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歷史真相:被資本擊沉的大明王朝 |
送交者: 香椿樹1 2018年09月10日10:24:08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
被資本擊沉的大明王朝作者:白雲先生 一、大明改制,偉大的總設計師明太祖朱元璋在稱帝之前,明太祖已經十分深刻的認識到,蒙元之所以這麼快亡國,是因為它的無政府統治,對資本的無約束狀態。太祖感慨的說,蒙元亡於寬,等我坐天下,必以嚴治國。 歷朝歷代的改制,都是如此,救前朝之弊,有所損益,在此基礎上,建立新王朝的一套制度。漢亡於豪強和士族門閥,於是隋唐以武抑文,以佛攻儒。隋唐亡於武裝割據和文化混亂。於是,宋朝在隋唐的基礎上,抑制武官,並且又重新復興儒家道統。 宋朝以文抑武,因為國弱,亡於兵禍。接下來的蒙元,矯枉過正,以軍事同盟利益共同體立國,並一度廢除科舉,解除了整個文官系統,漢人士大夫紛紛下崗失業,只好寫戲曲解悶。解除了整個文官系統,就意味着放棄農業稅。稅收乃立國之本,放棄了農業稅的話,蒙元靠什麼養活國家機器呢?蒙古人腦洞清奇,居然想到任用色目人為官,控制交通要道,設卡徵稅,完全以商業稅來支撐整個國家。 蒙元的改制,讓整個國家,處於徹底的無政府狀態。因為免收農業稅,地主財閥等資本家依靠稅收優勢,迅速地兼併了大量的土地,積累了大量的財富。這是元明時期,金融資本家和農業資本家們最美好的一段日子。但是,對普通的老百姓來說,這卻是一場漫長的惡夢。明太祖一家人,一個接一個的餓死,這就是當時社會,普通家庭命運的縮影。 積累了大量財富的資本家們,在皇權缺失的無政府狀態,他們想的不是去救濟那些飢餓的百姓,而是和域外的蠻夷們開展貿易,去追逐更多的財富。 顯然,在明太祖看來,蒙元的統治,太可怕了。他必須得把這一套都扳過來才行。首先,結束軍事利益集團治國的制度,重新恢復文官體系,從而結束了蒙元時期的無政府狀態。其次,抑制和打擊跨境貿易和走私貿易,並把帝國的稅收,重新以農業稅為本。第三,之前蒙元時期的老百姓太苦了,所以明太祖愛民心切,雖然徵收農業稅,但是稅率很低,和宋朝相比,低的很多。因為蒙元不徵收農業稅,所以和蒙元無法比較農業稅的稅率。 第四,給官僚體系降薪。在明太祖看來,農民種地那麼辛苦,而當官的又不用干辛苦的體力活,生活得還比農民優越那麼多,所以給的工資已經不低了。但是在官員們看來,明朝的公務員工資,和宋朝比是比較低的。為此,明朝的公務員們,一直有怨言。 既不想苦農,實行低稅率。又給公務員發低薪,還想讓公務員們盡忠職守。為了激勵下士大夫階層,朝廷便規定,官紳不納糧。這為後來明朝嚴重的土地兼併,埋下了伏筆。 因為實行低稅率,導致國家財政困難,整個國家機器統治階層的內部,現金流一直處於緊缺狀態。這導致了兩個問題。第一,因為國家的開銷一直很大,而財政不足,怎麼辦呢?政府便印錢買東西,很快就造成了明朝法定貨幣大明寶鈔的信用崩潰。第二,因為財政一直緊巴巴的,讓明朝的公務員們一直嗜錢如命。哪怕被剝了皮,哪怕一次殺幾萬人,也有源源不斷的貪官前赴後繼的冒死貪腐。 明朝的公務員,視財如命的程度,這在歷史上是不多見的。越稀缺的東西,越被人追逐。國家財政越沒錢,官員就越不擇手段的去撈錢。