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和中華文明1
今天,可以說《周易》已經深入到了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在我們周圍也經常可以見到那些打着“著名易學家”或“易學大師”,甚至“易學泰斗”旗號的人。從買房子到給孩子起名字,我們都可以看到那些正在四處活動的“易學大師們”的身影。在大小書店裡,《周易》類的書籍數量之多,幾乎快可以和通俗小說相媲美了。
我們說中國古籍多得汗牛充棟,但是,根據古文獻專家們的粗略統計,在古代中國,這些古籍中只有兩類古籍數量最多,第一類是研究《周易》的書,第二類是註解杜詩的書。
今天,大家都津津樂道地從哲學、儒學、醫學、經濟學、管理學、生物學、物理學、天文學、道教、文藝理論、軍事學、陽宅風水、命理、姓名、武術、氣功、陰宅吉凶,甚至從禪宗到炒股票等等在暢談《周易》。好像什麼都可以扯到《周易》上,用句古代的話叫做“《易》道廣大,無所不包”。這一現象早在清代就已經大行其旁門左道了,以至於《四庫全書總目經部總敘》中也針對這一《易》道日益廣大的問題,發出了“好異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說愈繁”的感嘆。然而,作為一名專業的《周易》研究學者,我想說上述這些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正統正宗的《周易》之學。這是我首先想給大家潑的第一盆冷水。
我想給大家潑的第二盆冷水就是:在現代學術界,我們沒有幾個人是真正讀懂《周易》、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周易》學家。實際上,我在國外講學時曾說過一句很尖刻的話:“整個20世紀,我們只有兩個半易學家!”哪兩個半人呢?第一個是杭辛齋先生,第二個是尚秉和先生。那半個是誰呢?是張政烺先生。”我個人以為只有這兩個半人才是真正把《周易》讀懂的、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周易》學家。換句話說,我們不需要看他是否是大學教授,不需要看他出版過多少部易學研究著作,不需要看他有多少所謂的創新觀點,衡量一個人的易學知識水準,只要看看他對傳統《易》說的繼承和理解的程度,即看看他對杭先生的《周易杭氏學》、尚先生的《周易尚氏學》、張先生研究《周易》的幾篇論文的理解程度就可以了。
那麼我們多的是什麼樣的易學家呢?是以偏代全性的易學家。也就是說,現代易學界的一些易學家,他們本來是研究中國哲學、文學、歷史、醫學、美學、數學等方面的專業學者,現在又從他們各自的學術領域和角度來研究《周易》。可是令人遺憾的是,這些學者幾乎根本就讀不懂杭辛齋、尚秉和、張政烺三位先生研究《周易》的專業論著。而讓我感到憂慮的是: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包括港台,目前十分之九的《周易》研究著作全是這些半路出家的人文科學或自然科學的專業學者們變臉後著述的成果。看了他們的那些《周易》研究著作,你可能面臨着不知道原始的《周易》究竟是在講些什麼內容的疑惑。似乎我們今天所有的先進的科學知識和學問,而《周易》中都全有了!很多反對《周易》的人最初正是在這一困惑得不到合理解答之後,就開始走上了把《周易》斥之為偽科學的道路上。
另一方面,偽科學在《周易》研究上大肆橫行,他們披着“易學家”、“易學大師”、“易學泰斗”等招牌,他們一忽悠起《周易》來,不但和尚、老道個個都成了已經身懷絕技又參透天機的先知先覺,甚至好像連UFO駕駛員和湖北神農架野人此刻也正一手拿着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一手拿着《周易》正在四處尋找着精通《周易》的世外高人似的。不是今天說這個破譯了河圖或者洛書,就是明天說那個又破譯了生命密碼或者人生奧秘……面對他們的這些驚天動地的觀點,我們只好感嘆自己肉眼凡胎、非呆即傻,進而開始懷疑我們自己的大腦容量可能還遠不如五十萬年前周口店的那個著名的北京猿人,要不怎麼只有他一個人的頭蓋保留下來了呢。這類偽科學和偽易學的“學術”垃圾在當前的易學出版物中居然還占有一定的比例,這是讓我十分擔憂的。
