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封建二字不可濫用”一文讀後
送交者: 道還 2018年02月28日14:03:51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封建二字不可濫用”一文讀後

 

楊道還


這篇是fangbin博最近的博文和文後評論的讀後感,原文鏈接如下,http://blog.creaders.net/u/4274/201802/315618.html


一,萬維網友爭論有何意義


fangbin博說:【如此眾多的海外精英尚且對人文科學中的這樣一個簡單的基本定義(指封建一詞),有着這樣令人沮喪的認知,中國的民主社會確實會遙遙無期。當然我也知道,萬維網的博客作者們,絕大多數是學自然科學的,理工農醫,不一而足,人文科學不是自己的專業。真正學人文科學的比如《社會學》的,也會鮮有光顧,因為“太不專業了”。】


這個【令人沮喪的認知】的癥結正是出自於【真正學人文科學的】,如果他們能夠稱職,就不需要萬維網的博客作者們越俎代庖了。萬維上出書的幾位,打算越俎代庖之際,只怕未嘗沒有這種想法。至少,在我來說,我寧願讀書,即使不讀書,自己胡思亂想,也不願寫東西。如金聖歎言:“名心既盡,其心多懶,一;微言求樂,著書心苦,二;身死之後,無能讀人,三;今年所作,明年必悔,四也。”


人文學科不同於自然科學。僅從時效上來講。自然科學“科普”不成功,還不至於導致已有建樹的失落;而人文學科“科普”不成功,唯有衰落,過時和敗壞等結果之一。嘎博先講出了我想說的,現今除了抱怨和口水仗,沒有什麼能夠留下來的,什麼新思想也沒有。那麼連衰落,過時和敗壞的資格都沒有,倒也乾脆。


很遺憾,專業的不去做事,而想做事的卻不專業。也許人文學科的專業人士應該想一想如何“專業”了。在他們想明白這個之前,萬維網的博客作者們大概還暫時只能靠自己了。即使有“懶,苦,無人讀(懂),悔”,也木法子。所謂獨立自由的思想,大概起初不是追求而來,而是不合時宜。因為合不了時宜而不得不如此----始於不能,成於不肯,這就有點兒老子的“不得已”而“自然”的味道了。如果不能兼不肯,還是寫下來吧,“德不孤,必有鄰”。


 

二,俄制還是古制?


【封建】之所以成為某種程度上的關鍵詞,大概是因對【《中國的道路》】不同認識引起的。表面上是辨史,實質還是為了今日之事。現實是古道還是“馬”路,可以列表對比,這樣即使得不到精確的類似百分比的認識,也不至於爭來吵去一場空。每次都從頭吵起,殆矣。


老豆子博和嘎博都指出了清理這個問題的關鍵所在,這道路是從“新文化運動”開始的:尋根溯源的話,辨析應該也從這個節點開始。很多人認為這裡沒有節點,還是“封建社會”陰魂未散,新鞋老路;因此任何社會問題,靠罵一罵傳統就可以了。這類思維,在新文化運動時,還有點兒武二豪飲的意思。一百年過後,這類思維只能口頭痛快一下,痛快完了只有消極,說不到有任何用處。籠統談傳統,鬍子眉毛一把抓,是此類東西的典型特點。稍通此道的學者文人要精緻一點兒,如前些天有網友貼出某文人的“利出一孔”說,將中國兩千年歷史歸結到利孔所致。這樣的文章挑揀史實,思維簡單,沒有任何工具性,除了出氣過癮的娛樂性,真的是空無一物了。如說有用,這類精神類消費品,是避開沙俄化這個實質的方便法門。


我認為現代中國社會至少在城市文化和知識分子層面,傳統已經蕩然無存了。中國古代社會的維繫,因為交通和思想交流技術上的困難,在很大程度上依賴自治。天高皇帝遠,在這種情形下如何生活,其機制就是傳統文化。因為這個傳統,古人才沒有“中國人還是需要管”這類的現代需求。(成龍的中國人需要管是個謬論,管會造出更多巨嬰,只要想想億數量級的巨嬰有誰能管得起就知道他錯在哪裡了。)


現在的社會亂象,是沒有自己傳統,又學不來西方現代文化造成的。很多人無知於傳統的道德文章,將傳統簡化為 “三綱五常”。但即算這樣講,現代社會中還剩下幾綱?幾常?這樣的社會和人群有什麼資格說具有傳統文化?傳統沒有講父母夫妻朋友兄弟皆應為“生產關係”。將五常關係類同於經濟類關係之後,離互相出賣只差一步,又有什麼令人驚訝的呢?有人認為現代社會是君臣一綱一常,從現象----新聞來看,不見得。文人學者可以少講點兒鬼話了。



“新文化運動”前後,出現了很多“大師”。但時過境遷,現代文化之沖盪,有如在灩澦堆撞船,不但沒有刻舟求劍的時間,就算掏出小刀,刀也碰掉啦。“時哉時哉”,看看近三十年就知道什麼是急流了。這些人的學問現在只具有某種工具性材料性作用,而不是權威作用。對前人學問的謙和敬固不可少,但僅憑此,卻不足夠。如fangbin博和老豆子博所講,這個時代又需“循名責本清源”了。但這個任務誰能完成,靠這些大師度日的人能勝任麼?


 

三,孰為接引?


