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萬維讀者為首頁 廣告服務 技術服務 聯繫我們 關於萬維
簡體 繁體 手機版
分類廣告
版主:諍友
萬維讀者網 > 教育學術 > 帖子
資料:中國留美博士群體研究
送交者: 花蜜蜂 2019年04月20日15:29:45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留美博士群體研究

作者簡介:岳婷婷(1985- ),女,山東新泰人,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研究生,從事教育史研究,天津 300071

  內容提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赴海外攻讀博士學位的留學生中,留學美國者人數最多、質量最高。留美博士90%以上集中在科學與工程領域。絕大多數留美博士畢業後選擇留在美國發展,成為美國學術與科技隊伍的一支重要生力軍。回國發展的留美博士在中國教育、科技與工業領域均有傑出貢獻,是“海歸”中的佼佼者。作為高端智力人才,留美博士群體在推動中美文化交流及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發揮了獨特作用。

  關 鍵 詞:中國 留美博士 人才流失 改革開放 海歸

  改革開放以來,美國憑藉其優質的教育資源與頂尖的科研環境一直是中國學生首選的留學目的國,而中國也逐漸成為美國國際學生的最大來源國之一。截至2014年,中國赴美留學人員已達146萬餘人[1]。根據美國國際教育協會(IIE)最新發布的《門戶開放》(Open Doors)報告,2013-2014年,中國留美學生為274439人,占美國國際學生總數的31.0%[2]。若以學位層次作為界定高端人才的基本標準,則博士群體是留美生中最具潛質的留學人才。對這一群體的構成、特點及貢獻進行分析,有助於對其做出準確的歷史定位,並對國家更好地選拔、引進和使用留學人才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一、留美博士的規模

  與中國派往其他國家的留學生相比,留美生的學歷層次最高,研究生所占比例遠遠高於本科生,特別是在2006-2007學年之前,留美生中70%以上是研究生。近幾年赴美留學的本科生數量激增,研究生所占比例有所下降,但仍占有相當比重。2009年秋季,在美國高等教育機構就讀的中國留學生中,本科生、碩士生和博士生占比分別為37.5%、29.5%和33.0%[3]。根據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歷年發布的《美國大學博士學位獲得者綜合報告》(Doctorate Recipients from United States Universities Summary Report),中國在美國外籍博士生源地中名列首位。1989-2012年,共有72549名中國留學生在美國獲得了博士學位①,占同時期美國博士總數(1026715人)的7.1%,占同時期美國外籍博士總數(304450人)的23.8%,相當於每4個美國外籍博士中就有1人來自中國。改革開放後中國大規模派遣留學生的初衷,是“要用國外的條件,來培養我們的科研人員”[4]183,以緩解國內研究生培養條件不足的窘境。1986-1998年中國約有4.3萬名博士畢業生[5],同期中國留學生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者約2.3萬人,相當於國內培養博士總數的一半,其數量之多引人矚目。自1999年以來中國不斷擴大研究生的招生規模,留美博士人數相對於國內博士人數的比例隨之不斷下降。1999-2012年,中國留美博士畢業人數僅相當於國內博士畢業人數(約44萬人)的11.4%。儘管如此,我國每年通過留學向美國輸送的智力人才資源的累積量卻越來越大,形成了一個頗具規模的留學人才儲備庫(表1)。

  二、留美博士的內部構成

  (一)性別結構

  總體而言,當代留美博士中男性始終占據主體地位。1985-1996年,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的中國留學生中,男性所占比例顯著高於女性,但女性所占比例呈緩慢上升之勢,男女差距不斷縮小,性別結構逐步得到改善(表2)。

  (二)經費來源

  美國大學提供的獎學金是中國留美生攻讀博士學位最主要的經費來源。1987-1995年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的中國留學生,在學期間幾乎都得到過美國大學的經費資助,大多數理工科博士都曾通過擔任教學助理(TA)獲取報酬(表3)。受中國政府資助讀博的比例逐漸減少,1987年有13.1%的留美博士受到中國政府資助,到1995年這一比例下降至1.4%。同時,自費赴美攻讀博士學位的比例逐年增加。