我想給大家潑的第三盤冷水就是:假如您是抱着想學算卦的想法來讀《周易》的,那麼還是請您打道回府吧。我們大家可能或多或少的聽說過這樣一些話:通俗一些的如什麼“學會了《易經》會算卦”、什麼“懂《易》見天心”、高雅一些的如什麼“《易》奇而法”、什麼“《易》乃漆室之門”、什麼“《易》有一車之怪”等等。不論您是研究《周易》還是一般性的閱讀,您肯定要或多或少地涉及到對《周易》占卦實踐的驗證上來。可是,我想提醒大家,請您千萬要記住“善《易》者不占”這句話。它的意思是說,真正精通《周易》的人,是不會拿它去算卦的,這是那些真正懂《周易》的學者們留給我們的至理名言。
從遠古社會走到現代社會,人類社會的發展每時每刻當然需要對未來作出合理的預測。今天,為我們大家眾所周知的天氣預報,在商代則是甲骨文占卜的主要內容之一。在《周易》中也有“密雲不雨,自我西郊”這樣的預測天氣的內容。因此,在商周時代的中國社會,並行着兩套最為重要的算卦體系,即卜法和筮法。這裡的筮法主要是指《周易》。
可是,我想提醒您:您學了《周易》並不能保證您就會算卦,更不要說算得準不準了。類比來說,您學了孫過庭《書譜》,學會了寫永字八法,並不能保證您就一定能寫手好字,更不要說能否成為書法家了。在這方面,我國的資深易學家張延生先生和李燕先生二人,體會最深,在這方面最有發言權。我相信他們和我一樣,也會這麼勸說大家。
三盤水潑完,關於《周易》和中華文明的若干問題,也就開始登場了。
好聽的,說《周易》是中國文化的源頭活水。難聽的,說《周易》是中國古代自然科學不發展的罪魁禍首。正宗的,說《周易》是中國古代五經之首、六經之首直到十三經之首。怪異的,說《周易》中蘊涵了宇宙的奧秘。荒誕的,說《周易》是外星文明的產物。在《周易》研究上,從古到今各種各樣的觀點都爭先恐後地冒了出來,正可謂“亂鬨鬨,你方唱罷我登場”。書歸正傳,讓我先對《周易》經傳的自身結構、相關概念和由來做一番介紹。
首先解釋什麼叫《周易》?
《周易》這個概念,目前為止最早出現在《左傳·莊公二十二年》。那上面記載了這麼一句話:“周史有以周易見陳侯者”。這句話的意思是強調有一個拿着本周易去面見陳國國君的周朝史官。一般人認為這裡的“周易”二字就是後人所稱的《周易》。
這裡的“周易”二字意味深遠。因為出現在《左傳·昭公二年》時的《周易》是這麼被記載的:“韓宣子適魯,觀書於太史氏,見《易象》與《魯春秋》。曰:‘周禮盡在魯矣’。”這段文字大意是說韓宣子來到魯國時,曾經參觀魯國的國史館,意外地見到了兩本十分珍貴而少見的書,一本是《易象》,一本是《魯春秋》,他由衷地讚嘆說“周禮全保存在魯國這裡呀!”周史、周易、周禮三個字,都有個“周”字,周是周朝的周,朝代的名字,這應該是沒有異議的。而“易”字的含義,從占筮書、變易、不易到日月、守宮等等,就有各種各樣的理解了。
為什麼不說“周史有以易見陳侯”呢?為什麼也不說“周史有以《易象》見陳侯”呢?從語氣上分析,周史、周易並列出現,是為了和當時陳史、陳易的存在相區別的。換句話說,作為一種占筮方法,當時並不是只有一種。
大家知道,《周禮·太卜》中就記載有“三易”和“九筮之法”。所謂“三易”,就是指三種占筮書。我們知道,周王朝是中國古代所謂的上三代的最後一個朝代,在它之前還有夏代和商代。在古代易學史上的一般概念認為,夏、商、周三個朝代各有一部王朝定本的占筮書,夏代的占筮書叫《連山》,商代的占筮書叫《歸藏》,周代的占筮書叫《周易》。
把這三種占筮書並稱為“三易”,可見“易”字的最為重要的含義就是占筮書,而“三易”中只有周代的占筮書叫《周易》,可以看出“三易”的“易”字和《周易》的“易”字在這裡具有同等意義。從字面意義上講,《周易》就是指周代的占筮書,它原始的名稱應該就是《易象》。
但是,《周禮·太卜》中在講到“三易”之時也同時提出了“九筮之法”。這裡的“九筮之法”卻成為古今易學史上的不解之迷之一!“九筮之法”也就是指九種占筮方法。今天,我們所掌握的《周易》的占筮方法是通過保留在《易傳·繫辭》中的“大衍之數五十”一章內容而得知的。除此之外,居然還有八種占筮方法在當時存在!是“三易”各有三種占筮方法、三三得九的“九筮之法”,還是每一種易書都有九種占筮方法的“九筮之法”,抑或是“三易”之外還獨立存在着和“三易”無關的“九筮之法”?這個問題已經成為千古之迷了。
因為“三易”的記載出現在《周禮》一書中,而剛才我們提到的《左傳》中記載的韓宣子評價《易象》一書的話是“周禮盡在魯矣”,由此可以看出,他也是把《周易》看成是“周禮”的範疇之一。因此,這兩者的記載是相一致的,證明了在這一問題上記載的準確性和可靠性。
