,所獲得的創作之高度自由,從而上升到藝術美的境界麼?前文講到珠三角的經濟組團,不也有這一“天合”與“神遇”的道理麼?

無視規律,不講技術,造的只能是烏托邦式的空中樓閣;遵從規律,從必然中獲得自由,這便是由技術升華為藝術的最終……秘訣!

(作者系華南理工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南方都市報)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03: “國家級大師”vs“國家級大膽”
2002: 丘成桐:中國教育憂思錄
2002: 北大的苦衷:王銘銘事件的背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