  (三)簽證類型

  美國外籍博士持臨時簽證與永久簽證者的比例基本保持在4∶1左右。然而,中國留美博士的這一比例卻富有戲劇性變化。《科學與工程博士授予報告》(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octorate Awards)提供的1985-2006年美國科學與工程博士授予情況的統計數據,反映了20世紀90年代初期持永久簽證的中國留美博士所占比例的異常變化:1993年之前90%以上持臨時簽證,自1993年起,持永久簽證者所占比例迅速上升,到1995年已接近80%,之後又呈下降趨勢(表4)。引起這種非正常現象的主要原因是1989年以後,美國採取各種措施吸引中國在美留學人才,並於1991年通過了《1992年中國學生保護法案》(Chinese Students Protection Act of 1992)。據美國移民歸化局(INS)統計,美國政府藉助該法案共發放了52722張綠卡,有近一半(48.2%)發放給了中國留美學生和學者,其中留美博士生占了相當大的比例[8]。

三、留美博士的教育背景

  絕大多數中國留美博士是在國內接受完本科教育後赴美留學的。1991-1995年間獲得美國科學與工程博士學位的中國留學生中,已知學士學位授予學校的有10807人,除105人在美國本土獲得學士學位外,其餘②均在中國接受本科教育[10]。其中,包括北大、清華在內的41所國內高校均有10名以上本科畢業生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1999-2003年,美國外籍博士在美國本土以外接受本科教育人數最多的前20名學校中,中國高校占了一半,分別是:北京大學(排名③第2,1332人)、清華大學(排名第3,1234人)、中國科技大學(排名第5,998人)、復旦大學(排名第7,626人)、南京大學(排名第10,437人)、南開大學(排名第12,396人)、浙江大學(排名第16,357人)、武漢大學(排名第17,340人)、北京醫科大學(排名18,339人)和上海交通大學(排名第19,334人)[6]。畢業於這十所全國重點高校的留美博士(6393人)占到同時期中國留美博士總數(13092人)的48.8%;而1991-1995年期間畢業於這十所大學的留美博士(1217人)僅占到同時期中國留美博士總數(12317人)的9.9%。這反映出越來越多的中國留美博士自來於國內重點大學,是國內拔尖的優秀學生,整體素質較高(表5)。

  四、留美博士的專業分布

  近代留美生以習理工科為主,當代留美生沿襲了這一特點,在學科分布上表現為重理輕文。改革開放初,中國加大留學生選派數量主要是為了加速人才培養,學習國外先進的科學技術、適用的經營管理經驗及其他有益的文化,以適應國家四個現代化建設的需要,而“要實現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要能上去”[4]160。因此,在派遣留學生之初,中國政府就明確了“派遣留學生應當以學習自然科學為主”[11]的原則。20世紀80年代,經教育部批准,李政道、吳瑞、陳省身、鄒至莊等一大批華裔科學家和威廉·多林等眾多美國友好人士倡議發起了物理、生物、數學、經濟學、化學等多個學科的赴美攻讀研究生項目,選拔了近兩千名中國青年學子赴美攻讀博士學位。這批通過各個學科留學項目出國的留美生是這一時期中國留美博士群體的主要組成部分。根據美國國家科學委員會(NSB)最新發布的《科學與工程指標2014》(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dicators 2014),1991-2011年共有68104名中國留學生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其中93.0%(63341人)獲得的是科學與工程博士學位。而在科學與工程博士中,工程博士占32.9%(20823人),科學博士占67.1%(42518人)。在科學領域中,按照所學人數多少排名前五位的專業依次為:生物學(14326人)、物理學(11947人)、數學(4068人)、社會科學(3497人)和計算機科學(3312人),其他專業的留美博士人數由多到少依次為:農學1804人、地理/太空/海洋科學1737人、醫學/其他生命科學1342人和心理學485人[12]。

  五、留美博士的畢業流向

  (一)滯留與回歸概況

  人才外流被形象地稱為“腦流失”(Brain Drain)。因派遣留學生而導致的人才流失幾乎是所有發展中國家都曾經歷或正在經歷的痛症,中國亦面臨這一問題的困擾。自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備受關注的留學生滯留問題,主要就是針對留美教育而言的。與懷抱“科學救國”理想、學成歸國的近代留美生有所不同,當代留美生畢業後多數選擇留在美國謀求發展,特別是作為高端智力人才的留美博士學而不歸現象嚴重。根據《科學與工程指標》提供的資料④,1987年,中國留美博士計劃畢業後留在美國的比例是55.4%,畢業時已經在美國找到工作、確定留在美國的比例是44.6%[13];到1999年,計劃留在美國的中國留美博士比例升至89.8%,畢業時確定留在美國者比例升至59.7%[14]。進入21世紀以來,這一群體仍傾向留在美國。2001-2010年,持臨時簽證的中國留美博士的平均滯留率88.6%,較全體美國外籍博士的平均滯留率(69.8%)高出近20個百分點(表6)。

