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留學 我們該些做什麼 |
送交者: 哲學有用 2005年10月27日22:30:31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
關於留學 我們該些做什麼 一、先談談哲學 哲學麼,有兩個值得提起的地方,第一就是美國的高等教育,Master學位分了Master of Art,Master of Science,Master of Engineering,或者Master of Fine Art,Master of Liberal Art……但是,Doctor學位絕大部分卻都是Doctor of Philosophy。對於這種現象,一個普遍的解釋就是,科學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同時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和共同性,因此統統劃入哲學的範疇。 二是徐小平的那本《美國簽證哲學》,以前俞敏洪建議將書名取為《美國簽證指南》,徐小平不干,說指南是方法層面上的東西,他的“哲學”是思想層面上的,超越了方法。 我常常想,留學申請中也應該存在類似的哲學,致使這門哲學太過複雜,任何一個人或個一個組織,到目前為止,都不配來對這門哲學的定義和內容誇誇其談。不過,我想大部分人本科階段都學過概率統計的課程,而其中有那麼一條大數定律,也就是說,當樣本數量足夠多的時候,就會呈現出常規特性。 二、開始談申請 我絕不敢談什麼使用哲學來引導我們的申請工作,但是,既然現在中國申請者如此眾多,也就可以說符合了大數定律,因此也就有一定的規律可循? 最近看見很多人在詢問自己的背景和競爭力,也見過很多人詢問關於自己申請的學校定位,那我說一句,這些問題,在這裡你得不到任何讓你覺得豁然開朗,能夠付諸實施的解決方案。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最近看得比較多的,是懷疑自己GPA是否夠用的帖子,小而言之,你的GPA到底夠不夠用呢?只有等到收到offer或rejection的時候才能得到正確答案。總而言之,不同的學校,不同的專業,不同的入學年份,不同的競爭環境,都是影響你GPA是否夠用的因素——這裡我對“夠用”的理解是不會對你的申請造成負面影響,而不是保證你有offer。大而言之,GPA從來也不是唯一的標準,而我相信大家問GPA是否夠用,實際上是想知道自己拿offer的概率最終有多大。 好了,現在來看看,關於這樣的問題,大家得到了什麼答案呢?無非就是建議通過工作和研究,提高自己的學術背景,比如建議研究生多發表幾篇論文,建議利用自己的經歷和教授陶瓷,或者建議在自己的文書上多多打磨。 我必須聲明,我沒有任何藐視為申請者提供幫助和建議的任何人。但是,我們來現實地看一下,提高學術背景、發表論文、陶瓷、文書寫作,已經是太多的老生常談了——相信提問的人事前也都知道。而且,這也不是針對性的答案,如果一個人立志出國留學,就應該盡力做好每一方面。具體點說,不論GPA是高是低,都要盡力提高自己的背景。 UIUC的ECE系國際學生的錄取率大約是3%,我曾經說過,這3%不代表一個人的錄取機會是3%,而是在說,一個人想要被錄取,必須超越97%的競爭者。3%是臨界點,過了,就是1;沒過,就是0。 因此,每個人要做的,都是儘可能令自己越過這個臨界點,換句話說,加強一切影響自己競爭力的因素——包括TOEFL、GRE、GPA、論文、競賽、科研成果、工作經歷、申請文書……也就是加強所有的方面,TOEFL、GRE、GPA都是越高越好(這裡不討論分數太高被認作cheating的話題);論文科研都是多多益善;文書,自然也是精雕細琢(也不討論文書些得太好被認作copy或捉刀)。尤其是好學校的申請者,很多都是近乎完美的,而面對幾十分之一的錄取概率,更有可能被淘汰的無疑是不完美的那一部分。 但在同時,既然每一個影響因素都只是在“片面”地影響一個人的競爭力,那麼自然也就可以互相彌補。我曾經見過這麼一句話——“你拿着一篇獲圖靈獎的文章,GRE考17分也能去MIT的計算機系。”的確,其他方面的特別突出可以令你的那些劣勢變得沒有所謂,但萬丈高樓平地起,圖靈獎是說拿就拿的? 因此,上面那句話就是廢話。既然TOEFL、GRE考試存在考得好與不好的風險,連續四年維持高的GPA很累,難道試圖憑藉論文等研究經歷繞過GT,GPA就容易了?而且還有一點,對於研究生和在職申請者,年齡上已經是劣勢了,美國大學的錄取委員會完全可能更青睞一個現在還沒有什麼成就而成績很高,更有潛力的本科生。 所以我個人希望這樣的問題還是少一些,TOEFL和GRE詢問一下是否需要重考還比較可行(不包括你的學術高度是否令你足以繞過TOEFL、GRE的門檻的問題),對於那些已成定局的,比如學校是爛校,GPA不高等等,無論誰的建議都會是讓你在今後盡力提升自己。發展是硬道理,就算你出身名校,成績喜人,在申請之前的那段時間,一樣要盡力發展自己、提升自己。 三、重回凡間 “哲學是最有用的,因為它能解決任何問題;哲學也是最沒用的,因為它什麼問題都解決不了。”我上面寫了不少,我承認也沒有解決任何問題,但現在我要嘗試一下。 如果不是非要留學不可,那麼在決定參加這些考試和開始申請之前,務必詳細計算一下這麼做的機會成本。對很多本科生來說,保研無疑是一個需要仔細考慮的地方;對於在職的人們呢,生活的穩固、已有的地位、長年的習慣,都是要作為機會成本的。究竟是否能承受最壞的結果,即放棄目前得到的,而最終一事無成? 如果決定走上這條路,除了發展的硬道理以外,我對每一個申請者的建議是,除非你有絕對的把握,一定要申請所有層次的學校。既不要因為這裡那裡不如別人就放棄申請那些名校,也不要因為自己事實上的優秀而不去找些保底的學校——尤其是不要看到別人的申請經驗上跟自己實力相當的人最後所去的學校而也去主攻那些學校。同時,所有的步驟,能做到盡善盡美做到。 最後一劑偏方供大家參考,一定要和老師們搞好關係,會對你的申請帶來極大的便利。比如我們系裡的章,我申請的時候簡直是自己隨便蓋(當然我不會做辜負老師信任的事情,呵呵)。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04: | 世界級大學的代價和好處 | |
2004: | 農村教育盛世危言 | |
2003: | 二十世紀十大物理試驗(一) | |
2003: | 二十世紀十大物理試驗(二) | |
2002: | 渴望墮落——談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的痞子 | |
2002: | 北京大學,北京哪個大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