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真實含義就是佛學。因為佛教實際上就是釋迦牟尼佛所傳下來的學科;或者可以說,佛法是讓凡夫人通過修學以達到佛之境界的一種方法,因此,佛教就是佛學。
佛經對佛教的定義就是兩個字:“教”和“證”。教,是釋迦牟尼佛親口傳講的,或是經過釋迦牟尼佛加持和開許,然後由菩薩們寫下的經論,如藏傳佛教的《丹珠兒》和《甘珠兒》;證,是指個人的修證,其中包括了戒——戒律、定——禪定、慧——智慧三部分。也就是說,教證這兩個字代表了整個佛法;另外,還有更重要的兩個字,也可以概括佛法的所有定義,那就是“智”和“悲”。我們今天就從智悲兩方面來談談佛教。
所有的佛教,包括大乘、小乘,顯宗、密宗的內容,都可歸納於智悲當中。智悲雙運,是整個佛教的精華所在。修行就是要修智悲雙運,所謂學佛,也就是學智慧與大悲。
那麼,燒香、磕頭、念經等等是不是學佛呢?是學佛的一部份,但不是最主要的內容。
佛是什麼呢?唐卡中畫的面色金黃、結跏趺坐的佛是不是真的佛呢?
那是不了義的佛。大乘佛法認為,佛的化身與報身,是佛陀為了度化凡夫與十地菩薩而分別顯現的形象。佛為了能與凡夫人溝通,就必須顯現化身。雖說每個眾生都具有如來藏,但由於沒有證悟,因此佛的法身對我們還無法起到作用。要想證悟,想走解脫道,就必須依靠化身與報身佛的引導,然而,化身與報身都不是真正的了義佛,唯有法身才是真佛。所謂的法身佛,就是指智悲雙運。
我們學佛,就是要學智慧與大悲。所謂的成佛,就是指斷盡所有的貪嗔痴煩惱之後,所顯現出的原本具備的如來藏之所有智慧與大悲。除此之外,別無他意。
寧瑪巴的高僧榮森班智達曾說過:佛教永不改變的定義,就是智與悲。除此之外,沒有其它任何解釋可以完整地表達佛法的內涵。
他還認為:學佛的方法不一而足,用哪個方法都行。譬如淨土宗的念佛是方法之一,禪宗的打坐參禪也是一種方法,但不能認為除了念佛以外,其它的方法都不算是學佛;同樣,出家人守出家戒,在家人守在家戒,這是兩種方法。不能認為只有出家戒才是真正的戒律,或者認為守在家戒就不能成佛;密宗有氣脈明點的修法,但這並不是成佛的唯一道路,不修氣脈明點也可以成佛。這些都只是方法而已,有些方法可有可無,佛教並沒有限定非用哪一種方法不可,但唯一不變的精華,就是智悲。任何方法如果修不出智慧與大悲,就不能成其為佛法。雖然這是榮森班智達的論點,但卻是顯密都認同的。
總而言之,如果從智悲兩方面來表述佛法,就能完整地概括佛法的全貌。
如果有人問:什麼是佛法?則可回答說:佛法就是智悲。
學佛是什麼呢?就是學智慧與大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