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運生談藝錄(114)
藝術魅力開始的地方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這是王之渙《登鸛雀樓》中的詩句。欣賞者的第一次快感,出現在讀到第二句的“河”字的時候,因為第一句前二字“白日”和第二句前二字“黃河”,二者深層結構相同,都是“表示顏色的形容詞+名詞”,此二者構成重複的變體。第二次快感也可以說是更大的快感,出現在第二句末尾的“流”字上,其實是“白日依山盡”和“黃河入海流”作為一個對偶而產生的,對偶的實質也是重複的變體。
“3 3 6 5 5 3 2 1 3 2 1 6 ,2 2 5 2 2 7 6 5 7 6 5 ”,這是《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前兩個樂句的示意簡譜。
欣賞者的第一個快感高潮,是在什麼地方出現的?
是在聽到第二個樂句的第三個音符“5”的時候,因為第一個樂句的前三個音符“3 3 6 ”和第二個樂句的前三個音符“2 2 5 ”,二者深層結構相同——都是前兩個音符相同,從第二個音符到第三個音符都是上升了三個音階,所以,此二者構成一個重複的變體。
第二個快感高潮出現在聽到第二個樂句的第六個音符“7”的時候,因為第一個樂句的第四到第六音符是“5 5 3 ”,第二個樂句的第四到第六音符是“2 2 7 ”,二者也構成一個重複的變體。
同樣的道理,第三個快感高潮出現在聽到第二樂句第十一個音符“5”的時候,實際上產生於“2 1 3 2 1 ”和“6 5 7 6 5 ”構成的重複的變體。
“6 1 3 1 2 1 7 3 2 6 ,1 3 5 5 6 5 4 3 ”,這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前兩個樂句的示意簡譜。
欣賞者的第一個快感高潮是在什麼地方出現的?是在聽到第二個樂句的第三個音符“5”的時候,因為第一個樂句前三個音符“6 1 3 ”和第二個樂句前三個音符“1 3 5 ”,二者深層結構相同——第一樂句的從“6”到“1”再到“3”,以及第二樂句的從“1”到“3”再到“5”,每次都是上升兩個音階,此二者構成重複的變體。
不管是音樂還是詩,結尾處最有可能是快感高潮出現的地方。第一句詩(或第一個樂句)似乎是可以隨意製作的,重要的是在隨後的部分與前面的部分形成各種呼應,也就是形成諸如上所言的“重複的變體”之類的結構。
所謂“審美愉悅”(人從藝術品得到的快樂),是人對完整性的需求得到滿足的結果。所謂“完整性”,指的是沒有欠缺的重複、對稱,等等。人感知到某個完整結構的存在,莫名的喜悅隨之產生。
不過,本文作者對“寫作技巧”沒有多少興趣,而是相信那些讓人驚嘆的所謂結構(技巧),都只是靈感的副產品,是天才藝術家不求而自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