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運生談藝錄(167)
規則的副產品
“細動迎風燕”,這是杜甫的詩句,“細”的意思是微小,“細動”的意思當是每一次動所取得的進展微小。
改換成日常漢語,杜甫此詩句是“燕迎風細動”。只是為了符合某種規則(平仄)——寫出體現“仄仄平平仄”這一格式的句子,杜甫才寫出了這樣的句子——倒序到了極點的句子。
倒序帶來的成果卻是豐碩的。能“細動”的自然應該是一個動物,那麼,到底是什麼動物在“細動”呢?這就形成了懸念。這個懸念沒有馬上得到解答,得到解答的是另一個懸念——這個動物為什麼是在“細動”呢?那是因為它是“迎風”,原來是風減慢了它的運動速度。第一個懸念一直到了詩句的末尾才見分曉。
製造懸念之後再解答懸念,一句詩中包含兩個懸念,藝術魅力(吸引力)油然而生了。
“二龍爭戰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烈火張天照雲海,周瑜於此破曹公”,這是李白的詩句,像李白這樣的所謂天才,只須放任天性就能寫出本質上全同於杜甫此詩句的傑作,杜甫寫出此詩句,卻是自覺接受某種外在性規則(平仄)之約束的結果。
一般的賞析文章里,“細動迎風燕”被理解成“燕迎風細動”,這句詩的所謂“詩味”隨之也就蕩然無存了。逐字把“燕迎風細動”譯成其他任何外語,我們的詩聖杜甫在天國恐怕只能是搖頭嘆息了。
像格律(平仄)這樣的規則,大概是最能帶來詩意副產品的規則。詩人遵守格律要求,直接的目標是寫出音調鏗鏘的詩句,但像杜甫這樣的格律的受益者,對規則的價值的認識會深刻得多。
與“細動迎風燕”相連的,是“輕搖逐浪鷗”,後者似乎也是“鷗逐浪輕搖”被倒序處理的結果,卻沒有言外之意。這表明:倒序有時導致奇蹟,但沒有人能夠運用倒序而批量生產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