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巴門尼德的存在觀點看魯迅 |
送交者: 思考為了未來 2015年08月30日04:56:02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
從巴門尼德的存在觀點看魯迅 老幾 用巴門尼德的觀點評論魯迅,先得了解巴門尼德的哲學方法。 圍繞巴門尼德的哲學循環西方真正意義上的思辨哲學,是由巴門尼德提出來的。是巴門尼德首先提出的“存在”。巴門尼德的“存在”,今天說就是“概念”,我們中國先祖稱之為“名”。 有哲學家稱,西方哲學史就是一部對帕拉圖的理念哲學的詮釋史。其實帕拉圖的“形式”理念來源於巴門尼德“存在”的概念。而“ 理念”作為一種絕對意識原則,在黑格爾那裡演化為“絕對精神”。至此,巴門尼德的理念哲學大廈得以完整構建,西方的思辨哲學循環往復達到了一個頂點。 (請注意,我們這樣說,很可能因為看到的巴門尼德只是個殘篇。羅素在評論巴門尼德時,也不敢加以妄斷。)以後的西方哲學的衰落也就是自然而然的。這就是為什麼海德格爾轉從中國的老子那裡汲取營養。這從熱力學第二定律很容易理解,任何一個封閉系統可用能一定是減小的。文化封閉一定導致死亡。 巴門尼德哲學的認識論巴門尼德認為真理有三條道路: 第一,被探求的東西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這是一條完滿不變的道路,因為它遵循真理。 第二,被探求的東西不存在,它不可能存在,這是一條被人的感官和經驗所支配的道路。“走這條路,我告訴你,是什麼都學不到的”。 第三,被探求的東西即存在又不存在。這條路明顯是自相矛盾的,是一條容易使人迷惑的道路。 巴門尼德這第三條即存在又不存在的路,相當於太極圖描述的情景(附波爾的哥本哈根徽章)。只有到了量子力學發現了不死不活的謝定諤貓,我們才知道這位先哲所說的是什麼。而量子即使波有是離子的現象到現在也沒有人明白,這難道不是一條容易使人迷惑的道路?
巴門尼德的第一條路,翻譯一下就是理念之路,只有理念才是完滿的存在。套用黑格爾的話說:“凡是合乎理念的,就是必然的(不可能不存在)。”比如自由的理念,這是人類理性的必然要求,所以說它遵循真理。再比如上帝,因為它是個真善美的概念,所以它一定是真理。 巴門尼德的第二條路,是受感官和經驗所迷惑的道路,是“意見之路”,是“什麼都學不到的”路。而不幸的是,這條路走的人最多,還經常有人稱這樣的人為“老師”。請問每個人都有個意見,“意見”你學得完嗎? 從巴門尼德哲學來認識魯迅在巴門尼德看來,現實中的個人是個非存在,因為人是會變的。比如一定條件下行善的好人,換一個環境可能會作惡。況且恩怨糾紛,好惡美善是因人而異的,討論這些不確定的非存在,只能產生“意見”,是沒有意義的。 所以有益的討論,只能是討論關於魯迅確定不變的“存在”,也就是魯迅的著作。廣義的說,這種討論才是通向“真理”之路。 那麼魯迅這個“存在”有什麼“概念”?比如魯迅的“人血饅頭”擴展開來說,就是概念,因為他挖出了人這個物體背後麻木不仁的存在。這就是真理,與實際中的個人尖酸刻薄無關。斯賓諾莎認為直觀的知識最可靠。魯迅的“人血饅頭”就是直觀的知識。 真理往往需要尖刻激烈的語言。這就是要“直面慘澹的人生”。這裡“為人”和“為禮”不能夠兩全的矛盾,孔夫子早就指出來了:“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乎,如禮何?” 又比如對治國者,不看其業績,罰之於私德,其結果必然遍地是“道德”庸才。這才是本末倒置。 魯迅的雜文里“意見”也很多,比如他遷怒於儒家特別是孔夫子的荒謬之詞甚多,一目了然。但是瑕不掩瑜,在六四的人血饅頭還在滴血的時候,我無法否定魯迅。況且西方文藝復興對上帝也有個否定再否定的過程。 這個世界上分裂人格很多,評論思想要從思想本身來看,評論政治人物要看政績,“思不出其位”,否則就成了比人品。這就是道德的誤用。中國自古以來,本來是道德文化,因為濫用道德,結果逆反,造成了全民族整體失德。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14: | 讓孩子們在他們自己的世界裡成長 | |
2013: | 醜陋的中國高校:【王立軍教授】的學術 | |
2013: | 可能量子力學的基礎,普朗克原理已經被 | |
2012: | 海外中文教學與文化內涵 | |
2011: | 學術詐騙犯中國黃禹錫給路甬祥院長的懺 | |
2011: | RY是那種典型的沾不到便宜就覺得吃大虧 | |
2010: | 紫荊棘鳥:詩歌隨筆點滴 | |
2010: | 我給紫衣講個故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