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也談素質教育
送交者: 長春知青 2018年06月14日15:11:33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也談素質教育


 

素質教育問題

 

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已經被很多人認識到了,但是,素質教育是什麼,素質教育的教學方式,還有素質教育的推廣用精英教育還是普及教育這些問題還沒有得到共識。

 

 

音樂教育不是素質教育     

 

提倡素質教育已經多年,但是對什麼是素質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更沒有有效的方法來實施。最近拜讀了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周海宏在網上還有微信上熱傳的震撼人心的演講藝術到底有什麼用?非常興奮,高興有人出來講這些題目,衷心感謝周教授在倡導素質教育所做的工作。周海宏倡導感性教育值得稱讚,但是他把音樂教育和素質教育等同起來值得磋商。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葉小綱在電視訪談中指出,當今音樂教育與社會脫節,藝校學生就業率僅僅是10%,在提高社會人文素質方面是失敗的。他沒有指出失敗的原因,其實原因就是錯誤地把音樂教育當成了素質教育。我們即使教育出一百個郎朗,人民的文化素質也不會提高。原因很簡單,音樂教育是精英教育,不是通識教育。有人批評當今的素質教育說音樂教育是窮孩子買不起的船票,這是因為很多人認為學習鋼琴是素質教育,這完全是誤導的結果。

 

素質教育是什麼呢?素質教育是生活教育。生活就是衣食住行。在衣的方面,我們要穿着整齊漂亮;在食的方面,我們要講究營養和味道;在行的方面,我們要有規矩和愛心。在住的方面,我們要養成整潔習慣和環保心態。在衣的方面,整齊是理性的,漂亮則是感性的;在食的方面,營養是理性的,味道則是感性的;在住的方面,整潔是理性的,環保心態則是感性的;在行的方面,規矩是理性的,愛心則是感性的。也就是說,素質教育必須包含理性和感性兩個部分。

 

 

感性教育的缺乏

 

理性和感性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兩隻翅膀,缺一不可。比方說素質教育、美術教育、音樂教育都有理性和感性兩個方面,可是現今的教育里偏偏缺乏感性的部分,所以在這裡我們只好把感性教育分開來講。 生活中的感性部分有深奧廣博的學問,是人生中不可忽略的部分。 感性教育是對現今教育的補充,與現今教育並不衝突。理性人考慮問題往往先入為主,用理念的框框來觀察一切,不符合自己理念的被自動忽略。感性學習要求我們敞開心扉來感知這個世界,久而久之不但感覺會越來越細膩,心覺也會越來越好,考慮會越來越全面。感性教育提高獨立思考能力,藝術欣賞能力,增長人文素質,促進創造力。感性教育的缺失不僅僅是在國內,西方也是一樣。比方說,藝術學院畢業的少數人達到了藝術家水平,這說明不論西方還是東方的教育體系培養出來的藝術家是個別現象。如果教學方法真的有效的話,大多數畢業生都應該成為藝術家。

 

人生有兩種方式,感性人生和理性人生。理性地追求人生目標我們可以獲得所謂的成功,悲催的是很多人缺少感性人生。感性人生的成功不容易被看出來,但是這並不證明它不重要,恰恰相反感性人生非常重要。小時候串門時我特別不適應別人逼我吃東西,他們理直氣壯地說這個好吃啊,那個有營養啊,我是為你好啊,等等。我不吃他們還跟我急,真的是沒轍了。後來我發現絕大多數人是這樣的,他們從來沒有想過要尊重別人,允許人家去感受和選擇。而且,這樣的例子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舉不勝舉,滲透到了絕大多數人的骨子裡面。他們永遠有理,習慣於用理來壓制情,經常做出不近情理的事情。我時常驚嘆一些人的觀察能力,實在是太好了,不管多麼優秀的人他們都能夠找出人家的缺點來,起個外號說個風涼話什麼的。這個能力用到其他地方該多好啊,所以我們要提倡感性教育,樹立好的人生觀念。


 

談談心覺

 

素質教育和感性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開啟心覺,啟迪心智。這些年來討論情商的書籍很多,這裡講的感性教育與情商還不是一回事。情商不講究心覺,而感性教育卻與心覺息息相關。在這裡我們簡單地介紹一下心覺,以及其重要性。

 

什麼是心覺

 

