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采:中美交惡的一個源頭
2021-08-30 中美交惡的源頭很多,其中有一個文化方面的,是誤譯。最早是美軍在仁川登陸,金日成逃竄,美國政府命麥克阿瑟揮師北上統一朝鮮。周恩來發表聲明,說美軍不得越過三八線(韓軍可以),否則中國“絕不坐視”,美軍不予理睬。周恩來通過印度駐中國大使再次知會美國,美軍仍然充耳不聞,放馬衝到了鴨綠江邊。中國見說話沒用,就出兵暴擊美軍。事後美國抱怨中國搞突然襲擊,周說我說了中國不坐視,怎麼是突然襲擊?美國這才明白中國話“絕不坐視”是一個標有三個加號的嚴重警告,馬上就要出兵。但此時半個朝鮮都丟了,明白不明白還有什麼區別?誰有興趣翻出當年的西方報紙,十有八九是把“絕不坐視”翻成了We will not sit here and watch,把出兵的意思給翻丟了。
越戰時中國的聲明就明確多了:美軍不得越過十七度緯線,否則出兵。美國也老實了,總統親自下令,指示十七度線以北“連一個廁所也不能炸”。美國守紀律,中國也不好意思公開出兵,只偷派了一些鐵道兵和高炮部隊保衛胡志明小道,讓美軍逃過了直接的痛打。這件事是中國理虧,但語言的準確還是幫助了美國。美國雖然戰敗,但拖了十七年,比韓戰強多了。
中國文化悠久,說話喜歡用“勿謂言之不預”之類的成語以表示“雅”。要翻出“雅”還保持信和達必須得高手。張京和銀髮女等一般的外交翻譯能保留信和達就很好了。所以跟美國搞外交,語言要準確,平實,不要太雅。一旦翻錯就會引起誤解而破壞兩國關係。
到了鄧小平時代,國策採用“韜晦”。不知道被中宣部哪一位蠢材翻成concealing one’s true intention(隱藏真實企圖),美國對中國頓生警惕。共軍見事不妙,連忙改成keeping a low profile(不出頭,或者保持低姿態),但美國人已經認為中國不懷好意,把中國當敵人了。習近平王毅等人無數次聲明“中國無意取代美國”,美國就是不信。這誤解給兩國關係帶來多大損失,誰敢統計誰統計,反正我不敢。
大眾通常看不到中美會談的真實現場和翻譯的表現。但前不久阿拉斯加會談破例直播,就把雙方翻譯的水平暴露了。根據她們的表現,可以斷定誤譯在中美會談中比比皆是。一個例子是把楊潔篪主任的核心句子“中國不吃這一套”翻譯成This is not the way to talk to the Chinese people (不可跟中國人這樣講話),把楊主任霸王舉鼎的反駁翻成了霸王別姬的哭訴。難怪會談之後,美國反而加緊了對華施壓。
隨手再舉倆例子。王毅多次批評美國和它的盟友國家指摘中國的港台新疆政策是對中國“說三道四”,似乎沒啥效果,它們跟韓戰時的美軍一樣充耳不聞,仍然喋喋不休地指摘,看意思很快就要到鴨綠江邊了,中國也氣的不行,不斷揭它們的短,予以暴擊。雙方關係進一步惡化。其實問題很小,就是把說三道四翻譯成了gossip (說閒話)。在英文中,gossip是街道資深美女的基本民權之一,雖不是有教養的行為,也不算很糟糕,很冒犯的惡行。你批評她gossip,她覺得無所謂當然就繼續gossip啦。說三道四的意思比gossip重,至少要翻譯成pick on China, 即“故意挑中國的刺”才會引起對方重視。
另一個例子,是拜登曾經在訪問中國時對習近平說美國的哲學是Everything is possible。這話布林肯和沙利文等嘍囉也多次在跟中國會談時引用。中宣部在油管發布視頻,把這句話翻譯成“一切皆有可能”,也是一個誤譯。這是一句勵志的話,意思是“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但在談判中用,意思就是“事兒難辦,要看你我做多少努力,如果相向而行就能辦”。這比漢賊不兩立,你我沒話可說積極多了。翻譯成一切皆有可能,就丟失了話中的積極意義,變的沒頭沒腦了。美國方面跟中國人說這話,並不是談什麼抽象的東西,而是表明一種樂於談判的姿態。跟中國的“合作共贏,相向而行”差不多。這句話的正確翻譯,是信達雅兼備的“事在人為”。而中國正確的應對,是先肯定對方,然後開價,比如“我們跟你們一樣,也對中美關係改善持樂觀看法。做為第一步,建議中國多買二十萬噸美國大豆,美國把孟晚舟放了,並停止對台軍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