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尷尬
讓我先定義什麼是我所謂的“中國人”:“以中文為母語並且主要使用語言為中文的人”。“你這不等於說我白拿了外國護照了?”,你也許問。“是的”。
這個定義抓住了一個根本的界限,這就是,如果你經常使用中文,說明你沒有意識到中國文化落實到語言表述時,所造成的對中國人思維方法的限制,因為中文是代表中國文化的最後“一層皮”。
中國文化,我認為從哲學認識論的角度說,屬於“感性文化”。什麼是感性呢?可以大概地理解為“想當然”,或“任性”。這聽起來象個孩子的表現?對的。可是中國人並不以為恥,反而認為“有錢(或權)就任性很酷”。比如,習進近平想推行他的“一帶一路”的“全球化”,就說這是“利益共同體”;想替自己的壓制人民,比如言論等,辯護,就在聯合國人權委員會說中國是實行“中國特色的人權”制度。這種隨意性和自相矛盾來自中國文化本身,他自己並不知道。如果有外國人提出,他也會狡辯說中共的這種看法是“辯證法”,既“矛盾不可避免”。中國人最恨別人把自己不當回事,因為在中國文化里,這個“丟面子”是僅次於要命的事。
而外國人偏偏不拿中國人當會事。這也難怪,仔細想想,自從鴉片戰爭以來這近二個世紀,有什麼中國人的“精神”成就,被世界普遍接受的?一個沒有,對不對?因為這涉及一個人類的思維規則的問題了。當中國人與外國人打交道,尤其是西方人,爭論到最後,就是這個所謂“思維邏輯”的問題了。中國人的思維邏輯與西方人的形式邏輯不一樣,尤其是在非自然科學的領域。中國人喜歡“模糊”,討厭精確,喜歡讓別人“揣摩聖意”。中國的權勢者喜歡任性,講的明白就無法隨意了。他們雖然可以偷梁換柱,如參加WTO時那樣,用朱鎔基的話叫, “先答應再說”。問題是,騙人只能一次。現在川普不想繼續被騙了,朱就真變成了“豬”,只有被宰了(貿易戰中國沒子彈了)。思維邏輯不對,難怪中國人從來沒有影響人類文明進展的重大發明創造,這不是明擺着嗎?“奴才的國度”怎麼可以談什麼發明創造,坐穩了(魯迅)就不錯了,不是嗎?
這些與“中國小民”有關係嗎?有的。如果看看自己的中文語言使用,其實很容易發現自己中國文化的痕跡。比如“霸”,“忍”,“過分”,“差不多”,說話羅嗦重複,只會借用比喻,不會說理敘述,分不清主觀意願和客觀事實,等等,舉不勝舉。
這些“身在曹營心在漢”的中國人,需要自我反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