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景路:儒教在日本僅僅是門學問
我們經常自豪的說起儒教文化圈,其中就包括了日本;也常聽到“日本是把儒家文化繼承發揚的最好的國家”之說,甚至乾脆還有人直說日本就是“儒教國家”云云 。言者沾沾自喜,聽者也為中國儒教在日本備受尊崇而歡欣鼓舞。表象上就給人一種無論是作為宗教的儒教,還是作為理論學說的儒學,儒家思想在日本的影響都是巨大的,甚至是無可取代的這麼一種感覺,那麼,事實果真如此嗎?我們來重溫一下儒家的中心思想和儒教在日本的具體表現就可一目了然了。
我們知道,經過春秋戰國時期儒、法、道、墨的百家爭鳴,儒家最後勝出,儒家思想(也稱為儒教或儒學,是以“仁為核心”和“人為貴”的思想體系。包括九大核心思想: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也成為了主流思想,尤其是後來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主張被漢武帝采納後,使儒學成為了中國古代社會的正統思想,而且影響至今。自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應,三綱五常”等重要儒家理論後,什麼“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忘不孝”等等“倫常論”,就成為了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標准,影響了中國二千餘年……
據說,儒教是在公元513年的繼體天皇時期,由朝鮮半島百濟的“五經博士”帶入日本的。其實根據《日本書紀》的記載,早在更早的應神天皇(270-310年)時期,在百濟的中國儒學家王仁來日傳教時,就把《論語》和《千字文》帶到了日本。不過,雖然儒教傳到日本的時間很早,但從一開始,就如日本後來曾在借鑒隋唐的律令制度制定自己的律令制時,摒棄了“科舉”和“宦官”制一樣,儒家學說也沒有百分之百為日本人所采納,比如儒家主張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之說,雖然最早在古墳時期那些掌國柄的族長們就開始模仿我們的律令制度了,但卻保住了“土地作為庶民的私有財產”這一傳統土地制度的不變。至今天,日本的土地也是私有化的。君不見,成田國際機場的最牛釘子戶市東先生一家,至今就仍然住在機場里跑道邊兒上,而且就因為他家住那兒,機場不僅修建了一條地下隧道直通(地面有飛機起降,不適鋪路)市東家,還規定夜間不得起降飛機,以免影響市東家休息……
儒家講究“仁義禮智信”,這同樣被日本人拿來了,但我們能明顯的感受到日本人貌似更重視其中的“禮”,而且,日本人的禮儀還早已贏得了包括我們在內的世界范圍的贊譽。不過仔細品味,日本人的“禮”與我們的“禮”相比,卻是有點似是而非。我們的禮儀體系早在三千年前即已構建完成,尊卑長幼之序等無不體現出了儒家的文化和精神,而日本的“禮”貌似更在意的是“禮節”,比如見什麼人彎腰到何種程度、如何使用禮儀語言等等,在日本甚至都有禮儀圖解明確規范,日本人也確實做的很好,但這一切都是他們在按既定規則在做,並沒有考慮過低頭行禮的真正含義是什麼。換言之,就是說他們並沒有盲從儒家禮儀文化的精髓,只是把“禮”當做一種規則、一種行為方式在執行,而且是不折不扣的執行那一種,這與前面提到的成田機場釘子戶如同一轍,機場、市東先生也都只是各自在執行一種規則而已。
例子很多,也就不一一列舉了,但僅由以上例子,我們已足以看出,日本雖然是受中國儒家文化影響的國家,但基於日本自身文化的特點,儒學思想並沒能真正融入到日本民族的文化意識之中,更遑論在日本形成優勢文化發揮作用了。也就是說,儒教在日本並沒有被作為一種道德精神來尊崇,而只是被日本人當作一門兒“學問”來掌握罷了。
事實上也正是如此,我們知道,由古而今,日本社會發展一直是處於外來文化的影響之下,日本人也一直致力於通過吸收外來文化來改造本國文化,進而形成自己所謂的“國風文化”,但縱觀日本歷史,無論他們怎樣吸收並改造外來文化,都從不曾動搖過本國文化的根基。儒教在日本如此,其他如佛教、基督教亦如是,都只不過是被日本人當作一門門學問在推演、利用而已。其實說穿了,即使是被日本奉為國教的神道教都是既無教祖亦無教義之存在,你這些外來宗教或者說外來思想體系還有啥脾氣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