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戴黑框眼鏡、穿黑色披風的小男孩,騎着一把掃帚,在好似古堡的魔法學校里到處亂飛,這恐怕是曾風靡全球的電影《哈利·波特》給人留下的最深印象。其實,《哈利·波特》劇本的翻譯和它的拍攝過程,都或多或少地同一座古老的英國貴族學校聯繫在一起,它就是著名的伊頓公學,一個充滿着故事、代表着英國最具特色的紳士文化、傳說中擁有“魔力”的地方。
倫敦以西20多英里外的溫莎小鎮,綠草如茵,景色宜人,更因為有女王鍾愛的溫莎堡,每年遊客絡繹不絕。然而,精通英國風情的遊客決不會就此止步,因為距女王“夏宮”數百米之遙,即是聞名遐邇的精英搖籃———伊頓公學。
伊頓名為“公學”,實為私立中學,是眾多英國父母及其子女嚮往卻又“高攀不起”的貴族學校。成立之初,它就與英皇室結下了不解之緣:1440年,國王亨利六世欽命建立了“溫莎伊頓夫人國王學院”。之後,學校更不斷得到皇室的眷顧;19世紀後,憑藉得天獨厚的條件,伊頓成為貴族社會與上層精英的子弟學校,曾先後造就了18位首相,被稱為英國最有“魔力”的地方。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伊頓的大名也把記者吸引到了這裡,放眼望去,卻禁不住有些悵然若失。與想象中的皇家氣派完全不同,眼前的伊頓不僅校門破舊,飽經歲月、蟲蟻摧殘,而且整個校舍也顯得老氣橫秋,更有一些建築外牆留有嚴重工業污染的痕跡,如果不是主樓那宏偉的城堡式建築,還真以為走錯了地方。
不過,就像經歷了歲月的老照片,一些東西的特色恰恰來自它的陳舊、保守,甚至固步自封。即使在英國———這個好像已被世人確認為守舊的地方,伊頓也絕對是個“冥頑不化”的另類。在今天,恐怕只有伊頓仍保留着只收男生的傳統,他們的學生人數永遠“奇怪地”固定在1480名,年齡一律要求在13歲到18歲之間。當然,他們的學生中不乏名人,比如查爾斯王儲的小兒子哈里王子、英國保守黨領袖史密斯的兒子等等;伊頓畢業生的前途也是一片光明,畢業後,半數以上的學生會考入牛津或劍橋這樣的名校深造。
在古老而空曠的校園散步,親眼目睹,甚至撫摩了刻在課桌、窗戶上的一個個伊頓名人的名字,記者忽然有了一種沾染“貴氣”的感覺。來這裡上學真的很貴,學費高達一年1萬多英鎊。即便如此,想踏入這裡的門檻,還必須經過繁瑣得近乎嚴苛的程序,因為如果父母們有志將小孩送來上學,就必須在孩子一出生或至少在11歲半之前到學校登記。待11歲半後,學校會通知申請者參加60分鐘的面試和包括英語、法語、地理、歷史、拉丁文、數學以及宗教學等科目在內的筆試。
當然了,入校以後,你在伊頓接受的教育絕對是一流的。在這裡你不但可以“享受”正宗的英國皇家教育,還有機會在課外投身到英國人熱中的製造紳士的活動中。在伊頓,學生必須參加包括馬球、賽艇、擊劍、柔道在內的30多種貴族運動,還要接受嚴格的音樂教育。這裡開設了10多種樂器課,並重金禮聘名師任教。曾訪問過中國、享譽世界的伊頓男童合唱團,其指導老師均來自英國皇家音樂學院,其錄音棚的精良設備更是可與知名唱片公司媲美。
望着校園裡偶爾走過的穿着禮服的少年,再向校方打聽,才知道傳聞中在伊頓上課至今仍要穿燕尾服的說法是真的。學校方面的人介紹說,為了保持良好的傳統,在伊頓,對學生的衣着有着詳細的規定。學生必須穿黑色燕尾服配白色襯衣、黑色長褲及黑色英式傳統皮鞋上課。他還向記者展示了一張令人多少有些“觸目驚心”的伊頓學生必備服飾清單,表中按校服、正式服裝、地方外出裝、體育與網球裝、娛樂裝、內衣、板球裝以及個人用品等分類,每類均對件數和顏色有着詳細的規定。僅個人用品,就包括2套睡衣、1件浴衣、1雙拖鞋及4條浴巾等十幾項內容。所有衣服還要求必須印上學生的名字、清洗號。
可能紳士們正是在忍耐、約束,甚至折磨中造就的吧,如果說美國式教育以老師上課把腳蹺在桌子上、學生可以隨便吃東西出名,那麼伊頓所代表的英式傳統,則是以它出奇的嚴格確立風範。幾乎不可想象,在伊頓,每個學生都配有私人導師,導師同學生每周見一次面,了解其學習、生活、起居等情況。伊頓每幢學生宿舍樓都有一位樓長,負責處理學生從生活到學習的一切問題。學生如果犯了錯,也由樓長決定如何處罰。伊頓曾有過體罰制度,據說現在還有所保留,也據說,19世紀有位校長雖已是60歲高齡,每日還能鞭打80多個學生。
伊頓的學生們雖然衣食無憂,但作息時間卻極其嚴格。他們每天早上必須7時30分起床,參加禱告儀式,然後一直上課到午後1時45分,下午參加各種文體活動,晚上9時30分準時熄燈就寢。這樣刻板而一成不變的時間表,常常令伊頓的老師們都感嘆生活太緊張,簡直不是人過的。
漫步校園,記者不斷發現東張西望的同行,他們和記者一樣,是抱着對伊頓的好奇而來。伊頓沒有讓大家失望,的確是奇得實至名歸,簡直是英國紳士文化的一個活標本,所以其意義也就超越了一個學校,變成了一道獨特的景觀。當然,這道景觀的一成不變即使在英國國內也是受到非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