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例絕學:再談“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想象一下:你抬頭看到的天空 - 僅僅天空,其他什麼都不見。這個天空,萬里無雲,沒有太陽,沒有月亮,沒有星星,沒有任何可見的飄浮物,就是一種顏色,貫串始終。換句話說,你睜開眼睛這時看到的,和你如果閉上眼睛,“看你腦海”中的感覺,應該一樣。
這是實實在在發生在我們每個人身上,每天發生在我們身上,的大腦的一種狀態:舊的思想,念頭,欲望,無論什麼感覺,都在腦海中被清洗乾淨了,大腦在做好準備開始產生新的東西。每天通過夢境結束後,無論我們認識到否,是否記得自己的夢境,大腦開始新的一天都是從這樣的狀態開始。
這,就相當於是現代宇宙學講的“big bang”生成的過程,是我們的用來思維的大腦工作過程放大不知多少倍後的情形,不論我們意識到否。這個過程,也就是範例絕學的“絕對”背景如何產生“世界”的過程,就是你我在這裡能夠交流看法的“遠古基礎”。
這個我們大腦的思維和意識的背景和宇宙的生成的絕對背景是一致的,一個“大”的,一個小的,在我們的生物肉體頭腦的結構中 - 它的兩個半球(to be exact)。這個“一望無際”產生的“第一縷浮雲”,就是我們的“第一思緒”。表達這個思緒的第一種方式就是語言作為代表:右半球先從意識部分調出語義(semantics),左半球再從思維部分調出語句(syntax),兩者結合在一起。大腦又指揮,通過我們的舌頭和口腔的肌肉運動,發生空氣振盪現象,它叫做“說話”。
通過這個模擬比喻,我要逼近這個絕對的概念是怎麼產生的,使人明白絕對是怎樣的一回事。換句話說,我試圖通過“某物”的概念 - 這裡是語言 - 來表達“無物”的概念。其實連“無物”都不是,因為“無物來自某物”,我不知道除了只能說是“nothing else”,還可以怎樣表達出這個意思。
如果讀到這裡,您懂了我的意思,那麼這就是“絕對”的意思。絕對,既不是某物,又不是非某物,而是“某物和非某物的基礎”,既“背景”,是“一切世界”的背景,不論我們知道那個世界與否,只要這個世界存在。
在原則上,語言是不可以說清絕對是什麼。因為語言是“某物”的一種。想象一個畫面,比如前邊,可以說清楚嗎?它只能逼近,卻不能完全表述清楚。能夠理解這個絕對的方法,我稱之為“純粹悟性”。
還是那句老話:悟的着就悟,悟不着就回去睡覺吧 - 我們無論如何都不久要被上帝招回去了,當人生的旅程完畢時 - 如果我們不是非要“死也死個明白”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