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把莎草紙文獻的問題放下,換個角度來觀察文明的演變過程。如果對原始文獻的二維載體還有很多爭論的話,建築倒是很完整地被保留下來。當代人眼中的中世紀也許十分黑暗,但文藝復興與啟蒙時代絕非是外星人帶來的空中樓閣般的文明。從羅馬帝國的覆滅到宗教改革的開始的期間,歐洲並非是一張白紙,羅曼式與哥特式的藝術淋漓盡致地體現在建築上。
古羅馬人就懂得拱頂的建築,不過那僅是二維層面上的拱。羅馬水道便是串聯的拱群。到了公元8世紀後,在早期羅曼式建築里,人們便開始在相互垂直的牆面上建築了相互獨立的拱群。這時的拱頂特點是連續半圓的拱被依託在兩面平行的牆面上,拱的高度決定了兩面牆之間的距離。拱頂越高,兩牆的跨度也越大。而正因為跨度的增加,支撐拱頂所需要的力量只能靠牆的厚度來負擔。因此羅曼式建築總給人一種厚實的感覺。
到了12世紀以後,隨着人們對幾何與力學理解的進步,建築上出現了交叉式十字拱頂。一方面,拱頂不再是完整的半圓,而是兩段相割的弧線,其結果就是在兩個受力立柱間距不大的情形下就可以托起很高的拱頂。另一方面,相互交叉的兩條龍骨可以把重力均衡分布在四根立柱上,拱頂是四段弧線的交點。
為完成這樣的建築,設計師的知識水平大概至少可以與幾何原本的描述相當,甚至更高,因為這需要對立體幾何以及靜力學的理解和應用。
同時代的中國建築有哪些,歡迎大家各抒己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