什麼是心覺呢?顧名思義,心覺就是心的感覺。我們都知道六種感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還有知覺,心覺綜合這些感覺,是更高層面的感覺。下面我們來通過兩個不同的畫面來說明心覺。一個是熟悉的春晚的舞台設計畫面,顏色艷麗,大紅大紫;另外一個是色彩平淡的國畫,譬如大師吳冠中的畫。春晚的畫面對我們的視覺感官有很大的刺激,但是這樣的畫面我們不能用心來看,用心看我們都會感到鬧心。國畫我們則可以敞開心扉地看許久,心裡感到的是平靜和一種來自心底的愉悅。所以吳冠中說小路藝術愉悅眼睛,大路藝術感動心靈。” 

 

追求感官刺激和追求愉快心情是完全不同的兩碼子事,一個人的品位不在於物質,也不在於感官,而在於心覺。觀察能力實質上不是視覺能力而是心覺能力,其他的感受能力歸根結底也是心覺能力。用心觀察我們才能記住,才能有所收穫。所以說,心覺好才能做出感人的事跡,唱出感人的歌聲、寫出感人的文章、跳出感人的舞蹈、照出感人的照片,拍出感人的電影。心覺欠缺的人不可能有真正的快樂和幸福,這就是為什麼有人說人不修心活得會很苦。

 

 

心學的謬誤

 

心學是走聖賢之路,精英教育。王陽明認為良知喪失是被習氣所染,習氣所染是外因,不能忽略的是心覺缺欠這個內因。有一次捕獲到一個強盜,強盜說:道德廉恥我不想聽,要殺要剮就痛快些!王陽明說:今天真熱啊!咱們把外衣脫了再審案。到後來,王陽明建議把褲子也脫了,強盜就不幹了。王陽明就說:你不脫說明你還有一些羞恥感。強盜被折服,乖乖地認罪伏法。這個故事雖然說明了人人都有廉恥感,但是並沒有指出有多種多樣的廉恥感。那個罪犯有脫光的廉恥感,不等於有偷竊、強姦、騙人、撒謊的廉恥感。有人面試很多強姦犯人後發現他們當中絕大多數不認為自己做了錯事,原因很簡單嗎,他們只會追求自己感官愉悅而缺少心覺。同這樣的人講道德不是對牛彈琴,雞同鴨講嗎?解決這類問題需要的不是道德教育而是感性教育。

 

感性教育旨在提高民眾心覺,從而使社會更加和諧。雖然我們都有感官層面的感覺,但是,人與人的心覺有很大的不同。 通常,大的心覺缺欠導致犯罪,中的心覺欠缺導致道德喪失,小的心覺缺欠就是個人缺點。有一次在葬禮上遇見一位CEO朋友,身穿一身黑禮服,頭髮理得很整齊,鬍子刮得很乾淨,唯有鼻毛亂七八糟地出來很多。在鏡子裡他肯定能看見鼻毛,問題是他沒有這個心覺。生活當中經常會遇到類似的事情,俗話說這個人缺根弦。這說明一個成功的人心覺也有缺欠,我自己就更不用說了,太太會指出一大堆毛病來。有趣兒的是,盲人是什麼都看不見,聾啞人是什麼都聽不見,心覺是有多有少。經常遇到我們在意的東西別人卻豪不在意,別人挺在意的東西我們又不在意,這說明人與人的心覺差異很大。有了這個領悟,我們就會寬容他人的過錯以及缺點。總之,心覺提高之後,文化素養,道德標準以及社會風氣自然就隨之而提高。

 

 

心智與感性教育   

 

感性教育可以在幼兒時期就實施,培養小孩子的觀察感受思考習慣,這樣青春期之前他們就積累了大量的感性知識。沒有這個習慣感性知識就會少許多,完全不在一個數量級上。有這個習慣,孩子一輩子會生活得豐富多彩。感性教育啟迪心覺,有了心覺,我們就會快樂和幸福;有了心覺,我們就會自信;有了心覺,我們就會自然而然地追求真善美,因為追求真善美愉悅我們的心。有了這個大量的感性知識沉澱,融會貫通就形成了感性智慧,也就是心智。將來他們就自然地成為會生活、有良心、有愛心、快樂和幸福,即理性又感性的人。

 