明太祖應該是歷史上最疼愛老百姓的皇帝,他太愛老百姓了,所以不忍心加稅。為了讓老百姓少交稅,明太祖還制定軍戶制度,讓軍人不打仗的時候自己種地,打仗的時候吃自己種的糧食。可見,明太祖為了愛惜老百姓,為了給老百姓減負,把一切都做到了極致。 因為對老百姓愛的太深,官僚集團覺得,打江山之後,沒有能享福,反而過着清苦的日子。他們漸漸的走到了皇帝和老百姓的對立面,甚至視為仇寇,不共戴天。公務員們,受夠了在他們看來官不聊生的日子,在官僚集團總頭目胡惟庸的帶領下,他們密謀造反,企圖打倒阻礙他們過上榮華富貴日子的明太祖。 在胡惟庸案中,明太祖始終不肯相信,李善長會反他,會跟着胡惟庸那種人一起走。結果事實表明,李善長不僅知道胡惟庸造反的事,而且還一直隱瞞着明太祖。手握帝國重兵的李善長,他默許了胡惟庸及其同黨們的倒行逆施,也接受了胡惟庸許給他的事成之後的榮華富貴。殺胡惟庸,太祖比較解恨。但是殺李善長,讓他十分揪心和痛苦。為什麼從前一起打天下的人,為天下蒼生謀幸福而並肩作戰的人,會突然變得那麼陌生呢?一切都是因為錢。 官僚集團,之所以能在總頭目胡惟庸的帶領下,集結幾萬人,明太祖認為,根源在於宰相制度,在於宰相專權。於是,太祖廢除了相權。令官僚系統,直接向自己匯報,而不再是向宰相匯報。去掉官僚系統的中樞,自己既做皇帝又做宰相,這樣的改革,對於太祖這樣極其勤政,精力極其旺盛的人來說,是可以撐下來的。換了其他人,就會比較難以勝任。 後來,朱棣進一步改革,改成了內閣制。內閣制的本質,是對相權的弱化,但是又以內閣首輔的形式,恢復了一部分的宰相職能。讓宰相輪流做,皇帝在看上面看着下面的官僚集團黨爭內鬥,像耍猴一樣分化官僚集團。內閣制,為後來兇猛的黨爭,埋下了伏筆。 在最開始,太祖只是讓淮西集團和浙東集團互相制衡。後來李善長為首的淮西集團,戰勝了劉伯溫為首的浙東集團。在劉伯溫、李善長以及胡惟庸死後,兩大集團都遭到了削弱。官僚集團的內部制衡格局,也由兩派相爭,逐漸演化成了多派混戰。 胡惟庸之事,對明太祖的震動非常巨大。一是參與人員之廣,幾乎遍及整個官僚系統。二是胡惟庸利用龐大的組織網絡,把皇帝變成了聾子和瞎子。為了改變皇帝和官僚集團鬥爭中的不利局面,在殺掉胡惟庸逆賊集團之後,明太祖建立了錦衣衛,用來監察整個官僚系統。 錦衣衛並不是太監,而是由皇帝的禁衛軍所改組成的軍事組織。錦衣衛的衛字衛的是誰呢?衛的是皇帝,只有皇帝不被官僚集團打倒,他才能保護老百姓不受壓迫。錦衣衛的敵人是誰呢?是整個官僚集團。 明太祖針對官僚集團,一次都能殺掉上萬人,這是什麼性質?這並不僅僅是反腐鬥爭,實際上是戰爭行為。不過和改朝換代的戰爭不同,它是一個朝代框架下的,連綿不絕幾百年的內部戰爭,皇權和資本的戰爭。官僚集團裡面,雖然也有皇帝嫡系的忠烈之臣,但是整個官僚集團,作為一個整體他們是站在皇帝的對立面的。為什麼會這樣?根本原因,是皇帝想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 在皇帝看來,和勞苦大眾相比,明朝的官吏,你們已經生活得很好了,為什麼還不滿足?如果你們的生活過得太過於榮華富貴了,老百姓就會受苦。所以我一方面提倡你們和我一樣艱苦樸素。另一方面,我得阻止你們,魚肉百姓。 在官僚集團看來,如果老百姓的生活過的太好了,我們就會受苦。