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西方哲學談道德
送交者: 未來美好 2017年01月11日20:42:23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西方哲學談道德

於是,西方哲學界想出許多辦法來鼓勵道德行為。有三派值得介紹。一是效益主義(舊譯為“功利主義”),主張:人應該行善,因為“善”是謀求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譬如,我們說話誠實、尊敬長輩、扶助弱小,都是整體而言對社會有利的。問題是:有些行為處於模糊地帶,不易分辨其效益,並且,效益所涉及的大多數人,難免因為時空條件而調整其範圍,然後假如行動者正好被排除於外,那麼他個人不是要為道德而犧牲了嗎?他為什麼不能也以個人效益來考慮?

面對這些問題,最後還是必須訴諸一套規則,如西方許多國家所實行的民主制度。表面上說的是“服從多數,尊重少數”,但是事實上少數往往是被犧牲的。並且,民主制度距離我們所謂的道德,不可說不遠啊。

其次,第二派是“義務論”,標舉的口號是“只問該不該做,不問效益如何”。康得是此派代表,他認為人應該“為義務而行動”,義務是隨着人的理解而出現的。譬如,我理解了“人應該誠實”,我就沒有任何理由違背這個原則。這種訴諸理性的要求,足以彰顯人的價值與尊嚴。因此,人不能把自己當成工具或手段來使用,也自然不能如此對待別人。這種觀念十分高尚,但是不太切合實際的情況。譬如,我到醫院探視朋友,如果秉持義務論,就會對朋友說:“我來看你,不是因為我喜歡你,也不是因為我倆的交情,而是因為你是‘朋友’。”意思是:只要是“朋友”,我都會去探病,而不是因為你這個人的緣故。這種話固然大公無私,但是朋友卻未必領情。把道德要求與情感苦樂完全分開,似乎是強人所難的事。

第三派稱為“德行論”,主張德行在於良好的生活習慣,就是在成長過程中把某些合宜的行為“內化”了。人初生時並非一張白紙,但是也沒有什麼本善可言,而是需要“培養”一種愛好德行的氣質,讓自己經常處於“適中”的狀態,不要過度也不要不及,而是要向上提升,尋求卓越的品格。

以上三派如果分工合作,倒也可以回應人生的需求。道德不是孤立的,無法關起門來修行。因此,面對人群時,不妨循效益主義,找出大家都能接受的行為準則。個人在動機上則須以義務論來自我期許,只問一件事該不該做,並且把每一個人都當成目的來互相尊重。至於走在人生之途上,則德行論所說的氣質與習慣,又怎能被忽略呢?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6: 116.廣大福藏與智藏
2015: 範例本體-“相對的絕對”(範例解釋)
2015: 雷鋒 – 一個偽道德榜樣
2014: 思想與哲學(9) - “我的本體”(C)
2013: 蘭道爾對安那祺主義的思想貢獻
2013: 何岸泉:第三篇作文
2012: 程序員們小心了:下載公司代碼被刑事逮
2012: 天蓉:陰謀政治-43-上流社會魅力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