感性智慧和理性智慧的開發實際上是殊途同歸。在傳統私塾教育中,六歲上學,十二三歲讀完四書五經。十萬字左右的文章熟記於心,長大融會貫通以後就能出口成章,有強大的腦力和對複雜高深概念的理解能力。感性教育走的是類似的道路,心智形成比理性智慧形成還要早。感性知識積累到十二三歲時,數量比四書五經還要多,由此開發了孩子的腦力。這對記憶力開發,多維思考能力開發,解析複雜問題等等都提供了必要的腦力鍛煉。

 

 

文化與感性教育    

 

什麼是有文化呢?有人以為知識份子、喜歡讀書的人有文化,這個認識值得磋商。有文化首先要有好的心覺,在這方面作家梁曉聲有這麼四句精闢的概括:

 

            根植於內心的修養;

            無需提醒的自覺;

            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

            為別人着想的善良。

 

這四句話都於心覺有關,沒有好的心覺做不到。根植於內心的修養講得就是心覺。無需提醒的自覺講得也是心覺,遵守規矩不是自覺,行於心覺才是自覺。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講的是發自內心地思考和行事。為別人着想的善良也是建立在心覺上,有心覺才能感受到眾生和世界,才能善良。所以說,有文化必須先有心覺。感性教育開啟心覺,這樣才能提高社會的文化素質,使更多的人成為有文化的人。

           

雖然梁曉聲的概括很精闢,但是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部分他沒有提及,那就是文化的厚度。文化的厚度是建立在豐富的感性知識和閱歷上的,來自於習慣形成後的積累。有了豐富的感性經歷,融會貫通後就形成了感性的智慧。這樣的人就是有文化的人,因為,他/她對事物有自己的觀察和思考。所謂用腦產生智慧,用心積澱文化講得就是這個道理。不用腦我們就記不住經驗,沒有理性工作的經驗積累就不可能有做事的智慧,因為理性的智慧是經驗的結晶。同理,不用心我們就記不住感覺,不能積累豐富的感性經驗,也就不可能有文化的厚度,因為文化的厚度和感性的智慧都是感性經驗的結晶。

 

 

談談感性教育

 

下面我們來進一步討論感性教育的特點,以及感性和理性之不同。

 

 

感性能力 

    

好的感性能力是什麼呢?好的感性能力就是細緻的感覺能力。大老粗光榮在過去一直被宣傳和推崇,感覺不到細節固然不能說是錯,但是絕對談不上是光榮。細緻的感覺是人生不可缺少的生存能力,很多事情都需要有細緻的感覺。比方說,好廚師可以品嘗出非常細小的味道不同,辨別出所用的原料。好拳師可以根據對方的微小動作,判斷出對方的中心,力量大小和動作意向。好中醫可以通過微小的脈象,診斷出患者的病情。這些技能都需要超級好的感性能力。再舉一個音樂的例子。著名作曲家趙季平老師前幾年應約為悉尼交響樂團和琵琶演奏家吳蠻創作了《琵琶第二協奏曲》,他是這樣介紹的:  “幾年前我聽過悉尼交響樂團的演出,對他們優異的交響聲音有深刻的印象,我就用那個聲音和吳蠻的琵琶寫出這首具有中國風味的琵琶協奏曲。 我相信樂隊和吳蠻會帶給觀眾們一個全新的音樂欣賞經歷。交響音樂是幾十種樂器聲音的組合,通常能夠識別不同樂器就很好了,趙老師可以聽出並且記住交響聲音,這就是一個作曲家應有的感性能力。試問一下,沒有這種能力,只懂作曲理論能夠譜寫出好聽的音樂來嗎?

 

有一位女性作者寫了一篇杭州遊記,細膩唯美,有滋有味。文章下面的一段評語很有意思,這位讀者說原來覺得自己是對生活有追求的人,讀了文章後才知道自己的生活是多麼的粗糙,無意之中怠慢了生活。這位讀者沒能感受到那位作者感受到的東西,這種能力需要長時間的培養和修煉。誰都希望自己懂得生活會生活,感性能力差能行嗎?但是,鮮有人在鍛煉感性能力,鍛煉身體的人卻很多,這完全是感性教育缺乏的結果。 心情不是人生的全部,卻影響全部的人生。心情出現問題錢解決不了,心情是一輩子的修行。

 

 

感性學習的方法    

 