我們之所以跟着你打天下,就是為了榮華富貴。現在天下已經平定,我們不想跟着你艱苦樸素,繼續為了讓老百姓過上美好生活而奮鬥。我們想過養尊處優的日子,想過榮華富貴高高在上的日子。皇帝你一個人艱苦樸素與民同樂去吧,不要擋着我們飛黃騰達的道路。 這是不可調和的矛盾。因為不可調和,所以只能通過戰爭來解決。明太祖誅殺胡惟庸及其同黨,是這場戰爭的第一次重大戰役。這場戰役,以皇帝的勝利而告終。 朝廷與官僚集團,在朝堂上進行流血的戰爭,在經濟領域不流血的戰爭,也在進行着。因為明朝稅率比較低,國家財政一直吃緊。光艱苦樸素是不行的,必須得開源,得能在低稅率的前提下,賺錢補貼國家財政。皇帝想賺錢,官僚集團們也想賺錢。過日子,一切都是錢的問題,解決問題,也必須得回到怎麼賺錢上面來。怎麼才能賺大錢呢?朝廷和官僚集團,不約而同,他們同時把目光投向了大洋:控制全球貿易。 二、鄭和下西洋,明朝巨型國企主導下的全球化貿易之路朝廷控制全球貿易的戰略思路是,設立海禁,嚴打走私。建設強大的海軍,成立巨型國際貿易企業,以海洋霸權為基礎,壟斷海上貿易。通過大型國企從海上貿易中賺錢,來補貼國家財政。 官僚集團的思路是,勾結夷狄,勾結國內資本家,三者形成利益共同體。以走私為貿易形式,共同反對國企壟斷和對抗朝廷對走私的打擊,對民營商業活動的抑制。 後世關於鄭和下西洋,眾說紛紜。有人說只是純粹的為了炫耀武力,有人說只是純粹的為了維繫朝貢體系。甚至還有人說,是朱棣心裡有鬼,為了尋找朱允炆的下落。這些說法,都是錯誤的。真正的原因,就是為了建立海洋霸權,控制全球貿易,最終實現賺大錢的目的。 然而,鄭和所主導的巨型國企,對全球貿易的壟斷,這嚴重的破壞了夷狄、國內資本家、和官僚集團的共同利益。他們不甘心,他們要反抗。於是在這三股勢力的合流之下,策動了一系列對華戰爭。北邊有韃靼,南邊有安南緬甸,東邊有倭寇。 這一系列戰爭,背後真正的主導者,做局者,是國內的官僚集團。而國內的資本家和國外犯邊的夷狄,實際上都只是官僚集團的白手套。尤其是倭寇,更是官僚集團的白手套。 擋人財路,殺人父母。當年太祖擋了胡惟庸們的財路,所以他們聯合起來,密謀造反推翻太祖。現在,朱棣所建立的海上霸權,壟斷了全球貿易,這更是嚴重的阻擋了他們的財路。他們要不顧一切,不擇手段的,肢解這個巨無霸一樣的超級國企。 機會終於到了,宣德帝駕崩,年幼的明英宗繼位。官僚集團欺負明英宗年幼不能理政,便勾結輔政太監,廢止了大明帝國的船隊,肢解了當時海洋上最大的海軍艦隊,肢解了帝國海上霸權,終結了大明帝國所控制的全球海上貿易,終結了帝國所主導的海上絲綢之路。 至此之後,中央帝國的海權開始旁落於夷狄之手。國內的官僚集團,負責提供政治庇護,國內的資本家,負責進行出口,國外的夷狄,負責進行把中國的商品銷售到世界各地。這個以資本為紐帶,締結起來的複合利益集團,聯手控制了當時的海上貿易。 在明憲宗時期,有人建議重新下西洋控制貿易賺錢,重新振興三寶船隊這個巨型國企。官僚集團為了防止國有企業搶他們的走私生意,劉大夏還藏匿了寶船設計建造的圖紙,航海地圖,航海技術,以及一系列相關檔案。 這些被匿藏的造船、軍事、航海技術檔案,都去了哪裡呢?答案是,被官僚集團輸出給了洋人。因為洋人是他們的運輸隊,他們為了賺更多的錢,先是毀掉了帝國的海洋霸權,接着再把核心技術,打着民間學術交流的名義,都輸出給了夷狄。