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民族性”的轉變
在戰火紛飛的烏克蘭,難民快到百萬,家庭流離失所,婦孺夫子分離逃難!歐洲在打仗,你卻在這裡談什麼“民族性”?!
是的。一個學者能夠對戰爭作什麼?古希臘數學家阿基米德,告訴來抓他的士兵,“等等,你總不能讓我把一條未證明完的公式留給後人吧?”羅馬士兵聽之一頭霧水。當然,你知道,士兵不明白什麼是“數學證明”。沒有廢話。手起刀落,“一個需要多少個世紀才能長起來的頭顱”,人類歷史上都罕見的數學天才,就這樣身首異地了。
一個哲學家呢?揭示出戰爭的“內在邏輯”,既“必然規律”。至於“偶然條件”,既,實際戰爭的發展會怎麼樣?不可預測,因為存在“人為的因素”,我稱之為“相對的相對”《論範例》。
書歸正傳。什麼是民族性?既“集體的三觀”轉變。歐洲今天又在打仗了。其實,這不是新鮮事。在歷史上,凡是強大的民族,都要稱霸歐洲,都有過稱霸歐洲的歷史。俄國彼得大帝在歷史上稱霸過歐洲,近代有法國的拿破崙,德國的希特勒。現在的普京又想重蹈彼得大帝的後塵。
在讀歐洲史的過程中,我發現歐洲人的戰爭頻繁程度,比如在羅馬帝國統治期間,要遠超過中國人的自相殘殺的次數。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歐洲人的集體價值觀轉為個人價值觀的速度快的原因。從人類的歷史上看,在遠古洪荒的初期,人類都是在戰戰兢兢惶恐不安中度日。人類既怕神或上帝的懲罰,又怕統治者製造的兵荒馬亂戰爭的懲罰。這樣的年代,砍頭猶如割韭菜,一代又一代。我們知道,人的觀念的改變,主要不是靠教育,而是靠“換茬”,既“割韭菜”。這樣“靠神,靠上帝,靠政府,靠他人“的”集體價值“觀念,終於崩潰,導致了今天“個人價值”為主的人生理念的形成。
中國人也是人。為什麼今天的中國大眾仍然靠政府,仍然相信政府?因為中國人的理念,還處在歐洲中世紀人們的“集體價值理念“時代。韭菜割的少,觀念自然改變的慢。如果你想說,“你這是鼓勵中國要多死人啊!”。你一定是個中國人,難免有中國人的思維方式無疑。
一切期待中國早日實現歐美民主制度的中國人,都必須懂得什麼是“民族性的轉變”。劉曉波,是中國最近以來的最燦爛的,“民主鮮花”,可惜插在了中國大地,這塊貧瘠久旱的原野中了 -“兄弟行不得,淚灑杜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