感性學習就是去感受,通過長時期地感受,提高我們的感性能力,由此逐漸增長感性知識,從而更好的發現和了解這個世界。人的感性記憶天生就是最好的,我們的祖先就是依靠這個能力生存繁衍的。走過的地方,周圍的聲音、味道,腳在地上的感覺,一草一木都會記得清清楚楚,稍有變化就會引起注意。我們只管去感受,不需要惦記着要記住什麼,c樣子,說話的口音,動作的姿態,桌椅的擺設,房屋的布置,房子的結構,菜飯的味道等等,幾十年後都不會忘記。這是什麼呢?這就是感性學習,每個人都有的與生俱來的能力。現在學校里教的是理性學習方法,就好比在串親戚前事先布置下作業,回答下面的問題:姥爺姥姥家有幾口人,多大歲數,有幾間房間,做了幾盤菜,菜名是什麼等等。感性學習時我們記得親人的模樣,說話的口音,菜的口感、顏色和味道。所以說,感性和理性的學習方法是不一樣的。如果我們用理性來記憶,當然會非常累,也不可能記住那麼多的細節。用心去感受,沒有記不住的,只有感受不到的。感性學習非常的簡單,一切都是那麼的自然和有趣。

 

理性學習是向外求,隨時檢驗自己的推算和結果與理論是否一致。感性學習是向內求,是自我的修行。習練太極拳多年後我意識到太極拳中醫之所以瀕臨失傳,其主要原因是絕大多數人不了解感性學習,無法入門。

 

 

感性知識和習慣      

 

不能否認感性能力有天賦的差別,但是感性知識卻是後天獲得的。比方說,繪畫鑑賞家需要對繪畫有豐富的感性知識,必須看大量的畫,行家稱其為飽和學習。飽和學習積累了大量的感性知識,之後贗品一眼就能看出來。 一個人視覺能力再強,沒有對繪畫的感性知識,還是不可能成為繪畫鑑賞家。 這其中雖然需要敏銳地觀察能力,但是相關的感性知識一定要後天才能獲得的。其他的感性知識也是一樣,通過興趣和習慣的培養,隨着時間的增長感受能力越來越強,感性知識也越來越豐富。感性教育很注重習慣培養,人和人最根本的差別來自於習慣的差別,久而久之差距就形成了。比方說,我們不但要培養觀察新事物,而且還要觀察熟悉的事物。其實,不是僅僅發現新東西有意思,發現熟悉事物在變化也非常有意思,多數人不會繼續觀察熟悉的事物。還有,在看似平常的事物中找出有趣的東西也是一個習慣,幽默有趣的人都有這個習慣。

 

總之,感性知識的積累是通過感性教育養成習慣後所形成的。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如果行者沒有這個習慣的話,走多少路也沒有用。有人去歐洲旅遊,看了一個教堂後就不想再看了,他們說教堂不就是個大房子嗎,有什麼好看的!缺乏感性教育不但是一個人的悲哀,也是整個社會的悲哀,這樣不是白來世上一遭嗎?

 

 

感性的教育方法      

 

感性教育的教學方法不同於理性教育方法。理性教育講道理,感性教育講感覺。感性教學方法是啟發式的,注重習慣培養。理性教育方法是應試的,鼓勵死記硬背。舉例來說,環保教育可以通過建立各種規定來實施,這是理性的辦法。感性的辦法就不同了,感性辦法是給學生建立心情和環境的關係。大家都會喜歡好環境所帶來的心情,一旦喜歡上這種心情,就會主動地為了心情愉快來保護環境。 也就是說,讓學生心裡有這根弦。 有了這根弦後,學生自然會在這方面發展。如果一個人的生活環境惡劣,自我保護機制會自動關閉心覺,心覺障礙就形成了。這樣的人因此對環境熟視無睹,缺乏環保意識。

 

梁文道說:整個中國都在重口味,在吃上沒有審美力。這使我想起常常看到大人餵孩子吃飯的樣子,一邊餵飯一邊說不吃飯長不大,身體長不好等等。小孩子哪裡聽得懂那些大道理,用理性的方法餵孩子吃飯,吃飯成了任務。如果我們用感性的方法餵孩子吃飯,吃飯是一種享受,結果就不一樣了。我們可以首先問孩子飯菜熱的好吃還是涼的好吃,他們自然喜歡熱的。這樣下次吃飯時只要說飯要涼了,孩子就來了。吃飯時我們可以問孩子菜燒得好吃不好吃,是咸了呢還是淡了?今天的菜好吃呢還是上一次的好吃,這類的問題。這樣不但吃了飯,還提高了孩子對食品的興趣,增強了味覺,增長了知識,學會了比較,長大以後他們自然地就有吃上的審美力。

