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園名師接連去世 北大遭遇創痛之秋 |
送交者: 堯華華 2006年02月13日14:23:40 於 [教育學術] 發送悄悄話 |
燕園名師接連去世 北大遭遇創痛之秋
王選教授生於1937年2月,1954年至1958年在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計算數學專業學習。1958年至1959年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教師。1959年至1978年北京大學無線電系教師。1978年起擔任北京大學計算機研究所所長。曾擔任方正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九三學社中央副主席、中國科協副主席。2003年3月在全國政協十屆一次會議上當選為第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王選是北大人引以為豪的時代風雲人物,他領導研製的漢字激光照排系統為新聞、出版全過程的計算機化奠定了基礎,被譽為“漢字印刷術的第二次發明”,引發了我國報業和印刷出版業“告別鉛與火,邁入光與電”的技術革命,徹底改造了我國沿用上百年的鉛字印刷技術,使中國報業技術和應用水平處於世界最前列。 王選還是在市場經濟時代頗具前瞻意識的知識分子的楷模,1988年後,他作為北大方正集團的主要開創者和技術決策人,提出“頂天立地”的高新技術企業發展模式,積極倡導技術與市場的結合,使得漢字激光照排技術占領國內報業99%和書刊(黑白)出版業90%的市場,以及80%的海外華文報業市場。
吳全德院1923年生於浙江黃岩。1947年畢業於清華大學電機系。1952年院系調整時轉到北京大學物理系,1955年任電子物理教研室主任。1959年北京大學成立無線電電子學系,他仍任電子物理教研室主任。他領導的電子物理專業在1984年被批准為首批博士點,他成為首批博士生導師。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原稱學部委員)。 吳全德院士長期工作在教學第一線,忠誠於教育事業,為人師表。在科研方面,吳全德院士於1963年首先提出了銀氧銫光電陰極的固溶膠理論,闡明了這種陰極的光電發射特性,揭開了光電發射機理之迷,這個成果在國內外被稱為“吳氏理論”。吳全德院士在光電陰極研究中取得突破性成果的同時,還深入研究了薄膜中原子團和超微粒子成核生長理論,科學地揭示了自然規律。
鄒衡是我國著名考古學家、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中國殷商文化研究會副會長、中國考古學會常務理事。 鄒衡先生,1927年1月30日生於湖南省澧縣,1947年考入北京大學法律系,兩年後轉入史學系,1952年畢業,隨即在史學系攻讀副博士學位,師從郭寶鈞、蘇秉琦、張政烺先生,為北大乃至全國第一位考古學副博士研究生。1955年畢業後到蘭州大學任教,1956年調回北京大學歷史系工作。 鄒衡先生在考古學界最早提出並論證了先商文化和先周文化;對夏文化提出了獨到的見解和系統的科學論證;最早對殷墟文化作出了科學的分期;提出了著名的“湯都鄭亳”說;發現和論證了晉國始封地是山西天馬-曲村遺址、燕國始封地是北京房山琉璃河遺址。他參加和主持了洛陽王灣、天馬-曲村等一系列重大考古發掘。在50餘年的學術生涯中,鄒衡先生對中國考古尤其是夏商周考古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國內外學術界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黃昆院士1919年9月出生於北京,1941年畢業於燕京大學物理系。1951年—1977年在北京大學物理系任教授。他是世界著名物理學家、中國固體物理學和半導體物理學的奠基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2001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 黃昆院士對固體物理學作出了許多開拓性的重大貢獻,是我國固體物理學和半導體物理學的奠基人之一。他從理論上預言了與晶格中雜質有關的X光漫散射,以後被稱為“黃散射”。他的多聲子躍遷理論,以“黃—里斯因子”而著稱於世。他提出關於描述晶體中光學位移、宏觀電場與電極化三者關係的“黃方程”和由此引伸的電磁波與晶格振動的耦合,即後來稱為極化激元的重要概念。他與M.Born合著的《晶格動力學理論》一書,是一部有世界影響的經典性科學專著。他的理論對信息產業(特別是光電子產業)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產生着越來越深遠的影響。黃昆院士在固體物理學發展史上建樹了一塊塊豐碑。