  美國橡樹嶺科學與教育研究所(ORISE)發布的《美國大學的外國博士生滯留率》(Stay Rates of Foreign Doctorate Recipients from U.S.Universities)報告統計了1988-2002年在美國獲得科學與工程博士學位的持臨時簽證的外國留學生在畢業後4~5年後仍留在美國的比例。數據顯示,中國留美博士畢業4~5年後滯留美國的比例是所有國家和地區中最高的,並遠遠高於美國外籍博士的平均滯留率。2004年獲得科學與工程博士學位的中國留學生,在2005-2009年滯留美國的比例分別為93%、92%、91%、91%和89%[15]。由此可見,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留美博士絕大多數都留在了美國,回國的僅占一成左右(表7)。

  (二)在美就業情況

  大批留學生赴美使中國成為向美國輸送高層次後備人才最多的國家。同時,中國也是美國僱傭的外國出生的科學家與工程師人數最多的國家之一。據統計,2003年在美國就業的2164.7萬(包括335.2萬移民)科學家和工程師中,出生地為中國(包括香港和澳門)的有32.6萬人,占1.5%。而這32.6萬人中有74.9%(24.4萬)的人曾在美國接受教育並獲得學位[16]。中國留美博士更是美國學術與科技隊伍的一支重要生力軍。1988-1996年間,在16550名獲得科學或工程博士學位的中國留美生中,有7930人(占47.9%)畢業時已在美國找到了工作。其中,64.1%(5085人)的人從事博士後研究,是所有國家和地區中人數最多的(排名第二的印度僅1828人)[7]。另有35.9%(2845人)的人留在美國從事其他工作。中國留美博士的工作去向,按工作單位分類,工業/商業領域占55.3%,教育機構占36.3%,政府、非營利機構及其他占8.3%;按工作性質分類,61.2%從事研究與開發工作,16.5%從事教學工作,6.3%從事專業服務工作,另有16%的人從事其他工作[7]。此外,中國留美博士的工作領域也發生了很大變化(表8)。20世紀80年代這一群體多數進入學術界從事教學或科研工作,1990年代後逐漸向工業/創業領域轉移。這種變化主要是因為美國取消了教授強制退休制度,崗位稀缺、競爭激烈使得中國留美博士在美國大學尤其是高水平大學獲得終身教職變得困難,越來越多的人放棄學術去工商部門求職,如美國的硅谷就聚集着一大批中國留美博士企業家和創業者。

  六、留美博士的為國服務

  十年“文革”使中國的教育、科技事業遭受重創,出國留學人員被寄予了學習國外先進科學技術與管理經驗、緩解國內人才斷檔危機、推動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殷切希望。在某種意義上,1978年後大規模派遣留學人員的做法,展示出改革開放後中國再次向世界求教的決心與魄力。實踐證明,留學歸國群體不負眾望,以中華兒女特有的勤奮精神與堅強毅力,擔負起引進西方現代科技的重任。改革開放後出國的留學生中,留美生的回國率是比較低的,但這並不意味着留美生在歸國留學人員中的比例也偏低。相反,由於留美生總體數量多、基數大,留美歸國人員在各行業中所占比例整體較高。作為“海歸”中的佼佼者,留美博士們奮戰在中國教育、科技、經濟與社會等各個領域,以其令世人矚目的成就,對中國創新型國家的建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歸國留美博士中進入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從事教學、科研與管理工作的人數最多。作為改革開放後最早跨出國門、完成知識更新的新一代知識分子,這一群體成為聯結中美兩國教育界與學術界的最佳橋梁與紐帶,特別是在創建新興、邊緣學科與專業,引進美國教材與教學方式等方面進行了很多有益嘗試,為推動中國高等教育轉型發揮了積極作用。同時,歸國留美博士中湧現出了一批以兩院院士為代表的科技領軍人物,成為中國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領域一支不容忽視的新生力量。1991-2013年,中國科學院新增選院士(共773人)中,1978年後在海外獲得博士學位者有110人(不包括香港、台灣等地留學者),其中留美博士有38人,數量位居第一。除1993年與1995年兩次院士增選沒有留美博士外,其餘歷次院士增選均有留美博士入選。1994-2013年,中國工程院新增選院士(共927人)中,1978年後在海外獲得博士學位者有66人(不包括香港、台灣等地留學者),其中留美博士有12人,數量僅次於留日博士(16人)。兩院院士是國家設立的科學技術與工程科學技術方面的最高學術稱號,也是國內最具影響力的科學家群體。留美博士在兩院院士中所占比重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這一群體在中國科技界的角色定位。另有一部分留美博士選擇回國自主創業,成長為創業明星和榜樣。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出現了一大批由留美博士創辦的公司,如周晉峰的中西公司、田溯寧的亞信股份有限公司、嚴望佳的啟明星辰信息技術有限公司、鄧中翰的中星微電子公司、張朝陽的搜狐公司等。這些留學生企業多集中在高科技領域,在創造個人財富神話的同時,他們的成功也帶動國內出現了一股海歸群體創業熱潮,深刻地影響了當代中國的創業格局與發展走向。中關村“海歸”系列叢書收錄了263位優秀海歸創業者,其中留美歸國人員數量最多(167人)。而在留美創業者中,留美博士又占到了三分之一(36.5%,61人)。

