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孝通:行走一生 |
送交者: 曲志紅 2005年04月28日13:48:44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
費孝通:行走一生
95歲的世紀老人費孝通24日深夜溘然長逝。 從風華正茂的學子,到聲名卓著的耄耋老人,他的步履遍及祖國的山山水水———“走一趟,寫一篇”的工作和研究方式,造就他成為我國乃至世界上享有盛譽的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走一趟,寫一篇”的眾多學術和研究成果,飽含他為國家發展、社會進步奉獻的滿腔熱誠、智慧和心血。“行走”,是他整個學術生命的“呼吸”與“陽光”。 行行重行行 “30年代我大學畢業的時候,提出了要了解中國,了解中國社會這樣一個題目……”費孝通說,“這就是我走出的第一步。” 1935年初秋,廣西大瑤山的峻岭密林間,剛剛畢業於清華研究生院的費孝通和新婚燕爾的妻子王同惠,開始了以實地調查為基礎的學術之旅。萬萬沒想到的是,因一次意外,王同惠迷路山澗,“懷愛而終”。“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這句古詩,經常縈繞在費孝通心底。對志同道合的愛人的思念,更加堅定了他行走中國大地、尋找富國富民之路的步伐。 次年,他對吳江縣廟港鄉開弦弓村進行了一個多月細緻嚴密的社會人類學調查,寫出了博士論文《江村經濟》,被當時的學術界譽為“人類學實地調查和理論工作發展中的一個里程碑”。這部論著卷首扉頁上寫着:獻給我的妻子王同惠。60多年後,費孝通晚年調查研究的著述結集出版,他鄭重地為文集擇定書名:《行行重行行》。 新中國成立之初,他在對少數民族聚居地進行調查的基礎上撰寫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為中國在多元一體格局中向更高層次發展提供了歷史邏輯依據和理論依據。改革開放後,他對新時期小城鎮發展變化的研究、對區域經濟模式的調查、對開發大西北的建議等,為國家解決發展、建設中的迫切問題開拓了思路。 對國家、對民族的愛與哀愁 費孝通的學者之路,發端於對國家、對民族的愛與哀愁。 青年時代的費孝通最初的理想是成為一名醫生,懸壺濟世,救助病弱。但20歲時,他卻轉為學社會學,“我不再滿足於僅僅幫助病人治療身體上的疾病這個目標。”為治療社會的疾病,他走上了社會學研究的道路,並參加中國民主同盟,為反侵略奔走,為民主自由呼號。 在那個“擱不下一張平靜書桌”的年代,費孝通積極投身於進步的民族民主運動。1945年11月25日晚,西南聯大圖書館前6000多名學生舉行反戰時事晚會,費孝通等4位教授應邀前來演講。演講過程中,國民黨軍隊包圍了會場,突然斷電,槍聲大作。正在台上的費孝通不顧危險仍然大聲疾呼:“不但在黑暗中我們要呼籲和平,在槍聲中我們還要呼籲和平!” 當歷史邁進上個世紀80年代,在“反右”、“文革”中歷經坎坷的費孝通,沉寂20多年後獲得了“第二次學術生命”。他重新撿起了自己被迫中斷的研究,繼續開始在鄉村城鎮的行走。 較之以往,晚年費孝通的學術研究與中國經濟發展的聯繫更加密切和直接。“我的一生經歷過無數重大的歷史變革,但最重要的當屬新中國的成立,以及在這個時代背景下將自己的學術研究和解決中國的實際問題聯繫起來、與祖國的富強和發展緊密相連。”這是費孝通總結自己60多年學術生涯時由衷的感慨。 據身邊工作人員粗略計算,近20年來,費孝通每年都有150天左右在全國各地搞調查研究。2001年已經九旬高齡的他,甚至在外調研了170多天。而且,越是貧困落後的偏遠山區,他去得越多。甘肅定西,他一共去了7次;貴州畢節,他也一次又一次奔波往返。 費孝通在很多場合一再說,知識分子心裡總要有個着落,一生做什麼要明白。而他表述自己一生的目標就是:“志在富民”,他說:“這是我一生的追求。” (人民網)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04: | 關於留美同學未來出路的探討 | |
2004: | 任教美國大學手記 | |
2003: | 整個紐約都是校園──自由、前衛的紐約 | |
2003: | 從伊頓到牛津 | |
2002: | 教育在“吃人” | |
2002: | 在哲學光輝下成長的數學大師希爾伯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