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燈會元》禪宗公案解(7) |
送交者: 彭運生 2019年11月23日18:05:03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
《五燈會元》禪宗公案解(7) 1、雪峰般柴次,乃於師(指良價禪師)前拋下一束。師曰:“重多少?”峰曰:“盡大地人提不起。”師曰:“爭得到這裡?”峰無語。(卷十三) (語體文:雪峰和尚搬運柴火,把一捆柴火扔到良價禪師面前。禪師問:“多重?”雪峰答:“全天下的人都提不起來。”禪師問:“怎麼到了這裡?”雪峰無言以對。) “雪峰”用“盡大地人提不起”,來回答“良價禪師”的問題“重多少”,如果說此禪師此時已經掌握了某種主動權——讓雪峰只能思考和談說這捆柴的“重”量問題,那是因為此禪師有良好的心理素質,能夠控制雪峰在自己“前”面“拋下一束”“柴”這一突然性的動作,在自己心中所引起的憤怒或恐懼之情,進而形成“重多少”這一問題;另一方面,一旦掌握了主動權,此禪師能夠用“爭得到這裡”這個簡簡單單的問題,粉碎雪峰的瞎吹牛,讓雪峰“無語”——說什麼“盡大地人提不起”,這捆柴不就是你拋過來的嗎?難道你就不是人嗎? “掌握主動權”受到了隱秘的肯定。
2、師(指深禪師)同明和尚到淮河,見人牽網,有魚從網透出。師曰:“明兄,俊哉!一似個衲僧相似。”明曰:“雖然如此,爭如當初不撞入網羅好?”師曰:“明兄你欠悟在。”明至夜中,方省。(卷十五) (語體文:深禪師與明和尚,一起來到淮河邊,看見有人拉網,一條魚從網裡逃脫了。深禪師說:“明兄,好啊!完全像一個僧人。”明和尚說:“話雖是如此,怎麼比得上當初沒有撞進網裡?”深禪師說:“明兄你還沒有省悟。”到了半夜,明和尚才省悟。) 如果說“深禪師”是一個已經開“悟”了的人,則因為開了悟,深禪師一看見“有魚從網透出”,就能夠興奮地喊叫“明兄俊哉”,就能夠有打比方的衝動——把這條魚比喻為“衲僧”;另一方面,一旦開了悟,我們就能夠看出別人是不是也開了悟——一聽到“明和尚”說出“雖然如此,爭如當初不撞入網羅好”,深禪師能夠準確無誤地看出明和尚“欠悟在”。 “開悟”受到了隱秘的肯定。
3、(青原惟信禪師:)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及至後來,親見知識,有個入處: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而今得個休歇處,依前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卷十七) (語體文:青原惟信禪師說:三十年前我沒有參禪的時候,山在我眼裡就是山,水在我眼裡就是水;後來,我親自見到高僧,進入了一個新境界:山在我眼裡不是山了,水在我眼裡不是水了;現在,我停止在這樣的一種境界:像從前一樣,山在我眼裡只不過是山,水在我眼裡只不過是水。) 如果說“惟信禪師”有豐富的經歷,那首先是因為他做出了相當的努力——要是沒有去“親見知識”,他也就不可能進“入”“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這樣的精神階段;其次,是因為此禪師足夠幸運,以至於足夠長壽,要是死得早,他也就無緣進入“見山只是山,見水只是水”這樣的“休歇處”了;另一方面,像惟信禪師這樣豐富的經歷,隱含了各種各樣的知識,我們能夠從中提取出來的知識是:同一個事物在我們眼中的形象不是固定不變的、相距遙遠的兩種境界可以是相似的。 “豐富的經歷”受到了隱秘的肯定。
4、僧問:“中秋不見月時如何?”師(指持禪師)曰:“更待夜深看。”曰:“忽若黑雲未散,又且如何?”師曰:“爭怪得老僧?”(卷十八) (語體文:僧人問:“中秋看不見月亮,怎麼辦?”持禪師答:“等到深夜再去看。”僧人問:“如果烏雲不消散,又怎麼辦?”持禪師說:“怎麼能怪我?”) 偶爾求助一下他人,我們能夠有所收穫——通過提出“中秋不見月時如何”這樣的問題,這個“僧”能夠從“持禪師”那裡得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更待夜深看”;另一方面,如果頻頻求助於他人,我們就只能激起被求助者的厭煩之情和抗議,只能讓我們自己難堪——此禪師用“爭怪得老僧”這句話,讓這個僧因為連續提問而吃了閉門羹。 “偶爾求助一下他人”受到了隱秘的肯定。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18: | 介紹一個美國頂級應用數學系 | |
2018: | 小記我在加拿大教過的行障和智障的學生 | |
2017: | 是誰封殺了反轉鬥士崔永元? | |
2017: | 320 誠祝朋友感恩節快樂! | |
2016: | gugeren:華人選希拉里的原因 | |
2016: | 諸位, 天數計9, 地數計6, 人類計數0記 | |
2015: | 此生導師有檳郎 | |
2014: | 跟兔老師討論分析哲學,兼向網友們問安 | |
2014: | bunny2 :再談哲學的進化-絕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