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新華社發表消息:湖南、黑龍江、貴州和重慶等四個省份更換了“一把
手”。以前,這種消息一般是和科大無關的,但這次有所不同,因為新任重慶市市委書
記汪洋是科大校友。
在我的記憶中,科大的正部級校友似乎不多。一個是剛剛卸任的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主任趙啟正,據說現在還當了人大新聞學院的院長,當然是不管事的那種;一個是當了
“冤大頭”的北京市原市長孟學農,眾所周知,一場SARS把原本仕途看好的他給拉了下
來;還有一個就是現在的汪洋了。另外幾個是不是正部級我不能確定,比如中國對外友
好協會的陳昊蘇,他其實是陳毅的兒子,後面的身份似乎更受關注。
其實,我應該說明一點,那就是孟學農與汪洋不是正宗的科大校友——在某些科大
清高人士眼中,只要不是本科校友,就不是校友!而在社會上,一般是把在職碩士排除
在自己學校的校友之外。汪洋是科大的工學碩士,具體情形我也不清楚。我上大學的時
候,他好像還是安徽省的副省長,有一次去科大作報告,我還跑去聽了聽,他說自己非
常認可科大的校友身份,好像還比較認真,不是客套。
這裡單獨把他提一提,就是因為他在所有類型的科大校友中創造了一個第一,即他
是第一個“封疆大吏”。
這也有一點物以稀為貴的味道。在科大,院士校友比較常見,就拿今年的科學院院
士評選來說,51個當選者中,4個科大校友、2個科大教授,總起來,可以說有6個科大校
友入選。但是,科大從政的校友就少多了,數啊數啊也沒有幾個。
其實,我倒不是崇拜高官,也不是說科大畢業生都應該去從政。我一直以來的觀點
就是,一所大學的畢業生應該是五花八門的,要儘可能多地覆蓋社會上的各行各業,而
不要集中在一個狹小的領域裡。這一點,清華是科大的老師。
毫無疑問,清華比科大做得好有社會大背景在起作用。但我們也不能忽略了科大本
身所做所為的欠缺。比如,在和一個師兄聊天的時候,我們就共同談到了科大培養人才
的軟肋:與人交流的能力,也就是表達能力等等。
在科大的氣氛之中,也隱含了一股“不搞科研就是不務正業”的主流思潮,以至很
多有其他想法的人過得很“壓抑”。在傳播學上,有一個理論叫做“沉默的螺旋”,科
大的非主流人士,就被壓在了螺旋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