中西語言文化的互譯是可能的麼?這是個有關過去的問題,也有關個未來的問題。可以說,過去未能,未來可能。


外在看,現代漢語,發展只有百餘年,期間戰亂和動亂時期又有幾十年,所以現代漢語仍然年輕。從內在講,現代漢語最初的一些倡導者敵視文言,有意地將現代漢語與其文言底蘊和思想隔離,甚或割裂。這些人所造成的問題誤人不淺,遺害至今,且尚有很多擁躉。因為這些原因,現代漢語發展的現狀就像無源之水,無根浮萍,厚今薄古,單薄寒傖。即便平常人說話,也常常不知道自己所云為何。這顯然無法與西方兩千餘年的積澱匹敵。在與西方文化溝通時,捉襟見肘並不奇怪。說句難聽的,人家詞源回溯到構建的古印歐語,國人卻想拿着本“新華”字典充數,這兩者豈是一個量級的?這個問題的解決在於漢語的自身發展,需要假以時日才能解決----這是個樂觀的估計。


德國人原來粗野樸質,德語也不是本來就是哲學語言,而是經哲人錘鍊才得以寄託思想的。現代漢語也必須經過類似的錘鍊才行。有人講漢語沒有從句,不能表達複雜內容。且不說這是否屬實,這裡的關鍵在於,沒有可以變為有,語言是活的。腐朽又化為神奇,語言成長也是如此。大廚用同樣材料,可以創出獨出心裁的美味,這個“心”之所“裁”,在於知味。特別的材料,經驗豐富或學問多寡,充其量只是必要條件,遠非充分。顯然,語言的又化為神奇,在於知人性之味,不是學術味專業味。實際上,漢語中的科學部分,已經大體解決了互譯問題,而沒解決的重頭戲和重要部分在於哲學與文化思想----能落到實處的簡單,虛處靈動處則難。現在很多國人的思維是分裂的,僵化(理)而糊塗(文),就是這兩部分難以融合造成的。

 

現代漢語源和根在於國學,只有憑依國學,才能應對現代化。昔日印度佛學東來,可以說是文化碰撞,交流,和最終融合的一個先例。錢穆對此有所解說,認為這一過程應該對現代人有所啟發,可供中西文化交流借鑑。單憑這個見解,錢穆就可進入歷史了。這次碰撞沒有中西碰撞那麼深廣,不是千年未見之變局,但也持續了若幹個世紀。當年佛教的接引使者是道家,佛家人當初也被稱為道人而進入中國社會。道家思想和詞彙對佛教既有接引,也有爭鬥,儒家以倫理批佛教教義也異常激烈,經過這些波折,才有了釋道儒合流的中國文化。中西文化合流大概也需一些時間,即便現代社會的節奏要快很多。而這個合流必須有個接引人。


正如很多人已經意識到的那樣,西方文化與現代漢語間的接引,日本占據了主要分量。現代漢語中極多的詞彙不是自己做功課得來的,而是從日本拷貝過來的。得近利就會有遠憂:語言昏昏導致思維昏昏然,不能達意又談何建樹----前因後果而已。從這個意義上講,漢語拼音化是更投機的行為,是拿民族存亡孤注一擲的亡命徒行徑。【“民族性的危機”】,以此為甚,美國人知道其危險性,而一些中國人卻居然仍在努力造成,令人感慨。要想解決語言問題,這個功課還得中國人自己來做,至少要做一遍,才能有民族心理的現代化,中國人才能真正進入到現代世界。


從日本拷貝並非錯誤。我沒讀過博文中提到的【梁啓超編的《中國之武士道》】,或許這本書是從新度戶稻造的《武士道》得到的啟發,如果是這樣的話,這也是借日本為跳板的一本書。《武士道》一書很大篇幅是孔孟以及老莊思想。按照《武士道》所講,日本武士乃至日本人的精神支柱和行為規範就建立在老莊孔孟的理論的某種“日本式的”系統化,工具化的基礎之上。日本人對西方的詮釋裡面,因此也就蘊含了某種中西接榫。從日本拷貝名詞不是鑄成大錯,只是須再鍛造。值得一提的是,《武士道》本是輸出型的。


語言功課,最終還是需要國人自己解決。而只有從文言入手,以中國思想哲學為依託進行,為接引,才可能完成。這期間必然牽涉道儒法墨兵家這個集體,即國學。有人爭論有沒有國學,當不當稱國學,可供對比的先例何在?這些問題在我看來,皆非所問。國學即是一儀器,當需要時,有則用之,沒有即造一個,獨此一家又何妨?只懂拷貝的人無法理解這一點。所以國學的系統化,引入現代語境,去神秘化,和去庸俗化是必由之路。可惜,很少人能夠意識到這一點。這條大路,直接而明白,而人卻“由徑”,莫非人性使然?或許讀讀《武士道》的系統可以對國人有所啟發,日本的現代化,並不是以消滅傳統為前提的為必要條件的。



百年樹人,顯然,民族語言和思想的現代化還沒有實現。舉例來說,已經有刑律,有現代法律思想,就不該還總是講腐敗廉潔。這類問題不是道德問題,而是法律問題。在法律上,所謂腐敗,只應與偷盜和搶劫同論。但望眼過去,滿屏皆說腐敗廉潔。其他例子尚多,不必一一列舉。從這一點上看,語言和思想的現代化想要一蹴而就,只怕沒那麼容易,可能要很多代的努力才能完成。【民主社會確實會遙遙無期】,這個處在可以想一想的階段。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7: 早於馬方任何指控已經在這告訴世人這是
2017: 要改變日本鯨吞美國國本,衰壞甚至最後
2016: 美國“嬰兒潮”時代的父母
2016: 老幾:黑格爾致紅衛兵老醬
2015: D.QU著:章台柳(偏格).江河水--附其正
2015: 官本位文化為何難產科學家?
2014: 子不教, 誰之過?---《女人的雙輸》續
2014: 試評僑辦主任反對恢復出國人民中國籍的
2013: 奇聞共享 千載難逢 (四)
2013: 老幾:應對環境變化中的碳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