這便是西方大航海時代,迷一般的突然崛起,造船、航海、軍事技術出現跨越式革命的根源。 肢解寶船船隊,是明太祖誅殺胡惟庸以來,官僚集團與皇帝的戰爭,最大的一次勝利。只是消滅帝國的海洋霸權,官僚集團依然覺得不踏實,他們要謀劃下一場更大的勝利:消滅帝國的陸上霸權。 三、官僚集團,土木堡之變的策劃者和最大贏家為什麼在控制海上貿易之後,一定要接着摧毀帝國的陸上霸權呢?因為皇帝可以利用軍隊,打擊走私活動。這會嚴重損害官僚集團所主導的那個利益複合體的利益。怎樣才能摧毀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軍隊,帝國的陸上霸權呢? 我們先來分析下戰爭雙方的實力與力量組成結構。在皇帝陣營這邊,也就是我方,由皇帝、錦衣衛、太監、皇帝嫡系軍隊、老百姓所組成。我方的戰略訴求是,天下太平,人人都能過上好日子。 關於明朝的閹黨,也就是太監,這裡要講講。前面說了,錦衣衛並非太監,而是皇帝的禁衛軍所組成的監察機構。到了明成祖時期,成祖靠謀逆上位,所以他的不安全感非常強烈。一方面他並不是完全信任錦衣衛。另一方面,他要做到絕對的控制。而錦衣衛因為不是太監,不能入內宮,不能隨喊隨到,這讓他感到不安全。所以才設立了東廠這個太監機構。太監和錦衣衛一樣,都是皇帝用來控制官僚集團的監察機構和組織,也是對皇帝最忠心的人。 所謂太監,太,極致的意思,直接受命於皇帝,體現着最高的權威。監,監察的意思。監誰呢?當然是監察官僚集團。後世太監被醜化,是因為太監是官僚集團最痛恨的一個組織。官僚集團掌握了輿論和媒體,自然要極力醜化他們最憎惡的敵人。他們不僅醜化太監,還醜化明朝所有的皇帝。實際上,明朝的皇帝和明朝的太監,根本不是他們說的那樣的卑鄙無恥。真正卑鄙無恥的,是官僚集團的那些人。 敵方,由文官集團、非皇帝嫡系武官集團、夷狄、資本家們所組成。敵方的戰略訴求是:資本。通俗的說,也就是賺錢,賺錢,賺更多的錢。誰阻擋他們賺錢發財,誰想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誰就是他們不共戴天的仇人。這是什麼精神呢?對了,這就是資本主義精神。 設計這個局,關鍵在哪裡呢?在於殲滅皇帝所直接控制的嫡系部隊,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路上武裝力量。因為這支武裝力量的存在,一方面,他控制了陸上絲綢之路,讓資本家們無法和北方的夷狄自由貿易。另一方面,官僚集團總是擔心,這支武裝力量,早晚會南下,打擊他們的海上走私貿易。 長城的存在,並不僅僅是為了軍事防禦。主要是為了控制貿易,有了長城,就可以永遠占據和夷狄貿易的主導權和主動權,具有絕對的商品定價權。從這點看,修建長城並不是賠本的買賣。或者說,長期看,長城的修建成本,都攤銷成了對夷狄所間接徵收的商稅。 北方夷狄,為什麼總是要不顧一切的入關,為什麼如此痛恨長城的存在?因為只要越過了長城,他們就可以不再被徵收高昂的商稅。表面上看,中國的朝貢體系,是厚往薄來,實際上並非如此。因為一直厚往薄來下去,金銀都必將有耗盡的一天。為什麼中國反而積累了越來越多的金銀了呢?秘密就在於對貿易的絕對控制權:給商品定價,壓低夷狄的商品價格,抬高中國的商品價格。