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運生談藝錄(226)
1、人無癖難以為詩
“暮入林中看鶴歸”,這是姚合的詩句。“暮”的意思是黃昏。
實現願望不是輕而易舉的,一個人的願望是“看鶴歸”,這個人首先必須具備相關的知識:“鶴”的巢是在“林中”、鶴“歸”巢的時候是“暮”;沒有相關的知識,你中午的時候去天安門廣場,你在那裡自然看不到“鶴歸”的景象。想要實現“看鶴歸”的願望,人們必須事先做出努力——“暮入林中”;一個人實現“看鶴歸”的願望,還必須在事後付出代價——忍受樹林入夜後所帶來的恐怖,再就是比較艱難地走出夜晚中的樹林。“實現願望”受到了隱秘的肯定。
如果我們的詩人真的有過“暮入林中看鶴歸”的經歷,我們就只好這麼說:那些不怎麼常見的癖好,聽之任之,好詩自然而然地就會湧現出來。
2、創作過程分析
“寒蟬似鳥鳴”,這是姚合的詩句。
此詩句有知識的外觀,揭示的是“寒”和“蟬似鳥鳴”的關係——前者是原因,後者是結果。形成知識並非易事,想要形成“寒蟬似鳥鳴”這樣的知識,一個人必須足夠幸運——幸運的聽到了一種奇怪的鳴叫聲,它好像是鳥鳴,但也僅僅是好像而已,其實不是;其次,想要形成“寒蟬似鳥鳴”這樣的知識,一個人還必須有好奇心——發出“似鳥”鳴叫聲的到底是什麼?此好奇心最終讓這個人看見了“蟬”;其三,想要形成“寒蟬似鳥鳴”這樣的知識,一個人還必須有耐心作持久的觀察——到了不再那麼寒冷的中午,發現這些蟬不再“似鳥鳴”,而是恢復了正常;最後,想要形成“寒蟬似鳥鳴”這樣的知識,一個人還必須足夠聰明,以至於頓悟到“寒”是“蟬似鳥鳴”的原因。“知識”受到了隱秘的肯定。
常人最感興趣的是作品的內容,更高一個層次是感興趣於創作過程。但只有在清楚文學的本質之後,完全根據作品本身而逆推創作過程,才不至於是瞎猜一氣、牽強附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