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彭運生:文化沉思錄(19)
送交者: 彭運生 2017年01月26日17:20:42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文化沉思錄(19)


《論語·衛靈公篇》記載孔子之言:“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孔子對思考的價值進行過檢驗,結論是:應該否定思考,因為思考無益。

但孔子所用的檢驗方法是錯誤的:一個人終日不食,他會營養不足;一個人終夜不寢,他會精力不充沛。一個飢腸轆轆、神思恍惚的人,怎麼能有成效地思考?

中國人用“大學”來翻譯university,今天,我們擁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大學的創造性不足,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我們更需要的,不是大學,是大思。北京大學應該改名為“北京大思”,清華大學應該改名為“清華大思”。創造性的源泉不是學習,是思考。中國只有大學,我們中國人的學術論文通常只是堆積學問的一種方式。又是學術,又是學問,這個“學”字像惡夢一樣糾纏着中國民族的精神活動。

中國民族不缺乏大學的精神,孔子因為“好學”而洋洋自得,我們缺乏的是“大思的精神”——十年如一日的思索。


習慣是人的第二天性,這是名言。

但是,人為什麼會有各種習慣?我們想要什麼樣的習慣就能形成什麼樣的習慣?我們為什麼沒有想到要用兩隻手走路?我們能養成用手走路的習慣?

天性就是天性,不存在什麼第一天性、第二天性。把一切都追溯到天性,倒是人類的一種天性。

 


楊花滿城飛舞的時候,女人通常會用手去驅趕眼前的楊花,這是直接由感情驅動的動作。男人則只是必要的時候閉一閉眼睛,這是聽從理智的結果,驅趕又有什麼用?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是老子寫在《道德經》上的名言。“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萬物”,這是寫在儒家經典《易經》上的名言。

兩種說法很是不一樣,實質則沒有什麼不相同,都相當於:洞房花燭夜、懷孕、肚子漸大、生出一大窩小崽子。

兩段名言中,各有四個“生”,引人矚目。哲學家對生殖現象有興趣,不亞於生殖學家。

 

《莊子·秋水》寫黃河河神河伯來到大海之前,以為自己富足到了極點,一見到大海,發現自己的黃河對於大海不能產生任何實質性的影響,於是,河伯沮喪了。這個河伯似乎影射了中國文化里的世俗精神,大海為我們克服了世俗心胸的狹窄。

莊子是中國古代唯一由衷地歌唱過大海的哲人。一直到二十世紀,中國這才出現“大海啊故鄉”這樣不倫不類的歌詞——人類的嬰兒可不是母親在大海里分娩出來的。

 

我讀到中國美學家這樣的說法:美學應該追求的是思想,而不是知識。

美學家似乎有這樣的神通:可以隨心所欲地創造知識或思想。

即使是排泄,我們也不總是能夠隨心所欲。便秘症。

 

昆明是著名的春城,一提到昆明,我們就想到“四季如春”這個詞語。有人敏銳地質疑:四季即是春夏秋冬,說“四季如春”,就包含了“春如春”這樣的一層意思,而“春如春”的說法自然是荒謬的,所以,正確的說法是“夏秋冬如春”。

但“如春”中的這個春字,並不就是四季中的那個春,而是“理想的春”,或者“純粹的春”,說四季中的春如這個“理想的春”,就像我們說畫在紙上的一個三角形接近於一個直角三角形,沒有不妥當的地方。現實世界沒有直角三角形,我們永遠不能在紙上畫出一個名副其實的直角三角形,因為直角三角形是數學上的一個理想性的概念。

柏拉圖著名的理念其實是一種理想,中國古代哲人沒有提出柏拉圖理念論一類的學說,也沒有發展出建立在理想化基礎之上的數學,但“四季如春”這個漢語詞語中的春字表明,中國人照樣有自己的理想性概念,只是這個理想性的春容易被混同於四季中的那個春。

如果沒有理想性的春,也就是說,如果沒有純粹的、完美的春,我們就只能笨拙地說“夏秋冬如春”這樣的話。實際上,四季中的那個春,並不是從頭到尾都讓人喜愛。

 

勞動創造了人本身,把此名言與《聖經》中所說“上帝創造了人”作比較,就能看到,勞動與上帝處在相同的位置上。

其實,“勞動創造了人本身”比神學語言更費解:勞動總只能是某個人的勞動,起碼也是機器人的勞動,但名言中的勞動是赤裸裸的勞動,肯定不是人的勞動——人本身還有待於這個勞動去創造啊。

勞動創造了人,人又去勞動,兜了一圈之後,就成了“勞動創造了勞動本身”。

 

蘇東坡注意到了這樣的現象:無數的沙子沒有經過錘搗,大小卻一樣;看不見有什麼在安排,雨點兒在天空中的分布卻是均勻的。

心中沒有根深蒂固的造物主概念,蘇東坡就說不出這樣的一番話。

人們從物質世界中的不平凡發現了造物主,又在造物主概念的指引下去發現更多的不平凡。文學傑作和科學,都與不平凡有不解之緣。

 

必然性有莊嚴意味,讓我們的理智肅然起敬。愛因斯坦指出,光是一種必然性的東西,即使是在翻一個筋斗就是十萬八千里的孫悟空的眼睛裡,光永遠是以三十萬千米每秒的速度,向前奔跑着。

茫茫宇宙之中,事物無數,有必然性的事物卻不多。除了光,要算死亡了。

 

據說,伏羲大帝是《易經》的第一個作者。如今,中國易學史一類的著作,隨便一寫就能寫成六、七卷之多。如果伏羲大帝還魂再世,讀一讀這些洋洋灑灑的中國易學史,再了解了解科學的最新成就,我們聖明的陛下會紅着臉告誡我們這些子孫們:放棄那本什麼《易經》了,你們就不要白費力氣了,今天的科學比我那點老古董可是強一萬倍啊,我只是因為你們也是黃皮膚,才認你們是我的子孫,喜歡創新的那些白種人更像是我的嫡派子孫。

 

孔子自稱:“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不惑就是沒有困惑。一個人還沒有知天命,他怎麼算得上不惑?這就像一個人說:我四十歲的時候精通了數學,五十歲的時候又精通了微積分。

一定是當年記錄孔子言語的弟子出了差錯,孔子的原話應該是:三十而立,四十而知天命,五十而不惑。不過,這仍然讓我們感覺孔子是在吹牛。一個誠實的人永遠不應該說自己弄清了天地間的一切高深道理,不應該說自己已經不惑,否則,他會讓聽的人深深地惑。

或許,孔子這段名言,原本是自己周遊列國時寫在求職信上的幾句話。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是《老子》中的名言。歷代的解釋者對這些抽象的一、二、三,感覺彆扭,終於用先天一氣、陰陽二氣與陰陽相混合之和氣等名詞,來取代這些數目字,好像比老子更近距離地看見過道創造萬物的完整過程,就像婦產科醫生看見產婦生孩子的全過程。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6: 其實中國政府戰略上要對付的有兩個對手
2016: 這兒名為教育論壇,難道要跟專搞剽竊跟
2015: D.QU著:"南歌子"反格詞譜增補
2015: 老幾:人類的認識是如何可能的(一)
2014: 事實與原則(5) - 相對世界(提綱)
2014: 朱雨心: 中國人都是小老婆生的
2013: 天蓉:《走近混沌》-23-混沌到有序
2012: 麥田: 人造韓寒
2012: 申時行:(社論)堅決使用美國教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