如果夷狄不接受這個議價,否則就不開關互市。不開關互市,夷狄的牛馬羊就會被大雪凍死,他們不買我們的糧食過冬,人也會餓死。所以他們沒有選擇的餘地。 不僅夷狄們痛恨長城,而且國內的資本家們,更痛恨長城。開關互市,最大的獲利者是朝廷。不僅夷狄那邊需要交稅,國內做進出口貿易的資本家,也要交稅。資本家痛恨長城,怎麼辦呢?他們就會用資本的力量,買通邊軍,買通地方政府官員,給他們提供走私通道。 北方的陸上走私貿易,越來越猖獗。為了打擊這種走私貿易,明英宗便決定北伐。史書上說,明英宗是受了太監王振的蠱惑,實際上,這並不是哪個人隨便講幾句話,皇帝一時興起就決心北伐,而是大背景使然。如果再不打擊這些嚴重的走私活動,那麼長城就會形同虛設,朝廷的稅收也會受到損失。 但是明英宗決定北伐這件事,他對自己的敵人,認識得不夠充分,準備的也更加的不夠充分。打擊走私,並不僅僅損害蒙古人的利益,還會損害國內資本家的利益,損害官僚集團的利益,損害邊軍所代表的武將集團的利益。 而天真的明英宗認為,他的敵人只是蒙古人,以強大的明軍,消滅那點蒙古人不過就是吃盤點心。於是,在戰爭的剛開始,他就一步步鑽進了那個複合利益集團所設下的陷阱,成為一場驚天大陰謀的受害者,更是讓帝國的嫡系精銳毀於一旦。 官僚集團,先以錯誤的軍事情報,把明英宗的嫡系軍隊,送到錯誤的戰場,根本沒有遇到也先的主力。接着,官僚集團在後勤上,切斷明軍後勤補給。餓的飢腸轆轆的明軍,實在沒有力氣行軍,不得不撤軍。在撤軍的路上,官僚集團再次給出錯誤的軍事情報,讓明英宗在土木堡這個絕地安營整頓。對整個計劃一清二楚的蒙古人,則事先切斷了水源。又餓又渴又冷的明軍,不要說能打仗了,能維持正常的生命體徵就已經不錯了。 見明軍徹底失去士氣,也先帶領蒙古人,向明軍發動了總攻,皇帝的嫡系精銳部隊,喪失殆盡。是明軍打不過蒙古人嗎?根本不是。以當時雙方的戰鬥力而言,在正常情況下,也先的那兩萬蒙古士兵,只不過是明軍的點心。而在土木堡之變,明軍在交戰之前,已經喪失了戰鬥能力,他們太餓了,太渴了,太冷了,太絕望了。 在土木堡之變的整個過程中,邊軍將士,對王師被困被殲,全程無動於衷。他們有能力救援,也有能力從也先的後方發動攻擊。但是他們什麼也沒做。為什麼呢?因為邊軍也是這場驚天大陰謀的參與者,蒙古人是他們的盟友。 土木堡之變之後,皇帝的嫡系部隊被全殲,三大營全軍覆沒。官僚集團,隨即控制了軍隊。很多人覺得困惑,為什麼在土木堡之變之後,明朝後來一直再也沒有能夠全勝北方的蠻夷。 真正的答案,並不是軍備不如蠻夷,而是官僚集團所掌控的軍隊,和北方的蠻夷是盟友關係,並非敵我關係。同為走私的參與者和獲益者,官僚集團所控制的軍隊,和蠻夷軍隊打仗,只是表面上演雙簧給皇帝看,順便再養寇自重多騙點皇帝的錢。自己人打自己人,怎麼可能會真打呢。前后土木堡之變,後有薩爾滸之戰,都是同樣的套路。官僚集團借蠻夷的軍事白手套,來消滅帝國的軍事力量。蠻夷和他們是友軍,皇帝才是他們的敵人。 巨型國企寶船船隊被肢解,皇帝的嫡系精銳,在土木堡一役,被全殲。明成祖的超級大手筆,幾代人經營了上百年的海權陸權雙霸權,一朝淪喪。真的是敵人太強大嗎?根本不是。不論是也先,還是努爾哈赤,還是倭寇,還是葡萄牙人,實際上都不堪一擊。是很多人根本沒有認識到,敵人不在境外,敵人在我們的心臟里:官僚集團。 