費孝通1933年畢業於燕京大學,獲社會學學士學,1982年起任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1985年任北京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所長。 他是著名的社會活動家,中國民主同盟的卓越領導人,他是第七、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六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會名譽主席。 費孝通同志是享譽海內外的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我國現代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創始人。他留學英國期間,在馬林諾斯基教授指導下繼續學習社會人類學,完成並出版了英文專著PeasantsLifeinChina(《江村經濟》)。回國後,創辦了雲南大學━━燕京大學社會實地工作站,積極開展農村社會調查,發表了《祿村農田》等一系列關於農村問題的文章,對中國的社會、家庭結構進行了深入研究,培養了一批社會學者。1979年受中共中央委託主持社會學學科重建工作,任中國社會學學會會長。 他還積極倡導實地調查的風氣,注重把學術研究和培養人才結合在一起,不斷提出事關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重要思想與理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的理論在實踐中的應用,卓有成效地體現了社會學、人類學的巨大應用價值。他超凡的才智、淵博的學識為人們所欽佩和敬重。
肖蔚雲教授1924年10月生於湖南省祁陽縣,195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法律系留校任教員, 1954年至1959年在前蘇聯留學,1960年回國後一直在北京大學任教,長期擔任北京大學法律系副主任。 肖蔚云為中國的法制建設和“一國兩制”的偉大事業做出了傑出貢獻。他參與了憲法和多部重要法律的制定和修改,為法制基礎的奠定和法律體系的建立健全做了大量工作。1985年開始,他先後擔任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全程參與了兩部基本法的起草工作,為“一國兩制”構想的法律化付出了大量心血。後來他又擔任香港特別行政區預委會委員和籌委會委員、澳門特別行政區籌委會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澳門基本法委員會委員,為香港、澳門順利回歸祖國和實現平穩過渡作出了重要貢獻。 肖蔚雲一生致力於憲法研究與教學,是中國社會主義憲法學的奠基人之一,在“一國兩制”理論和基本法的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他治學嚴謹,在中國憲法學界享有崇高威望,曾先後被選為中國法學會憲法學研究會副總幹事、中國憲法學研究會名譽會長和北京市法學會名譽會長。他在北京大學執教數十年,為中國法制建設培養了大量人才,桃李滿天下。
李賦寧先生李賦寧先生祖籍陝西蒲城,1917年3月生於江蘇南京。他被譽為西方語言文學大師、著名教育家和翻譯家。先生1941-1946年在西南聯合大學外語系任教。1952年院系調整後任北京大學西語系教授,1982年成為我國首批博士生導師之一。曾任北京大學副教務長、西語系、英語系主任,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和特約成員、中國英國文學學會名譽會長。 李賦寧先生治學涉及哲學、倫理學、文學、美學、語言學、歷史學等,通曉英語、法語、德語、拉丁語、希臘語和古英語等多種外語。數十年來,他先後開設了專業英語、專業法語、英語史、古英語、拉丁語、古希臘羅馬文學、中世紀英國文學、16、17世紀英國文學、莎士比亞研究、歐洲文學史、西方文學批評、英國文學史、法國文學史、英國文學選讀、莫里哀專題、漢英翻譯等課程。先生的教學藝術爐火純青,蜚聲中外。李賦寧先生曾參加中共八大文件、《毛澤東選集》及一些重要文件的翻譯工作。 李賦寧先生辛勤筆耕60餘年,主要研究成果包括:《英語史》、《李賦寧論英語學習和西方文學》、《漫談英語學習》、《英語學習經驗談》等多部專著;《艾略特文學論文集》、《約翰生<莎士比亞戲劇集>序》等多部譯著,《英國文學名篇選注》(合編)、《英語學習指南》等多部編著。《英國文學名篇選注》聞名遐邇,《艾略特文學論文集》在外語界影響深遠,尤其是被譽為我國“英語史教學研究的里程碑”的《英語史》榮獲國家教育部優秀教材一等獎,由李賦寧先生擔任總主編的《歐洲文學史》(三卷四冊)榮獲第六屆國家圖書獎文學類提名獎、第六屆全國外國文學圖書獎一等獎。 李賦寧先生一生好學不倦,博古通今,學貫中西,治學嚴謹,成為我國西方語言文學界的泰斗,聞名國內外。
|
|
|
|
實用資訊 | |
|
|
一周點擊熱帖 | 更多>> |
|
|
一周回復熱帖 |
|
|
歷史上的今天:回復熱帖 |
2004: | 北京大學科技哲學叢書又一重複譯本 | |
2003: | 滬上求職記--一個海歸MBA的求職心路 | |
2003: | 給打算回國工作和定居的朋友提幾條建議 | |
2002: | 北大人,我為你感到恥辱! | |
2002: | 怎樣的人才應該回國發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