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輸在思維方式上而不是在具體領域
中國文化確實是包羅萬象,源遠流長,有四五千年的歷史。中國文化產生了許多奇葩的成績,西人李約瑟曾著中國科技史一書專門論述,我就不贅敘了。在我看來,中國對今天的世界真正有貢獻的成績,就是飲食。其他的成績,基本都被他人或重複 了,或沒有實質價值等。比如“勾股定理”,在古希臘叫“畢達哥拉斯定理”。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一比就知道中國人發現的不足。
我經常聽到中國人不服氣的爭辯。比如中國的《易經》,中國的儒學,中國的中醫,中國的古代天文等,如何了不起,如何有至今沒有開發或被認識到的潛力等等。我首先要說,中國人有“以神秘冒充深刻”的毛病。如果要認真起來,許多中國人的說法都是經不起推敲的。但我這裡要提及的是更深一個層次的原因,這就是“思維方式”的問題。
西方文化,主要是以古埃及和古希臘文化,後有基督教,這二千五百年的歷史,至今有三個特別了不起的代表。他們是,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古希臘的歐幾里得,和法國的笛卡爾。說他們是代表,意味着他們是在前人發展的基礎上,作出了歷史轉折點般的成就。是一串群星中最後的最閃亮的那一顆。所以他們也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如牛頓所言。亞里士多德的成就是“形式邏輯”的發現。歐幾里得是“公理體系”思想的提出。笛卡爾是開始了“分析思想”的哲學。這三個方面是後來和今天科學發展的靈魂。沒有這三人,可以說就沒有今天的科學。所以,可以說,怎麼慶祝這三人的成就都是不過分的。
回頭來看中國文化下產生的這些成績。如果我們深入到更深的思維方式上面,我們就會發現中國人思維方式,比較西人,的淺薄和混亂。所以,中國文化沒有產生科學是很自然的。我們知道,思維方式是創造一切成績的指導。沒有理性的,分析的思維方式,任何領域在其之下,都不可能有好的成績。思維方式的重要經常被忽略,就像今天的哲學一樣。僅僅研究思維方式,就像僅僅研究道德,思想或理想一樣,如孔子,很難有飯吃。但沒有思維方式的先進,也是萬萬不可以的。如此可見,我們不必要糾纏於個別領域的是否有神秘的東西沒有被發現,如《道德經》。我們只查一下那個時代的思維方式,或思想成就,就可以了。無論古代的學術百家,老子,孔子,或其他聖人,他們的成績都是在同一個思維模式下進行的,都是在同一個思維模式中,應用在自己的研究領域中的結果。所以,如果思維模式有問題,我們就基本知道他的研究領域的界限或弱點了。
思維方式往往不被重視。比如中國人一個半世紀前就要引進“德先生”和“賽先生”。但有多少人問過,德賽二位先生是那麼容易引進的嗎?像某種技術一樣?看看今天中國的抗疫的混亂,就知道中國人對科學的理解到什麼程度了。缺乏理性,不會分析是基本的病源。不從頭學,總想半路嫁接,搞什麼“彎道超車”,最終的結果是一切推倒重來。作人要老實,“作國也要老實”。中國人著名的會耍“小聰明”,今天還用在一切方面是要壞大事的。