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還是3?”-這是個問題
在哲學本體論的研究中,本體是“一”或來源於“一“,這一點歷來基本沒有爭論。西方人稱其為“上帝”,中國人成為“天”或“太極”或乾脆老子就稱其為“一”。範例的研究發現這個“一”的想法是幻覺,因為“那個”不可能由“這個”產生。但僅僅為表達起見,範例可以稱其為“絕對”,或“絕對之絕對”。而主要的問題是在下一步,既我們的世界是如何由這個來源而形成的。
從這個本體出發,發展出我們的世界。基督教認為是“三位一體”,既“聖父,聖子,聖靈”。中國的老子,認為是“一而二,二而三,三生萬物”。西方哲學上有,“一而一,一而二,一而三,一而多”等等。我這裡要強調討論的是“一而二”,既“二元論”,笛卡爾的思想。
笛卡爾在其7卷《沉思錄》中談到,上帝創造了二類“物種(matter)”,一種是“物質”,一種是精神。笛氏認為,兩種東西互不聯繫,因為在創始者上帝那裡,他們就不同。順便提及,中國大陸的共產黨跟着馬克思,也認為“物質與精神”是世界的根本分歧,雖然他們批評笛氏的二元論。
從笛氏的二元論提出到現在已經有五個世紀了。今天的科學發展早遠遠超出了笛氏的時代,但笛氏的二元論,到今天仍然不能推翻。也就是,科學家至今為止根本無法“創造生命“。因為DNA,RNA的基因結構的複雜,看來除了上帝安排之外,人類根本無法複製。生命與物質,如果僅僅來源於上帝,既“一”,我在範例研究中發現了新的問題:“生命與人的區別”。
在我看來,生命包括人,如同包含動物和植物一樣;但人遠比止僅僅包含“生命”。人以外的其他生命的特點,如同物質的屬性,是“循環”,既自身複製。這種循環,完全受制於周圍的外在環境,是根本被動的對環境的反應,對周圍環境沒有絲毫的影響,人則不同了。人可以改變物質的“相對性”。也就是,人可以克服物質環境所強加的“條件限制”,而呈現自身的存在,既具有類似上帝的功能:創造性。這個人的創造性,代領我回到了問題的根本:人是哪裡來的?人的生命究竟是不是生命的進化,既普通動物進化的結果?如我們普遍相信的達爾文學說那樣?達氏“進化論”的學說,根據的是化石的發現而作出的結論,所以是科學的結論。科學的結論比宗教的“創世說”使人信服。但宗教的猜測不是沒有意義,關鍵要提供一個猜測的根據:這就是哲學的任務了。
進化論的本質,是經驗論或“外因論”。它只能解釋逐漸的“量”的變化,而不能解釋“質”的不同。所以,進化論的結論,超過了他的問題,既生命起源於何處?比如,人為什麼不會生出馬?猴子為什麼不會生下香蕉?物種的產生為什麼不會“穿邦”或“亂套”。為什麼總是“龍生龍,鳳生鳳”?我認為這個“一而幾”的問題也許是這樣。
絕對之絕對,產生了“三”,既,1)相對的物質,2)相對的生命,兩種都以循環為特徵。3)相對加絕對,既部分相對,部分絕對。或者說,上帝將“自己摻入了生命中”:這就是人。人不是單純的循環,因為上帝的“身體”是“絕對”,所以,世界變成了上帝自己的“影子”:從相對走向絕對。這就是歷史驗證的西方人歷史觀,而中國人的傳統“循環的思想”是錯誤的:世界歷史是在進步:今天勝於昨天,今人比古人聰明。僅僅不要忘記的是,今天來源於昨天,今人的成績建造在古人之上即可。結論:世界是“一而三”,既,絕對之絕對產生了:物質(相對);生命(相對);人(相對的絕對)。或者:循環,循環,進步。“人生一世草生一秋”是中國人將生命看來和豬沒有區別(”食色,性也”),既“單純的循環”。
作人不要作豬吧?“Leave everything a little bit better than you found it.”- Anonymous wri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