在敵我都不分的情況下,並且敵人的首腦還處在自己的心臟。我們的一切,敵人都知道。敵人的一切,我們都不知道。我們只能沿着官僚集團設計好的陷阱一步步跳下去,去指定好的獵場成為蠻夷的獵物。這樣去打仗,跟送死又有什麼區別呢?有這樣一個可怕的官僚集團,在明朝當兵太慘了。 明英宗,是大明帝國由盛轉弱的轉折點。他對官僚集團,一連輸了兩場。先是輸掉了海上霸權,接着又輸掉了陸上霸權。在土木堡之後,明英宗好像明白了一些什麼。他不甘心,他復辟了,他殺了一些人。可是,為時已晚。官僚集團通過周密設計的陰謀,以很小的代價,接管了一切。 主席評價《明史》說,看《明史》令人生氣。明朝的皇帝,除了太祖和成祖好些,明英宗和明武宗稍微也還好些,其他的皇帝都沒幹什麼好事。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在明英宗之後,明朝的皇帝都被官僚集團架空了,淪為了受他們控制的傀儡。嘉靖不上朝,萬曆不上朝,是他們不想上朝嗎?並不是。是掌控一切的官僚集團嫌皇帝礙事,乾脆直接不帶皇帝一起玩了。官員開會,不准皇帝參加會議這種事,不僅明朝有,其他朝代也有。 四、皇權衰落,瘋狂的抗稅,海盜,走私,官倒與軍倒,以及西方資本主義的萌芽土木堡之後,皇權幕落。官僚集團,幾乎接管了一切。他們不再忍氣吞聲。他們開始公開地表達對皇權的敵意:凡是朝廷支持的,我們都反對。凡是朝廷反對的,我們都支持。 在控制了軍隊之後,他們又控制了媒體和輿論。他們以同鄉會等形式,培植黨羽。他們設計各種套路,挾大義迫君子,挾百姓迫皇帝。他們不停的要挾皇帝誅殺太監,而皇帝卻不得不聽。他們不停的策動邊患戰爭,養寇自重,來跟皇帝騙錢,而皇帝也只能焦頭爛額的疲於應付。 不僅如此,他們還要控制人們的思想。有了錢,就自然會有文人們給他們搖旗吶喊。王陽明,李贄們,為文官集團,扳倒了孔孟,瓦解了支撐皇帝威權的道統基礎。這是一個資本主義思想狂飆的年代。 等這一切都做完了。接下來自然而然的,就是撈錢。怎麼撈錢呢?這同樣需要經過周密的設計。關鍵詞,則是減稅。 官僚集團宣揚說,徵稅本身就是苛政,只有不徵稅才是仁政。要藏富於民,不能與民爭利。老百姓一聽,是啊,減稅真好,大家都可以少交錢了。然後跟着一起吆喝,減稅,減稅,減稅。 老百姓雖然在利益上,是站在皇帝陣營那邊的。但是,在心智上,他們太容易被蠱惑。他們缺乏辨別陰謀的智慧,也缺乏辨別敵我的能力。真正對他們好的人,他們會跟着敵人一起罵。真正害他們的人,他們卻認為是在救他們。老百姓在缺乏戰爭教育的情況下,總會做出來一些親者痛仇者快的事情,總是在關鍵時刻掉鏈子。所以,要動員老百姓的力量,讓他們可以參與戰鬥,必須得先能控制媒體和輿論才行。必須得先進行戰爭教育才行。不然,老百姓完全就是敵我不分的盲從者。 官僚集團成功煽動了百姓,皇帝迫於道德綁架,只好妥協退讓。官僚集團,直接禁止了江南地區的商稅,關稅,茶稅,等等稅收。更禁止在交通要道設卡徵稅。整個富得流油的蘇杭地區,商稅,每年只能收上來幾十萬兩白銀。 這意味着什麼呢?意味着國稅崩潰。稅收都去了哪裡?去了官僚集團所控制的隱蔽的地稅那裡。不僅商稅,關稅都收不到,農業稅也崩潰了。為什麼農業稅也會崩潰呢?前面我們說了,太祖改制,為了表達對官僚集團的愛和體恤,規定官紳不納糧。於是,很多地主,就把土地投獻到官員的名下合法避稅。