  與此同時,在全球經濟一體化高度發展的今天,我們必須摒棄過去狹隘的人力資源利用觀念,不再僅僅關注“人才外流”和“人才回流”,而應重視日益顯現出的“人才環流”趨勢,對海外滯留人才的價值進行重新定位,使海外科技人力資源為我所用,才能在國際人才爭奪戰中立於不敗之地。1997年黨的十五大報告指出:人才是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最重要的資源,要建立一整套有利於人才培養和使用的激勵機制。積極引進國外智力。鼓勵留學人員回國工作或以適當方式為國服務。第一次把“為國服務”與“回國服務”提到同等高度。事實上,身居異國他鄉的留美博士絕大多數心繫祖國。身為炎黃子孫,不論去國多麼久遠,始終對桑梓一往情深,並通過多種方式,關心、支持祖國的建設與發展。海外學子為國服務的行動,表現為多渠道、多層次和多元化。他們之中很多人通過回國講學或訪問、合作科研、引進項目和資金、提供信息服務和技術諮詢等多種形式,促進中美交流與合作。2001年註冊成立的硅谷留美博士企業家協會(SCOBA),由在硅谷工作的留美中國大陸華裔企業家和技術專家組成,其成員絕大多數擁有博士學位。自1998年起,SCOBA成員已在國內創辦近70家企業,成為連接美國硅谷與中國內地的一座重要橋梁。近年來,中國經濟形勢的平穩快速發展吸引着越來越多旅居海外的留美博士成為“海鷗”,他們往返於中美兩國之間,成為名副其實的中美文化交流的紐帶與橋梁。

  綜上所述,作為潛質高端智力人才,留美博士群體可謂是千金難買的智力資源,他們利用自己學貫中西的優勢,致力於推動和促進中美兩國間科技、文化、教育和商業領域的交流與合作,發揮着國內人員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

注釋:

  ①筆者未能找到1989年之前中國留美生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的準確統計數據。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發布的《科學與工程博士授予報告1994》(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octorate Awards)提供了1985-1988年中國理工科留美博士的授予情況:1985年137人,1986年199人,1987年296人,1988年480人。由於中國留美博士90%以上獲得的是理工科博士學位,筆者據此推斷1989年前中國留美生獲得美國博士學位的人數約為1400人左右。


0%(0)
0%(0)
標 題 (必選項):
內 容 (選填項):
實用資訊
回國機票$360起 | 商務艙省$200 | 全球最佳航空公司出爐:海航獲五星
海外華人福利!在線看陳建斌《三叉戟》熱血歸回 豪情築夢 高清免費看 無地區限制
一周點擊熱帖 更多>>
一周回復熱帖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2018: 以“現象學”的眼光看習近平
2018: 428 與室女座相遇相知
2017: 漫談自然主義與儒家思想(重寫版)
2017: 中軍:美聯航並非歧視但卻不地道
2016: 即將推出“範例口語”一書
2016: 牛頓對宗教的影響
2015: 請紫荊棘鳥和GEORGE3000自重!
2015: 史寧中教授解讀《數學課程標準》的核心
2014: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
2014: 範例 - 是如何產生“飯粒”的(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