《周易》在文本內容上由以下幾個部分組成:
首先是卦象。我們一般所說的八卦,是指由一長橫“—”(被稱為陽爻)或二短橫“――”(被稱為陰爻)分別組合三次後(即三爻)得出的八個符號,被稱為八卦卦象。又稱作八經卦。
把陰陽爻分別組合三次的過程,在易學上的術語稱為畫卦。在古代易學史上,關於誰是八卦的創始人,也即“畫卦人是誰”這一問題,一般有四說:伏羲畫卦說、神農畫卦說、大禹畫卦說、文王畫卦說。
關於伏羲、神農和大禹這三個人是真實的歷史人物還是神話中的人物,或者是秦漢時代杜撰的遠古人物?古今眾說紛紜。宋代以前多相信他們是真實的歷史人物。從宋代開始的疑古風氣到現代古史辯學派之間,大多主張他們是神話中的人物或者是秦漢時代杜撰的遠古人物。但是,最近三十年間,大量考古文獻的出土,正在直接或間接地印證着這三個人物可能遠在商周時代就已經出現在史料記載中。比如,張政烺先生在對考古發掘出土的文獻進行研究時意外地發現:安陽四盤磨村出土的一片商代甲骨文上同時出現了“魁”和“隗”兩個字,根據《帝王世紀》一書中的史料記載,“魁隗”就是神農的別名。也就是說商代史料中已經出現了對神農的直接或間接的記載。再如,最近報導的在西周青銅器銘文上發現了有關大禹治水的記載。也就是說在西周時代已經流傳着有關大禹治水的故事。
八經卦排列的先後順序和位置,也就引來了著名的先天八卦方位、後天八卦方位這兩大問題。按照《易傳·說卦》中的觀點,將“天地定位,雷風相薄,山澤通氣,水火不相射”表示的八卦方位稱為先天八卦方位。即:乾南、坤北、離東、坎西、震東北、巽西南、艮西北、兌東南。將“帝出乎震,齊乎巽,相見乎離,致役乎坤,說言乎兌,戰乎乾,勞乎坎,成言乎艮”表示的八卦方位稱為後天八卦方位。即:震東、巽東南、離南、坤西南、兌西、乾西北、坎北、艮東北。但是,現代一般學者大多認為先天八卦方位、後天八卦方位的問題是秦漢以後到宋代之間的產物。有些學者甚至象模象樣地打出了宋代邵雍創始此說的觀點。最近十幾年來,根據我和連劭名先生的各自獨立的研究,作為易學史的難解之迷之一的先天八卦方位和後天八卦方位的產生時代問題,現在,我可以負責地說:在《周易》文本產生前後的商周時代,就已經客觀存在了,根本不是什麼到了宋代才產生的。
出現在《周易》文本中的是由八經卦分別兩兩組合之後的產物,也就是由六爻組成的卦象,共有六十四種,被稱為重卦。
六十四卦卦象
在古代易學史上,關於誰是重卦的創始人,還是有四說,還是上述那四個人,即:伏羲重卦說、神農重卦說、大禹重卦說、文王重卦說。
八卦有個卦序問題,同樣,六十四卦也有個卦序問題。所謂卦序就是卦的先後排列次序。“三易”的不同,除了內容上的區別之外,就是六十四卦卦序的排列也是不同的。我們知道《周易》的第一卦是《乾卦》,而《歸藏》的第一卦是《坤卦》,《連山》的第一卦是《艮卦》。研究六十四卦的卦序排列問題,既是《周易》象數上的一個基本問題,更是一個千古未解之迷。第一卦不同,則相應的其他六十三卦的順序,在“三易”中也各自不同。
卦象後面的是卦名。每一個卦象都有一個卦名。卦象有六十四個,當然也就有六十四個卦名。這裡簡單地說一句,卦名的由來頗為複雜,有些卦卦名的由來和含義至今也是不解之迷。一般認為《周易》六十四卦的卦名直接繼承《歸藏》,而《歸藏》又直接繼承《連山》而來。我們今天根據史料記載的“三易”的卦名進行對比,發現大多數卦名在“三易”中是一樣的。可見這一說多少有些根據。卦名的形成最常見的是以某一卦中的核心象辭為主,如《謙卦》核心象辭都講“謙”(也就是謙虛)的好處和價值。如《咸卦》核心象辭都是講“咸”(也就是感)的動作。這一特點和《論語》等先秦典籍中的以文章開頭的前一兩個字作為篇名的方法截然不同。
卦名後面的內容是卦辭。卦辭內容從性質上分為象辭和兆辭兩部分。所謂象辭就是描述某種現象的語言。所謂兆辭就是看到某種現象後所得出的吉凶結果。一般是先說象辭後說兆辭的,但是也經常有先說兆辭後說象的現象。形成了我們所謂的強調色彩。舉例來說,第九卦是《小畜卦》,它的卦辭內容為:“亨。密雲不雨,自我西郊。”就是先說兆辭,後說象辭的。在這裡,象辭是“密雲不雨,自我西郊”,而兆辭則是“亨”。這句象辭的大意是說烏雲密布出現在城區西面的郊區上空,但是卻沒有下起來。看到這一象辭後,給出的占示結果卻是吉利的。我在這裡特別提醒大家注意:區分象辭和兆辭是讀懂《周易》的關鍵!
