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幾:談談孟子的“四端之心” |
送交者: 老幾 2017年01月21日19:07:21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
談談孟子的“四端之心” 老幾 孟子講“不學而知,是為良知;不學而能,是為良能。”
那麼“良知”和“良能”是如何體現的?最為簡明的應該是孟子的“四端說”。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這就是孟子的“四端說”。
端字釋義
“端”字,從立,從“耑”,本義為“彎延起伏的山頂” 。“立”與“山而”合起來表示:“站立於彎曲的山頂上”。寓意:極點,上升終極點,下降的開始點;中正,正直;在曲頂上要站立,只有站在中點上,才不會歪倒。比如《說文》:端,直也。 《廣雅·釋詁一》:端,正也。
可見所謂“端”,就是“極”,“正”,“直”的意思。
由此不難看出,孟子這裡的“端”,指正確認識事物的最開端,大致相當於易經里的“幾”,力學裡講的初始條件。
要了解物體的運動規律,必須要明確其初始條件;要想判斷事物吉凶,必要細察其出發點;判斷一個人,則要看其發端。這是孟子的認識論前提,首先是基於道德方面,但並不完全局限於道德。
孟子認為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四種“心受”,是認識和正確判斷事物的起點。離開這些根本點的判斷,就已經偏離了“仁心”。
惻隱與羞惡
兔死尚且狐悲。儒家講由己及人,見人受難,無惻隱之心,豈不禽獸不如?“惻隱之心,仁之端也。”孟子把惻隱之心作為良知的根本點,是有他的道理的。
有了惻隱之心,那麼“羞惡之心,義之端也”之說是自然而然地了,這裡“義”即今天所說的“正義”,是對弱小的保護, 類似於西方社會的“政治正確” 。(此非老幾發明,是楊道還的高見。)
惻隱之心是對弱小受難者的不忍。有了惻隱之心,就自然不能看着別人受侮辱遭劫難,就自然會起來維護正義,避免人類成為弱肉強食的動物世界。
毛澤東號召共產黨員“為人民服務”,也不過就是貫徹孟子的“義”。其實如果像老驢同志所說的,把毛作為一個符號存在,而不是讓千家萬戶遭難的那個皇上,孟子估計是會同意的。
辭讓之心
“辭讓之心,禮之端也。”這點是中庸之道的自然而然,是用來平衡“義”的。要知道儒家的出發點是維護社會秩序,目的是保障人的自由發展的,“隨心所欲不逾矩”。而匡扶正義是要用強迫手段的,否則正義是無法伸展的。而一旦強迫,馬上就是反自由的。這就是孔夫子所指出的悖論:“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乎?如禮何?!”強制性手段與追求自由的目的,這本身的矛盾,只能用“禮”加以協調。
所謂“禮”,就是限制,是制衡用強的手段。維護正義,僅僅是扶弱,不能夠“除強”;否則物極必反,正義就成了不正義,政治正確就成了不正確。比如為了扶貧,把地主老財弄得很慘,這就無法應對“惻隱之心”。
是非之心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這裡提出,“是”“非”問題是智慧的起點。在孟子看來,羅列一大堆名詞,洋洋灑灑萬言,如果不能夠做出正確判斷,談不上有智慧。 在西方哲學裡,通常所謂的“知識”,不是知識,“判斷”才是知識。比如“毛澤東”就不是知識,因為你說毛澤東,人家不知道你在說神馬。只有你下個判斷,說“毛澤東是民族英雄”,這就構成知識。這個知識,就有個真假的是非問題;而“民族英雄”,就已經含有價值觀念,就自然而然有個對錯的價值判斷問題。
所以“是”“非”是個判斷,也是真正的知識。不但要判斷真假,還要判斷善惡美醜。前者是實然判斷,後者是應然判斷。能夠判斷真假美醜善惡,才談得上貼近儒家所說的“中庸之道”。現在的人,相信文革的大批判,以為中庸之道就是不講是非的和事佬,真正是上當受騙。
其實儒家的問題不是不講是非,而恰恰相反,是太講是非。不講是非固然不對,太講是非也不對,這才是孔子所追求的中庸之道。
最後,從易經來看儒家的思想:孔子的仁,是無極,是道;孟子的四端之心,即是太極。
有人會說:太極是一,如何有四端?
欲知答案,且聽下回分解。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16: | 124.無量功德(下) | |
2016: | 「鐵杵磨成針」的故事 | |
2015: | 【占中】是大陸共襠毀滅中華文化來統治 | |
2015: | ZT:《不透明的“透明計算”——張堯學 | |
2014: | wtxwtx,專家說: 相對論並未得到實驗的 | |
2014: | 現在已有望通過基因修復治療人的某種遺 | |
2013: | 黃萬里對三峽的預測並未成為事實 | |
2013: | 方舟子:包皮該不該割? | |
2012: | 中國教育的軟肋你知道嗎? | |
2012: | 北大三媽教授當不當分裂國家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