有了政治庇護的地主,通過稅收優勢,就可以獲得經營優勢。通過經營優勢,就可以兼併更多的土地。如此一來,土地兼併,越來越嚴重。 稅收的崩潰,造成了兩個結果,一是國家越來越窮,二是官僚集團和他們的白手套們越來越富裕。 越來越富的官僚集團,他們越來越無法無天。不僅大肆侵吞國家稅收,大肆腐敗。而且還以海盜作為白手套,進行越來越失控的走私貿易。在北方,建奴則類似於倭寇一樣,充當了他們在陸上進行走私貿易的白手套。 控制了錢袋子,槍桿子,筆桿子的官僚集團,白手套也都是現成的。那麼接下來就是兌現政治紅利的時刻。一時間,官倒和軍倒,如洪水之決堤,掀起驚天的資本狂潮。這股狂潮,正在把帝國的命運帶向可怕的深淵之中。 官僚集團,除了自己賺夠了錢,還向全世界輸出了中國資本主義精神。在土木堡之變的三十四年後,在中國資本主義光芒的照耀下,馬丁路德推動了西方猔教改革。新教的誕生,預示西方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所謂西方資本主義,只不過是中國明代的官僚集團所控制的全球貿易向全球輻射,所孵化出來的一個怪胎。 沒有中國的官僚集團摧毀皇權,就沒有全球自由貿易。沒有自由貿易,就沒有跨國資本,沒有跨國資本和跨國資本利益集團,就沒有資本主義。資本主義的倫理便是這樣,以錢為天,而不以天為天,不以皇帝為天,更不會以老百姓為天。這種違背道德的倫理,自古就有。只不過在明代,資本徹底突破了皇權的約束,它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五、萬曆皇帝的最後反擊,最終被資本擊沉的帝國大明王朝到了這個地步,朝廷方面,國家財政崩潰。社會上,老百姓受官僚集團和資本家的壓迫,民不聊生。怎麼辦呢?萬曆皇帝發起了對官僚集團最後的反擊,一方面,全方位打擊走私,另一方面,啟用張居正進行稅制改革。試圖重新掌控帝國財權。 張居正的一條鞭法,是針對官僚集團的一次稅改戰爭,打擊白手套,打擊隱蔽地稅和政商掛靠。這場戰爭,嚴重損害了官僚集團的利益。更損害了整個跨國資本複合利益共同體的利益:官僚集團,夷狄,資本家,搞軍倒的邊軍武將集團。 他們決定接受萬曆的宣戰,選擇迎戰。一時間,帝國的邊境,到處告急。萬曆皇帝,只得四處出征。那些戰爭,實際上,都是官僚集團策劃出來的,都是他們一手所導演的。要知道,他們共同的敵人,是皇帝。萬曆的反擊,隨着萬曆帝的去世,宣告不了了之,官僚集團捲土重來,再次掌握了全局。萬曆並沒有像他的祖先明太祖那樣,面對官僚集團打出來一個全面的勝利。在這場皇權對資本複合利益集團的反擊過後,迎接帝國命運的,便是觸礁之日的到來。 船沉的那一天,崇禎皇帝說,文臣各個都該殺。可見,他比明英宗,更加的天真一些。崇禎皇帝根本沒有意識到,真正的敵人,在我們的心臟里。明英宗起碼能夠認識到,他的敵人是誰,雖然他因為輕率,而敗於敵人的陰謀詭計,但他起碼一直很清醒,知道誰才是真正的敵人。而崇禎帝則不然,到船沉之日才醒悟過來,原來他一直在做的,都是在把自己人當敵人,把敵人當自己人。如此敵我不分,想不亡國也難。 這場資本與皇權的戰爭,綿延幾百年。不僅作為局內人的崇禎帝感到困惑,為什麼敵人一直藏在他的心臟中,他居然到死才明白。一些看熱鬧的局外人,也更加的困惑。