卦辭之後是爻題,它是用來說明某一爻在卦象中的具體位置的,即表示爻位。重卦有六爻,按照以九表示陽爻,以六表示陰爻的原則。由下往上依此為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和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看一個卦的卦象組成是從下往上看的。
舉例來說,第一爻位稱“初”。到了最上面的第六爻稱“上”。所謂初九就是指某一卦的最下面的第一爻為陽爻的卦象。所謂初六就是指某一卦的最下面的第一爻為陰爻的卦象。所謂九二就是指第二爻為陽爻的卦象。所謂六二就是指第二爻為陽陰爻的卦象。依此類推。到了最上面的第六爻,不稱九六或六六,而是改稱上九或上六。六爻中,下面三爻稱為內卦或下卦,上面三爻稱為外卦或上卦。其中,第二爻和第五爻分別為內外卦的中爻。
記住這些爻位的性質和特點是研究《周易》象數學的基礎和關鍵。
爻位後面的是爻辭。爻辭內容從性質上也分為象辭和兆辭。舉例來說,我們大家看了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一定記得所謂的“降龍十八掌”,記得那招式有“潛龍勿用”、“見龍在田”、“飛龍在天”、“亢龍有悔”等等名稱。
我們把全部六十四卦經文部分內容都應該按照我們的這一方法,進行拆解,區分哪些是象辭,哪些是兆辭。這是讀懂《周易》和研究《周易》的關鍵與基礎。因為《易傳》作者告訴我們《周易》是聖人“觀象繫辭”而做成的。
什麼叫“觀象繫辭”呢?就是說看到某種現象,就把伴隨着這一現象所出現的吉凶結果記錄下來。“繫辭”的“系”,也可以讀成JI。為什麼呢?《易傳》作者認為,在沒有書寫的文字之前的遠古時代,曾經存在着一個“結繩而治”的時期。給繩子打某種特殊的結和扣,用來象徵某些數或者表達某些事情。這個給繩子打某種特殊的結和扣的動作,可以稱為JI(系)。“觀象繫辭”說明了在《周易》中每一條象辭和它的兆辭之間有對應關係。我們將發現象辭和兆辭之間對應的六種規律,哪六種規律呢?即:一象一兆類、多象多兆類、一象多兆類、多象一兆類、有象無兆類、有兆無象類。比如《乾卦》,它的卦辭就是“元亨”和“利貞”,沒有象辭,肯定屬於有兆無象類,而且還是多兆無象的。我們知道,無論在甲骨文中還是在金文中,“貞”的意思就是占問,而所謂“利貞”也就是用於占問是有利的,或者說是有利於占問。“亨”的意思是亨通和吉利,而“元”則是具有開始和起源的意思,所謂“元亨”就是講從一開始就很吉利。但是,假如您沒有進行這種區分就有可能把它理解為“元”、“亨”、“利”、“貞”四個單字節,絲毫看不出有占卦和兆示的含義了。這就已經變成了儒家思想式的解讀。這樣理解有沒有錯呢?從《周易》的原始意義上說,這樣理解肯定不對。但是,《易傳》和《左傳》中就是這麼理解的。在古代易學史上,儒家的學者還把這樣的理解美其名為“《乾卦》四德”!是怎麼解釋的呢?他們說: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干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君子行此四德故曰:‘乾:元。亨。利。貞’。”段話的大意是講元是一切善良之首,亨就是各種美好事物的薈萃,利就是所有道義的集合,貞則是萬事立足的根本。一個君子能夠履行仁就可以來領導別人了,能夠薈萃天下美好的事物就可以使一切全符合禮的要求,能夠行事有利就可以符合道義的要求,而品行端正和意志堅定才是任何事物的立足根本。君子一般是以這四種德行來行事的,所以稱為“《乾卦》四德”。我們把兆辭性質的理解和儒家的四德說理解一比較,就發現了上述二者的區別。這麼解釋,是有意想把《周易》從占筮書的性質升華到儒家倫理哲學上來。這本是無可非議的,而且也是積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