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6月24號一期的美國科學院雜誌上,Rockefeller大學著名數學家Mitchell J. Feigenbaum (菲根鮑姆)推薦一篇美國紐約西奈山醫學院生物數學系Lawrence Sirovich的論文,用數學方法分析美國最高法院的判案行為。
目前的最高法院由Rehnquist為首席大法官,九人的組成從1994年8月3號後固定沒變,是美國最高法院歷史上組成固定最長的一個(上一次超過8年固定的是1823年)。Rehnquist法庭每年處理約80個案件。Sirovich分析了1995到2002其中468個法院有明確判決意見的案件。
資料顯示:47% 的案件全部法官意見一致,10%的案件是5對4的判決,4.5%的案件是8對1的判決,其中21次這個單一反對者是Stevens大法官,Rehnquist,Scalia, 和Thomas 大法官各有三次做單一反對者,Breyer, Ginsburg, Kennedy,和 O'Connor大法官各有一次做單一反對者,Souter從來沒有做過單一反對者。
Scalia, 和Thomas 大法官93%以上案件是同樣意見,Ginsburg 和Souter 大法官90%以上案件是同樣意見。Kennedy and O'Connor大法官在所有72次5對4的案件判決中起關鍵一票的作用。
Sirovich數學分析結果:9個法官,實際表現不是9個獨立意見,而是4.68個。而在所有有邊緣衝突的時候,表現不是9維,而是2維。如果允許讀者推廣,那麼就是兩派了:自由和保守也好、左右也好。
Rehnquist法庭是近代較保守的法院,1960年代的Warren法庭(Warren第二法庭,前面50年代算第一次Warren法庭)是到當時為止最自由派的法庭。Sirovich數學分析發現Warren法庭也9個大法官只相當於有4.717獨立人格。 所有時候,9個法官都有聯盟傾向,才能縮小獨立意見的維數。聯盟可以是因為觀點相同,也可以是明確或不明確的行動協同。這就在數學分析以外了。
Lawrence Sirovich, A pattern analysis of the second Rehnquist U.S. Supreme Court PNAS 2003 100: 7432-7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