 

感性教育需要我們去改變觀念,不需要大量的經費。我們不需要鋼琴來欣賞音樂,不需要昂貴的食材也可以做出可口的飯菜,不需要名牌衣服也可以穿出氣質,不需要豪宅也可以布置得整潔素雅品味十足。

 

 

感性教育與家教  

   

曾經在一個動物紀錄片中看到一個母鹿帶着剛剛出生不久的小鹿在身邊,母鹿在前面走,小鹿在後面跟着。 母鹿不時停下來抬頭東張西望,解說介紹說這是母鹿在培養小鹿隨時觀察的習慣,這樣小鹿長大以後可以及時發現潛在的危險,避免成為猛獸的口中餐。看那小鹿萌萌地跟在媽媽後面走走停停,我想母鹿一定要堅持做很久才能使小鹿養成這個觀察感受周圍的習慣,最終學會判斷什麼是安全的風吹草動的聲響,什麼是獅子的聲音,什麼是母親的味道,什麼是豺狗的樣子等等。同樣的,我們人類做了什麼呢?我覺得很多時候還沒有母鹿做得好。有的小孩媽媽換了髮型就不認識了,其實從眼睛和臉型,說活聲音,腳步聲音,動作姿態還有身體味道都能識別嗎。 提高孩子的感性能力有很多方法,比方說,聽見門聲我們可以問這是誰來了啊。孩子就會發現每個人的開門聲音不一樣。一旦有了好奇心,孩子自然會去發現,不但很快能聽出誰在開門,還可以判斷出開門人的心情來。大人只需去啟發,孩子自然地會學,長大以後就會變得機靈。沒有受到啟發的孩子的人生會完全不同的,雖然他們以後不會像小鹿那樣遇到生命危險,但是肯定會吃虧。

 

感性教育最好作為家教和在幼兒園裡就開始,因為感性教育不需要講大道理。感性學習啟迪心覺,鼓勵獨立觀察和思考。心覺好會更加快樂和幸福,當然,也會更加悲傷和痛苦,長大後情商自然就高,而且會成為豁達,有愛心和睿智的人。如果只會理性思維,世界觀就會被理念所左右而變得狹窄。理性人觀察世界時會自動尋找符合自己理念的東西,這樣的人非常之多。他們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儘管他們的理念只是眾多理念中的一個。孩童時期的我特別頑皮和粗心,母親從來沒有批評過我,只是時常引導我去觀察和思考,使我在上學前就養成了感性學習的習慣。如果我首先接觸的是理性教育,那麼就很容易地進入理性的圈裡洋洋自得,全然不知自己是一個井底之蛙。學會了用心感受,上學時就會用心學習;長大後,就會用心工作用心做人,而且,自然而然地會成為一個有文化有教養的人。總之,家教非常重要,希望有學者在這方面做一些研究工作。

 

 

結語

 

在頗具爭議的素質教育上,我們需要加入感性教育。感性教育是人文素質和文化道德的基石,感性教育還涉及心覺開啟和心智啟迪。這裡是文章中的要點: 一,素質教育是生活教育;二,提高社會的人文素質需要的是通識教育不是精英教育;三,現今的教育中缺乏感性教育,應該推廣感性教育;四,感性教育必須從幼兒教育抓起,從小學就開始,不能等到大學裡教。總之,素質教育極其重要,是提高社會軟實力的基石,需要大力提倡和推廣。

 

 


0%(0)
0%(0)
    教育有灌輸和啟發兩種,感性教育是啟發教育  /無內容 - 長春知青 06/15/18 (322)
      啟發歸根結底還是來自理性,而非感性. - 五步蛇 06/16/18 (365)
        這便是為什麼激起情感和本性的共鳴是所有政客 - 五步蛇 06/16/18 (410)
          噢,明白了你的意思 - 長春知青 06/16/18 (429)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7: 活着如何做一個不是惡霸的大地主 (三
2017: 彭運生談藝錄(57)
2016: 高蘿霈:這幾幅油畫水平尚可,但畫法太
2016: 《對洪素珠事件的分析》
2015: 轉貼:現代化帶來的現代病
2015: 關於《論範例》第二版出版售書事宜
2014: 中華與世敵仇人日本正式駁火,倭要用意
2014: 全世界最牛大學聯盟--美國常春藤聯盟
2013: 《論範例》第一版封面清樣
2013: 網上學習:WWDC 2013視頻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