這個困惑是,為什麼明朝的官僚集團毫無氣節可言?為什麼官僚集團,沒有人殉國,為什麼沒有人死節?為什麼明朝的武將,會如此輕易的投降建奴,投降闖賊?他們怎麼一點廉恥心都沒有呢? 答案是,皇帝不僅不是資本複合集團的天,還是他們的敵人。敵人死了,為什麼要給敵人殉節呢,難道不應該高興嗎?他們的確很高興,尤其是他們看着崇禎皇帝赴死的時候,內心裏面是那麼的幸災樂禍,是那麼的感到莫名的痛快和竊喜。 明朝的武將,也是如此,他們投降建奴,投降闖賊,就跟吃飯睡覺一樣,毫無道德壓力。做漢奸做的心安理得。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他們自始至終,都是一夥的。給皇帝賣命,那只是演戲。勾結建奴,養寇自重,搞官倒賺錢,才是硬道理。 表面上看,建奴入關,打了下江山。再往下揭開一層會發現,實際上是投降的明軍漢奸打下的江山。為什麼漢奸會甘心情願的去給建奴賣命呢?繼續往下揭開本質,則是資本使然。是資本的力量,擊沉了大明帝國,把帝國的命運帶入黑暗世紀。所以大明王朝最深刻的教訓是,皇權必須要控制資本。 最好的秩序,是皇權對資本的絕對控制。如此一來,天下只有一個天,君明臣賢,上下同欲,天下太平,百姓安康。 其次,皇權無法控制資本,資本做大,天下出現一國二君二王的局面。官僚集團必然會選擇為資本賣命。一國二主,資本僭越皇權,這才是大明王朝的腐敗如此深重的根本原因。 再次,第三糟糕的秩序,是資本摧毀了皇權。皇權不復,老百姓徹底失去了他們的保護人,淪為任資本宰割的羔羊。試想一下,如果胡惟庸當年成功的推翻了明太祖。他的兒子不會因為殺死一個馬車夫,跟太祖求情免罪失敗,最後還是抵命。顯然,如果他造反成功,他的兒子想殺誰就殺誰。所有的老百姓都會處於無保護狀態。 第四,最糟糕的秩序。官僚集團以資本之力,摧毀了皇權之後,又不能建立有效的秩序。這樣的社會會徹底失去秩序。天下大亂,最後必然是靠軍事暴力來建立秩序,所有的人都過着朝不保夕命懸一線的日子。石勒們的胡人政權,蒙元,滿清,都是這樣的社會形態。 這場皇權對資本的戰爭,歷經兩百多年。雖然開局失手,胡惟庸集團被明太祖誅殺殆盡。但是官僚集團,最後還是終於扳倒了皇帝。然而,迎接他們的並不是勝利和榮華富貴,等着他們的,卻是天下大亂和冰冷的屠刀。 土木堡之變後的整整五百年後,一個湖南人,另一位太祖締造了新的帝國。不多不少,正好五百年。古人說,五百年必有王者出,可見並非虛言。 |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17: | 王岐山是極左嗎? | |
2017: | 我也曾经是个老师 | |
2016: | 劉正教授論文《王國維及其<觀堂集林>的 | |
2016: | 開心一笑 讓世界充滿愛 宇宙舞台第2幕 | |
2015: | 孩子,你為什麼哭? | |
2015: | 範例絕學對人類認識功能研究的10個發現 | |
2014: | 清華附小校長竇桂梅給孩子們列的書單, | |
2014: | 聰明父母只需教孩子三件事 | |
2013: | 從考古發現到人文環保,認知中國夢 | |
2013: | 100個常見公共標誌的英文表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